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家风家教”的闲言碎语

(2023-10-07 20:43:32) 下一个

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开展了一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的特别节目,节目期间,记者采访了不同的人,也得到了不一的答案。回答“家风是什么”,其实是很困难的,但不过与那令人吐槽的“你幸福吗”的问题相比,直不可同年而语,故受到了人们大众的一致好评。                                            

首先,这个节目终于唤起了一种民族遗忘的记忆——原来中华民族还有优良的家风传统。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告诫,一个人应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圣人倡导“仁礼”为根基,强调“修身”与“齐家”,其中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对待之道。亚圣进一步为角色发展确立了行为规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再拓展“睦族”、“睦邻”,确立个人在庞大家族和复杂乡邻中的本分。最后是逸出亲族与乡党的范围,入仕为官,志在君国。可见,这家风是一个民族道德构建的基石。然而问题是近百年来,中国的家庭制度、家庭价值遭到不间断的反复冲击,家庭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优良家风流失殆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把残存于民族记忆中一点点优良家风扫荡一空;斯时,在强大的政治高下,子女与父母为仇敌,揭发批判父母,甚至脱离父子、母子关 系。兄弟阋墙、夫妻反目的亲情悲剧比比皆是。文革初期许多地方流行过如此一说:“炮轰爸爸,火烧妈妈,全家改组,我来当家。”父母都被扬弃,人伦则无所依附,造反若此,家风何存!今天,无论我们怎样成天为GDP自豪着,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道德普遍沦丧,人际关系疏离和社会伦理失范。人们常感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原即是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而已。今天,中央电视台策划这一档子节目,以图唤醒民族中家风家教的记忆,无疑是功在千秋的善举,是重拾人伦教化的好方式。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传统文化资源,抢救家风家教,传承优良的传统美德基因科学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真正重构新时代的子爱、兄弟和、夫妻情、乡邻睦、朋友义、师生恩……这一切,只有从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家庭”入手,才能夯实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根基。                           

其次,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作访谈,可以问“你家的家风是什么”?不可问“什么是中华民族家风”,因为这个问题太大,要说清中华民族的家风,非宏篇巨制而不可。几千年不断发展完善、耳提面命的家风,已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家风文化;既为文化,就不是简单可述的。家风是什么?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和习俗,是代代相传的规矩和准则,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从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训,是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中国古人的家风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其核心为“五常八德”。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八德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而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人伦情义正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追溯历史,不管是钟鸣鼎食之家还是贩夫走卒之徒,无不重视家族成员对这些规矩的遵守和执行。远在春秋战国,家风家教多散见于各种经典著作中。及至汉末,据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注记载:三国杜恕著家诫。尽管是书未能传世,但至少知道开始出现家教专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思想家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于是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的《颜氏家训》。据统计,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百种以上这些家风、家训虽然彼此内容差异,但是其基本义都是倡扬“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精神,这也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风的基础,又通过家风在每一个家庭中传承。总之,家风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发展的载体。       

在社会生活中,芸芸众生,多为普通人,所以决不可能如曾国藩、傅雷一样把家风付诸文字,形成系统。但是,普通人有着基本的做人准则,那怕目不识丁,他似乎本能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靠的就是家族传承,自小耳濡目染。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婴幼儿的早期记忆影响一生一世我国有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正是说明孩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好家庭是良好品质的成长沃土,好家风是美好人格的生态环境。所以,过去几十年对家庭的漠视与否定,真是祸哉且烈矣。家风不存,又何来社会风清气正?总之,传承家风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内涵极为广泛                                   

时下谈重振家风,实是任重道远。这次举国重提家风,好确是好,只是晚了些时日。要知道,家风需要一个家族、一代人乃至数代人日积月累才能形成。正如同诸多从历史中传承下来的传统一样,家风早被百年狂的时代无情割裂。五四时期,家庭被视为旧俗”与“万恶之源倡扬以革命去之;当时,诸如《三纲革命》、《家庭革命》之类的文章大量出现,其中,许多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取消家庭制度。例如刘师培署名申叔《天义报》上发表《毁家论》中说:欲开社会革命之幕者,必自破家始。”柳亚子公开主张“非孝”,说父子应以兄弟相称。他写诗给儿子柳无忌云:“狂言非孝万人骂,我独闻之双耳聪。略分自应分小友,学书休更效尔公。”由此他更进一步主张废除伦常,并赋诗曰:“共和已废君臣义,牙慧羞他说五伦。种种要翻千载案,堂堂还我一完人。”如此革命,不寒而栗!若人伦俱废,则禽兽不如。过去,我们总是过于夸大“五四”运动的革命性,根本忽视了其负面的破坏力。所幸的是,这些极端的言论只囿于文化人中,对家风的扫荡不能形成气候,因为绝大部分民众仍恪守传统的优秀家风而不变,由此影响教育了下一代。然而,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其对传统文化的摧毁有二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普遍性,华夷贤愚,无一幸免;是彻底性,所谓除旧务尽,触及灵魂。这样,所有的传统文化,无分莨莠,把小孩与洗澡水全掉”。据胡鞍钢先生研究统计1949—1976年这27年的历史中,共发动了67次政治运动,平均每年2.5次。作家老鬼在他的自传体小说里坦率真诚地描述了文革中自己对家庭特别是对母亲杨沫的造反行为。他一边与同学抄家,一边对母亲说我恨你……我决心和父母决裂,投身世界革命……”甚至还残忍地把两个姐姐用绳子捆起来,勒得她们痛苦哀叫,把两只臭袜子塞进了她们的嘴里。文革中,这决非个案,而是司空见惯的常态。著名的思想家章太炎说得好公理之未明, 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惜乎新的革命的伦理观未能建立,传统的又弃之殆尽;事实上,要构建新的伦理观,又怎能失去传统这个基础!                  

纵观今天,社会普遍性的行为失范、道德失衡、精神失措,丧失了基本的礼义廉耻”。我们不能把这些社会问题全部归于家风、家教的缺失,但,如果依然有严格、质朴的家风,如果从小就一次次地被长辈谆谆教诲,上述事情发生的概率一定会少得多。                                              

今天谈重振家风,根本的问题是上梁己不正,下梁无样。如今社会的“老一辈”基本是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这一代人有一个特殊共性,那就是自小深受无数次残酷斗争的洗礼,灵魂深处有太多的尘嚣,而且顽固地坚守这些心魔,决不愿意改弦更张。不说别的,文革过去几十年,有谁为自己的暴行与兽性反省过?老鬼的文字忏悔,陈小鲁的口头道歉,实乃个案而已,这星星之火,不可燎原,根本无济于全民族的反省。在今天的社会中,自己摔倒讹诈好心相扶的年青人,买房之后听说降价去房产商处打砸闹事,自己什么都不懂到处捕风捉影喊打假专拣软柿子捏,跳广场舞音响开得震天撼地吵得青年人寝食不安而犹觉理直气壮……这许多匪夷所思的行为,其主角就是我们这些“长辈们”。网民有一句精确深刻的话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如此的一代,把上辈好的家风扬弃殆尽,把自己人性中的恶永远保持,怎么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上已不承,下何启之,思之再三,徒作长叹。当然,不能对我们这些“老人”全盘否定,这些也许是个案,但从普遍性来看,今天的我们这批老人既比不上一辈,也有愧于下一辈。

总之,弘扬传统的优秀家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这项伟大的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不是电视台一、二次活动就能见效,必须要有一个长远和艰苦、甚至有反复的过程;其次,这项工程也决非几个人能完成,而是要倾举国之民,全民皆“家风”,尤其是我们这一辈的许多“老人”,不深刻反省,不脱胎换骨,欲承上启下,恐成空谈。不过这是很困难的,至少我认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