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予人方便心存善念

(2023-07-17 20:20:58) 下一个

 

一次出门常打的,上了的士,与司机闲聊,知其妻子多病,生活压力颇大;这时,路边有人邀车,我建议司机停车上客。听到我的建议,司机睁大眼睛望着我,怀疑我这老叟是不是老年痴呆,抑或是无聊恶作剧。因为司机平常遇上过路客想带上一个,捎顺多赚个十数元,可一般会遭到先上车的客人拒绝。没想到天底下还有如我这般崇高而伟大的客人,主动帮他揽客搭顺风。

其实,这根本不是老夫有什么崇高伟大,只是心中偶存一丝善念而已。

为了生存,谁都不容易,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个体,经常会让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孤独无助便是生活的常态。基于此,每个人都渴望被社会理解,更希望在困难的时候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当然,一般情况下,这种帮助并不关乎物质,只是希冀他人的理解、关心、认可和尊重。

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比心,孔圣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道理:“己之所欲,必于人”。每个人都渴望得别人的热情关心,为什么不能设心处地去关心去帮助别人呢。

一个人是坐车,两个人也是坐车,多上一个客,的士的速度不会减,的士的耗油不会增,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前提下,司机多了个十数元的收入,最重要的是丝毫不影响乘客的行程。有时候即使没叫上同路者,但司机心里特高兴,可以断定,拉下一趟客人时,司机的服务态度绝对会好些;如果老婆打来了电话唠唠叨叨,会突然感到丈夫今天的脾气好了些,说不定会少了一阵争执甚至吵闹,和谐了社会,幸福了家庭。还有,两趟变为一趟,少烧了二升一升汽油,节约能源是小事,还对大气少了一份污染。

然而,获益最大的还是我自己。

我收获了司机温暖的微笑,还有真诚的赞扬和感激,更为重要的是我的心灵又得了片刻的安宁。人是复杂性格的综合,佛家说人有三性,即此之谓也。三性即物欲之性、气质之性、至善之性。物欲之性是纯恶无善,一心为己,损人而利己,乃至“抜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气质之性是善恶交织,随主观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不定的;只有至善之性才是人的本性,是纯洁真诚、永恒不变的。我们经常讲人的道德修养,实际上就是去除物欲之性,调剂气质之性而弘扬至善之性。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就是修身的最佳途径。只要是心中还稍存善念的人,干了坏事之后,是无法获得心灵安宁的;只有力所能及的多行善事,心才能静下来。

心灵安宁最大的好处是养生,善良是养生的至上之品,常行善事,帮助他人,尽一己之力为他人做点嫁衣裳,心中一定会有欣慰之感,不仅使自己轻松愉快,还会有一种精神的鼓舞。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心理一定稳定、平衡,以现代科学角度言,心情舒畅愉悦,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会处于最佳状态,就能远离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困扰,人就自然而然会健康长寿。

唐人白居易有《初出城留别》诗云:“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诗为送别,其精妙处却在“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一联;无论人在何处,无论穷达贵贱,只要心安,便是故乡。心焉得安,唯善而已矣。

打的士时的一个善念,于人于己,能有如此多的益处,何乐而不为;还是那支歌唱得好:“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变得如此美好。”于是,又想起了西方一个故事。

美国海关有一批没收的脚踏车决定拍卖,拍卖会中,每次叫价,总有一个十岁出头的男孩以“五块”开始出价,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脚踏车被别人用三十、四十元买去。拍卖暂停休息时,拍卖员问那小男孩为什么不出较高的价格来买。男孩说,他只有五块钱。慢慢地,聚集的观众开始注意到那个总是首先出价的男孩,越来越多的人对男孩竞价的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拍卖会快结束的时候,只剩一辆最棒的脚踏车,拍卖员问:“有谁出价?”几乎已经放弃希望的那个小男孩还是站起来,坚定地说:“五块”。此时拍卖会现场一片寂静。所有在场的人全部盯住这位小男孩,没有人出声,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喊价。直到拍卖员唱价三次后大声宣布:“这辆脚踏车卖给这位穿短裤白球鞋的小伙子

在我们的生中,物欲之性纵容自己“胜过别人”,气质之性敦促自己“超越别人”,而至善之性却能使我们“成就别人”。

其实,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简单一点好 回复 悄悄话 同意博主。身上常揣个罗盘,虽然走得慢,但方向是对的。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好文,道尽做人之妙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