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6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024-03-05 19:23:36) 下一个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2)北贾亭(3)西,水面初平(4)云脚(5)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6),谁家新燕(7)啄春泥。

乱花渐欲(8)迷人眼,浅草才能(9)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10),绿杨阴里白沙堤(11)。 

 

1.  钱塘湖:即西湖,今杭州市西,古来即为游览胜地。

2.  孤山寺:在西湖的里湖外湖之间的孤山上,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560—565)所建。

3.  贾亭:又叫贾公亭,由前杭州刺史贾全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建于钱塘湖畔,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4.  水面初平:湖水刚刚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5.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6.  暖树,向阳的树木。

7.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  欲:将要,就要。

9.  才能:刚够上。

10.行不足:游不够,不愿离开的意思。“不足”此处意为不满足。

11.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它连接西湖北岸和孤山,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身于一个中下层官宦家庭。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中唐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后因战乱等因素迁徙于符离(今属安徽宿州)和江南(今江苏和浙江)等地。白居易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800年)进士及第,803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历任盩庢(今周至县)尉、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等。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回朝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后加朝散大夫。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至文宗宝历二年(826年)间先后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白居易晚年(约55岁后)大多居于洛阳香山履道里宅邸中。除短暂任河南尹之外,大多任太子宾客分司、太子少傅分司等高官闲职。武宗会昌二年(80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白居易于会昌六年(846年)8月去世,谥号“文”,葬于洛阳龙门。

白居易的诗在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他与元稹、张籍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而且这些诗作大多具有平易通俗,朴实真挚的特色。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流传千古的长诗名篇。白居易的作品在其生前就就已享盛名,广泛流传于各阶层,还远及西域、朝鲜、日本等地。白居易还是较早写词的唐朝诗人之一,他的几首小词也流传甚广。

白居易共有近3000首诗歌存世,为唐朝诗人之冠。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数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文集在白居易暮年被抄写五部,分存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等处,有71卷流传至今。

诗词影响力总体评分: 8

宋雨:用今天的话来说,白居易应该算是一个“人生赢家”。他在生前确立了诗坛泰斗的名声,身后又一直被尊崇至今;他的大部分作品和几乎全部的重要诗作都未佚失;他较为长寿,功成名就而退,且最后20年基本担任富裕而舒适的闲职。另外,他在做地方官的任上,特别是任杭州和苏州刺史时,也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在民众中颇有声望。

唐风:不过,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他至少有三件事情未能完全如意:一、未能与少年时代的恋人湘灵结成良缘;二、在人生的黄金年龄,他被贬江州司马(包括随后短暂任忠州刺史)长达4年;三、他终生未能成为宰相。

宋雨:白居易28岁进士及第,36岁任左拾遗。顾名思义,“拾遗”就是捡起(皇帝)遗漏的东西,即指出其政策决策失误。当时的皇帝周围有多位谏议的官员,包括拾遗、补阙、正言等,至少在名义上,皇帝是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的。而青年白居易也是特别尽责,他不断地上谏。比如他建议减免江淮租税让民得利。他还建议皇帝颁布法令杜绝华南和东南沿海一带掠卖良人为奴婢的风俗。这是我听到的最早的有关“打击拐卖妇女”的动议。唐宪宗非常欢迎这些谏言,都接纳了。

唐风:然而,当白居易的谏言逐渐涉及政治和官场深层次问题时,皇帝唐宪宗便开始不满。如唐宪宗委任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领军,去征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叛乱。白居易立刻进谏说自古以来哪有太监统帅军队的道理。结果皇帝不予采纳。而且,白居易进谏方式很直率,多次使得皇帝在百官面前下不了台。《新唐书》记载“(白居易)辄进曰:‘陛下误矣。’”于是有一次宪宗对大臣李绎抱怨说,白居易是朕提拔的,他却如此对朕无礼。李绛却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不避惩罚而进谏,恰是表明他对陛下和朝廷的忠心。宪宗这才没有发作。

宋雨:然而重大的挫折终于还是来了。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刺客杀害。白居易立刻上疏要求朝廷缉拿刺客。然而这一上奏却给他招来了厄运。宰相和多位高官都指责白居易越权行事,说他是东宫官,不该以谏官言事。他们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白居易已经不任左拾遗,而是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职责是传令、礼仪,以及用儒家经典教授诸郡王(皇子)等。东宫官不应该插足朝廷行政事物。

唐风:然而这些人显然是一直对白居易不满,于是以此为理由共同发难。他们又攻击白居易行为轻浮,不尊礼教。他们说白居易的母亲看花不慎落井身亡后,他却作了《赏花》、《新井》诗,可见白居易对于母亲的死并不伤心,是个不讲孝道之人。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就这样,43岁的白居易被贬出朝,翰林学士的帽子也一并给摘了。

宋雨:过了4年,白居易被招回朝,拜主客郎中、知制诰。主客郎中负责接待外邦使者,知制诰的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这两个职位是皇帝的近臣。这是一条通往宰相官职的直通车。显然当时的白居易被“平反”并深得皇帝信任,升迁轨道非常清楚。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向皇帝请求外放,结果第二年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他这么做究竟是图个啥呢?

唐风:虽然白居易从未明说他要求外放的原因,但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应该起主要作用。首先,被贬的经历使白居易的人生哲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其次,回到朝中的感觉不好,使他认识到远离权利中心的必要性。这次白居易被招回朝中,直接的原因是唐宪宗驾崩,他的第三子李恒即唐穆宗即位。穆宗比白居易小一代人,他在早些年受过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的教诲,很欣赏白居易的才华。然而,这位皇帝较为昏庸,荒于朝政。更为严重的是,此刻的朝廷已远不比前些年宪宗时期“元和中兴”的局面。朝廷内宦官专权日盛,牛李党争激烈。官场的混乱局面让白居易既感到无奈,又觉得不安全,所以他横下心来决定离开。

宋雨:白居易来担任杭州和苏州刺史的几年,是他后来晚年定居洛阳、过闲适的“中隐”生活的过渡。这一次,他远离了朝中的是非,来到了阔别近30年的江南,心情很愉快。公务之余,杭州周围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首《钱塘湖春行》就是白居易来到杭州的次年春天写下的。

唐风:在今天的杭州西湖地图上,我们能看到白堤、苏堤和杨公堤三条长堤。苏堤是北宋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主持修建的;杨公堤是明朝杨孟瑛任杭州知府的主持修建的。这两个堤坝在白居易时代还没有。当时只有白堤,即白沙堤。它大致是南北走向,连接西湖北端与孤山,把西湖分为外湖和内湖(北里湖)。

宋雨:本诗的首句“孤山寺北贾亭西”中,孤山是西湖中的岛,至今依然是重要景点。孤山寺由南朝的陈文帝所修,距白居易的时代要早二百几十年。而贾公亭是贞元年间的杭州刺史贾全修建的,只比白居易早了十几年。这一句显示,诗人是以孤山以北、贾公亭以西的湖的北岸某处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环湖一路闲游。

唐风:第二句“水面初平云脚低”描写远景。可能前日有连绵的春雨,水面上涨到快与湖岸齐平。从西湖北岸放眼向前望去,前面约3公里都是湖面。在那个时刻水色天光有些混沌,远处的白云似乎湖面连成了一体。湖光山色和低垂的云幕仿佛构成一幅开阔而宁静的风景画,诗人徜徉于其间。

宋雨: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本诗最为令人称道的一联,它不仅反映春天的勃勃生机,也诗人对周围景物观察的细致入微:一大早黄莺忙着抢占朝阳处的树枝,能让自己经受了夜间春寒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一个“争”字,反映宁静中的动态和鸟鸣,十分生动。下面一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是说燕子衔泥筑巢。燕子的这个习性你过去知道吗?

唐风:我是成年后才知道的。大约在10年前,一个春天的清晨,我去湖边摄影,发现有一些燕子在湿地上衔泥,我回家作了进一步查询,才了长了知识。原来,大部分燕的品种,它们筑巢不仅用草和细树枝,还用湿泥将它们糊起来。这样建起来的巢相当坚固。“谁家”二字的设问,诗人并非要答案,而是反映他好奇又喜悦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染读者 — 春天归来的燕子正忙着重建家园,过不了多久,新的生命就要诞生了。

宋雨:对于颈联,不同赏析者的理解却有分歧。比如有人说“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中,诗人“(描写)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 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然而这样的理解可能是不确切的。从“渐欲”可以推测,“迷人眼”的情况尚未发生。当时应该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但作者预期百花争艳的日子正在逐步到来。

唐风:时值早春这一点也能被下一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所佐证 — 野草尚矮,刚刚能够没过马蹄。其时诗人信马由缰,徐徐向前。此时路旁的花朵仅是含苞待放,并非盛开,这样诗人更能把眼光放在对湖光山色的感受和欣赏之中。据记载,当时的杭州人出游赏春的风气很盛,多在百花盛开的仲春。诗人这次选择稍早一点的初春出游,多了几分宁静。

宋雨:尾联,诗人特别强调在最爱在湖东漫步,总嫌时间太短(“最爱湖东行不足”)。然而紧接着的尾句“绿杨阴里白沙堤”,稍有点让人费解,白堤在湖的西北部,离湖的东岸有很远的距离。那么这两句放在一起怎么理解呢?

唐风:有人因为对地理位置不了解,就望文生义产生了不确切的解释,甚至出现“走在湖东侧的白堤上”这样有悖于事实的话。其实,按照我们前面所说的,可以假定诗人大约从湖的正北出发,顺时针环湖漫步,走几里路就到了湖东岸中间的位置。这一片东岸是诗人最喜欢的地方。这时候如果放眼朝西面望去,就能看到远处掩映在杨树荫里的白沙堤,又是一番景色。

宋雨:嗯,这个解读有道理。当然,把“白沙堤”解释成“白沙的堤岸”,即作者当时所在的湖东岸,而不少远处的白堤,也不是不行。这次的出游中,作者并没有漫步于白堤上。需要说明的是,白堤原先就有,并非白居易主持修筑。白居易在杭州时,曾在钱塘门之北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但并非是此堤坝。因为他姓白,后人常误以为西湖白堤为他在任时所筑。因为白居易在杭州颇有政绩,又是著名的诗人,所以百姓对这种张冠李戴也并不介意。反观贾公亭,虽然是前知州贾全刻意修建的,但后世却不见踪影。那位贾知州的政绩乏善可陈,难怪他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建筑保存不了多久。

唐风:这首《钱塘湖春行》如一篇短小的西湖游记。北岸开始,一路行到湖东,作者从几个角度描绘了盎然的春光和美丽的湖光山色。它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又凸显白居易诗语言浅白、风格清新的特点。它是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之一。

宋雨:这首诗里,诗人完全沉浸于春景之中,对环境和动植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写出了内心的喜悦和流连忘返的心情。白居易对杭州山山水水的感情,特别是对西湖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次年,在即将离任杭州知州时,他又写了一首七律《春题湖上》来赞美西湖,结尾写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论坛与网友交流】

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956843.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