红衰翠减话红楼

从明清易代史看红楼梦

如需音频版,可关注油管同名频道
正文

017 元春(之一)原型、判词、曲子

(2023-06-12 03:56:19) 下一个

元春(之一)原型、判词、曲子

元春,作为贾府嫁入皇家的长女,被封为贤德妃。其地位甚至高于贾母贾政和王夫人,生日更是和太祖太爷同一天。

在红楼这个以家喻国的故事中,由于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述,作者在人物的辈份上无法完全遵从史实来安排,但是尊卑次序还是不会偏差太多。许多红楼的解读者,参考癸酉本元春的结局,认为元春的原型为袁崇焕,个人认为从其身份的尊贵程度来看,袁崇焕还不够资格在书中以元春的形象出现。更何况袁督师的功过还有待商榷。

考虑到贾母贾政王夫人的影射原型,这几位贾府中位高者,已经代表了明朝的先祖和当朝的帝王。那么比他们身份更加尊贵的还能是什么人或事呢?

这就要参考儒家伦理中的尊卑顺序:“天地君亲师”。能够超越“君主”的只有“天地”,显然元妃作为贾府的长孙女,以“天”喻之是不合适的,只有“地”才符合其身份。对于大明来说,国土、土地一向被认为是祖宗的基业,后世的所有帝王一旦有丢城失地的情况,都被认为是无能和不孝的表现。国土虽然隶属于大明,然而其象征意义上的重要性却超过任何一代帝王。

所以,结合书中背景,元春的原型应该指向是辽东的领土,以及所有涉及辽东战争的人和事务。(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袁崇焕。所以认为元春影射袁崇焕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不过如果看文本中的细节,就会发现元春这个人物形象所涵盖的远远比一个袁崇焕要丰富得多。)这也就解释了,作者为何安排元春和太祖太爷同一天生日。因为辽东的领土是朱元璋朱棣两位大明先祖所开创的基业。

在明清易代的那个大背景下,可以说辽东的状况和局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个政权的走向和命运。正如书中元妃在宫中的处境,也时时牵动着贾府的命运,元妃对黛钗的偏好也影响着宝玉婚姻的可能性。而随着辽东局势的发展,在书中不同阶段,元春身上也有不同人物的影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五回中,元春的判词和曲子:

“(宝玉)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一张弓”代表战争,暗示元春身份与战场战争有关。

弓上挂一香橼”:“香橼”谐音“乡愿”。即是孔子所说的“乡愿,德之贼也。”弓上挂香橼,喻明末辽东战事多为“乡愿”所挂累,即“利口之覆邦家者”。细读晚明史,可知辽东局势多被朝廷中枢所耽误和掣肘,究其原因,大部分可用“乡愿”二字来描述!!

【注:“乡愿”不单单指那种外表忠厚,实则圆滑的老好人。“乡愿”其实是具备一定仲裁权威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可以判断是非对错的。指在其位却不谋其政,不追求公正,不坚守原则,而是一味搞折中主义、见风使舵、明哲保身、德不配位。“乡愿”者经常是要占据道德制高点,影响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但是实际却是趋炎附势,不仅不能践行美德,还会淆乱美德之名,并实使得真正具有美德的人被边缘化。孔子还说过“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可以看作是对“乡愿”的注解和互证。】

 

二十年来辨是非”:“二十年”应该是指从萨尔浒之战(1619年)至松锦之战(1639年开战)的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大明在辽东的政策、战略的是与非,以及很多将领的功过是非,时至今日,仍旧有许多争论,尚未分辨清楚。比如,是应该“以辽人守辽土”还是应该从全国调“客军”来关外;是孙承宗的守辽东千里国土,建关宁防线策略更有效,还是王在晋的主张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筑重关更现实;崇祯如果在松锦之战后促成与皇太极的议和,是否能如“澶渊之盟”一样再为大明续命百年?熊廷弼在广宁大战中是否完全没有责任;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否有私心;吴三桂如果没有放多尔衮入关,满清是否就无法占了中原。这些问题,恐怕至今也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

 

榴花开处照宫闱”,这一句也是历来红学的难题。即使把元春解读为袁崇焕,也很难说清为何以石榴花喻元春。其实,“榴花开”是出自南宋的《夷坚志》中《汉阳石榴》的典故。

【夷坚丁志卷十三 汉阳石榴 :

绍兴初、汉阳军有寡妇,事姑甚谨,姑无疾而卒。邻家诬妇置毒,诉于官。妇不胜考掠,服其辜。临出狱,狱卒以石榴花一枝簪其髻。行及市曹,顾行刑者曰:为我取此花插坡上石缝中。既而祝曰:我实不杀姑,天若监之,愿使花成树。我若有罪,则花即日萎死。闻者皆怜之。乃就刑。明日花已生新叶,遂成树,高三尺许,至今每岁结实。】

这是一个类似《窦娥冤》的故事,考虑到《夷坚志》早于窦娥冤,笔者甚至怀疑这个故事应为《窦娥冤》的原型。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来,“榴花开处”与“六月飞雪”有着相同的寓意,都是比喻冤屈极深。不过红楼中不可以用“六月雪”的典故,一是因为过于明显, 二是在此书中“雪”有特定的意义。对于元春,需要选择红色的象征物,方符合其影射人物身份。“石榴花”其色红,以喻朱明,“花”通“华”,又有“冤屈极深”的寓意,显然是最理想的选择。“榴花开处照宫闱”,则指此冤屈与皇室息息相关。

这一句是指许多忠心驻守辽东,却不得善终的将领都是有冤屈的:如孙承宗袁可立被架空、熊廷弼被传首九边、袁崇焕被凌迟、毛文龙被斩杀等等。不但这些死于大明内部斗争的将领死得冤。其实很多降清的将领也降得冤,如祖大寿、孔有德、洪承畴、吴三桂等等,可以说都是因为朝廷中枢指挥失误,最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降清,他们与李永芳这种主动降清的情况完全不同。当然,投降是一回事,降后是否助纣为虐是另一回事。历史上,祖大寿的骂名远不如吴三桂多,也就是这个缘故。

 

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指南明三朝所对应的时期。明末虽然关外逐步沦丧,但是中原尚且完整,比南明时的情形要好的多。元春在时,代表辽东还在抵抗,满人无法入关。一旦辽东彻底沦陷,大明随即覆灭,之后的南明(三春)也只苟延残喘了十八年。

 

虎兕相逢大梦归。”这一句中“虎兕”也有的版本写作“虎兔”,个人认为“虎兕”更加合理。典出《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答案很明显,就如和中堂所说“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这是指出元春的影射对象“辽东”为大明阻挡北方蛮夷的门户,其中那些驻守辽东、阻挡后金满清入关劫掠的将领也有守护之职。作者在这里似有责备之意,最终满清入关,这些将领也要负一定的责任。虽说大明中枢因朝堂党争有指挥失误的责任,可是这些将领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纷争不断,以致辽东局势一步步崩坏。

 

 

 

元春的曲子是:《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支曲子,可以看作是辽东边事及诸将领的写照: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是指战场之上也好,朝堂之上也好,战局和政局都是倏忽而变。多少人前一天还是大明将领,后一天就或降、或死、或被弹劾成为阶下囚。风光的时候,挂将军印、执尚方剑;失势的时候传首九边、凌迟处死。

 

望家乡,路远山高”以及后文元春自言“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都是指辽土被后金满清掳掠后再难收复。(自萨尔浒之战后,能大规模收复领土的只有在孙承宗成为蓟辽督师时,修筑关宁锦防线,收复失地四百余里。后文元春省亲即指向这个事件。是元春唯一一次回家探望亲人,只不过耗费巨大。)

 

曲子的最后两句:“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是伏后文,元春被诬陷通敌,处以凌迟的极刑,死前托梦给贾政。同时也暗示,明末辽东局势很难有转机,应该尽快考虑迁都事宜,这和可卿托梦给凤姐的嘱托有同样的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元春的整首曲子,确实和袁崇焕的很多诗词有相似的表达,比如“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并且癸酉本中,元春的结局也和袁督师一样被诬通敌凌迟而死。这并不是说元春所影射的即是袁崇焕,而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为惨烈、最为典型的例子,来表达对这些忠于大明,却最终被冤杀的辽东名将们的惋惜和不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