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平

研讨世界历法改革方案以及汉字输入方案
正文

24 节气与世界历法

(2022-12-13 16:33:35) 下一个

24节气

        24节气是中国人创造的,所以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24节气的。上自文人雅士,高官贵族,下至商贩走卒,乡野农夫。人人皆知24节气。但是究竟什么是24节气,能真正明白,能正确理解24节气的真正科学意义的人,却是不多的。

        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夏历。夏历是一个表面上以阴历为主的历法,但实质上是受控于阳历的阴阳合历。所谓受控于阴历,实际是受控于阳历的24节气。要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从普通人从哪里知道24节气说起。

        几千年来,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一直使用的是夏历,夏历表面上是阴历,就是用月亮的月相来计数日子的历法。夏历的月有大小两种。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只有355天或354天。每年比太阳年少约十天。所以十几年后,就要在夏季过夏历年了。为了避免这个结果,就要在经过两年或三年后,给夏历增加一个月。这样就不会让夏历年跑到夏天去了。这样的办法就是增添“闰月”。闰月增添在哪里呢?这就要用到24节气了。

         24节气是中国的阳历。但是多数人并不知道中国的阳历。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公开实行过阳历。家家户户在过大年前都要买一本老黄历。这一年的日子就按这老黄历过了。24节气就从这本老黄历上查找。这些24节气中有两个节气,人人都知道,那就是冬至和夏至。冬至日是中午时分自己的影子最长的一天。或者比较准确的说法:一根定长的木杆垂直立在地上,影子最长的一天,这天叫冬至。影长最短的一天就叫夏至。从冬至再到冬至,是回归年的一种定义方法。回归年是通常所说的阳历年。现代精确测定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2日。 这些科学知识,明白的人很少。一般人只错误地认为冬至是冬天来了。而把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忘记了。

         一年有24节气,如果按回归年时间长度作24等分,那么365.2422日/24=15.218425日=15日18872秒=15日5时14分32秒,这就是平均节气的长度。如果从一年的冬至那一天0时开始计算每次加上15日5时14分32秒,并将小数够一日的就进位到日,余小数保留。就依次得到雨水、小寒 、大寒、立春、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24个节气的平节气交节日和时刻。如果只取这24个平节气交节时刻的月日数字,就是平节气日的日期。清朝以前的夏历都是按平节气的算法定夏历历法的。用并不太准确的说法,24平节气是按一个回归年的时间的24等分来定义的。

        24节气的取名,春夏秋冬四季,每季有两个节气与该季名称有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的起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四季的中点。四季的气温状况就南北两半球是绝然不同的,或者说是相反的。 由于地球上的文明开始出现在北半球。所以北半球四季的气温状况,就被流传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温度概念上。一说到冬季就联想到天气冷,一说到夏季,就联想到天气热。其实,就全地球来说,这种思维的联系是一种错误偏向。应该纠正。春夏秋冬本不应该与气温相联系。而应当与四季所处的太阳在天空的位置相联系。

        看一看太阳在天空的视运动轨迹,即黄道,就可以看出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太阳的赤纬度对应的是太阳直射地球的地理纬度。所以夏季所包括的黄经范围黄经45度~125度,正好是赤纬最北的范围。冬季所包括的黄经范围225度~315度,正好是赤纬最低的范围。所以夏季是太阳光洒向北半球最多的季节,冬季是太阳光洒向南半球最多的季节,这才是正确的四季概念。而不是夏季是北半球最热的季节,冬季是北半球最冷的季节。要正确纠正关于冬夏两季的气温的错误概念。树立冬夏两季太阳光强度偏向南北半球的概念。

         妨碍树立以阳光照射强弱来区分冬夏两季概念的另外一个因素是24节气中其它16个节气的命名。这16个节气是:

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这16个节气名称是针对我国黄河下游的地理环境来命名的。它们描绘了气温寒暑,雨雪霜露,生态状况。这些状况基本是由气温所决定的现象。都是北半球的地域性的特征,而不是天文特征。因此,这些名称完全掩盖了24节气的天文意义。而中国人正是通过这些名称来认识24节气的。而且中国人都是通过夏历历书来掌握节气进程的。所以人们误以为24节气是夏历的东西,即是阴历的东西。根本不知道24节气与太阳回归年的关系,不知道节气是回归年的24分割。

         说到这里应该把24节气的真正科学定义告诉大家了。原来24节气点是地球绕太阳轨道的一周360度的24等角分割。实际也是太阳在天空的视运动轨迹黄道的按角度的24等分割。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个椭圆,太阳在一个焦点上。所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有远有近。最近的称近日点,最远称远日点。地球的运行速度与日地远近有关。近日点附近快,远日点附近慢。所以按等角度15度划分的24节气在时间上就不相等了。这样将按等角度划分的节气换算为时间,就成了不等时间的节气时间段。就叫定节气。把24个定节气的“日、时、分、秒”都测算出来,这是定节气点。定节气点的所在日期,称定节气日。

        归纳以上所说,您至少应当明白:

        24节气是阳历的东西,不是阴历的东西。

       节气有平节气和定节气之分。

       按日期说的节气日也有平节气日和定节气日之分。

       节气不应按气温或雨雪或生态作特征来认识,只能按太阳的天空位置来认识。

       定节气的时间间距是不等的,而且是不透明的(就是没有规律的就称之不透明)。只有天文台能测算出定节气比较精确的时间。

        既然定节气是不透明的,一般人怎样去掌握它们呢?有没有必要在生活上精确的知道定节气的精确时刻呢?回答说,没有必要。生活上只需要利用节气大致上了解四季的进程。因此历法上有可能和必要将定节气的月日日期规律化,确定化。这样确定化了的定节气,就叫“规范节气”。新华字典后面有一个24节气的近似日期的附录,可惜它没有做到将近似日期唯一确定,而是给出2~3天的范围。如果能再改进为唯一确定的日期,就可以称为规范节气了。

       人们在创制新历法方案时,应该同时选定一个规范节气的方案,以便于用该历法方案的人使用,用来掌握四季的进程。

          写到这里,可以把话题转到制定新历法的问题了。

          为什么要制定新历法,那当然是因为当前的世界通用历法格里历不令人满意。有什么不满意处。我认为,一个理想的世界历法,应当满足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原则:历法的四历季应与自然四季相对应。简称合天原则。

          第二原则:历法的框架层次应满足:大单位包含整数倍的小单位原则,即量尺原则

          第三原则:历法的时间单位应当相等,符合公平原则。

      以上三原则应是理想历法的必要原则。

      以此标准来衡量当前的世界通用历格里历,易见它连一个原则都不相符。

首先四历季的起始日:1月1日、4月1日、7月1 日、10月1日与自然四季毫无关系。

第二,格里历的月不包含整数星期。因此不符合量尺原则。

第三,月是格里历的主要时间段,它不相等,不符合公平原则。

三个原则无一附合,因此是非常不理想的历法。必需尽快以新理想历法代替。

笔者研制的自然世界历是一个完全符合以上理想历法三原则的新历法方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