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不神秘

用虚构的人名叙述金三角的真实故事,带您去见证那里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荒唐事.也许您从中能找到这里为什么会成为毒品基地的答案.
正文

金三角是怎么回事?

(2005-12-21 22:08:22) 下一个
在世人眼里,金三角就是神秘和荒蛮,毒品与邪恶,传奇加惊险的代名词。 假如没有描述充满传奇色彩的毒品大王,凶残狡诈的毒犯,一身是胆能上天入地有七十二般变化的神探,外加身材性感火爆,有躲避枪炮本领的女郎,以及挖眼砍头,塞土洞泡水牢等等野蛮酷刑,……,那就不能称之为金三角的书和影视作品。 然而那里山青水秀太阳高,各族人民纯朴善良,他们默默地日出而作,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当然也有各路英雄好汉为各种目的而拚搏,奋斗,相争,……,于是这地方始终是世人挥之不去的毒品梦魇。 金三角,从地理概念上严格讲是指泰缅老三国交界处,湄公河与湄赛河汇合处的一个小岛,几十年前因许多毒犯在那里进行毒品交易,以至于人们普遍形成这样的印象:金三角就是做毒品买卖的地方。 后几经传播抄作,“金三角”就成了一个招牌:泰缅老三国凡是出产毒品或深受毒品之害的地方都可以叫金三角。 以此为标准,缅甸掸邦,克钦邦,泰国北部和西部边境山区,老挝西部都在此范围.而由于种种原因,缅甸掸邦的毒品问题,目前虽有各国各方在努力取缔,还是没有根本解决。 掸邦 要认识金三角, 首先要了解掸邦历史. 掸邦位于缅甸的东北部, 面积9.6万平方公里,北部分别与克钦邦,中国云南省德宏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接壤; 东北部则与思茅地区及西双版纳州为界, 同时与老挝隔湄公河(澜沧江)相望.南掸邦东部与泰国的清迈, 清莱,迈宏颂(或写成夜丰颂)府为界.整个掸邦西部为缅甸中心区.南部和克耶邦,克伦邦相连. 一九九六年公布人口约450万, 但显然不准确, 因为山区还有不少地方不在缅政府控制下, 没有领缅甸公民证,其数量不下于几十万. 主体民族掸族,占人口一半以上.另有三十多个民族,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克钦(景颇),克耶,崩龙,拉祜,傈粟,佤,布朗,勃欧(董束),果敢汉人, 爱尼(阿卡).城镇里有不少做买卖和打工的缅族和咖纳(孟加拉人后裔)人,此外政府机关从官员到普通工作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缅族,掸邦本地各族只能当翻译和联络员. 掸族自称傣.“掸,”“纳掸姆”,“摆夷”都是他称. 最早见于中文史书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永宁元年,永昌徼外掸国谴使贡献”. 所谓永昌傲外就是今德宏州及缅甸掸邦一直到克钦邦,印度阿阿萨姆邦这一片广大地区,时为公元二世纪,和掸族历史记载及传说基本吻合,目前掸族的纪年是2099年(2005年). 到唐宋时期,中国史书根据其生活习俗称为,“金齿”, “银齿”,“茫蛮”.元明时掸族势力南扩,灭掸了缅甸的骠国, 占有整个缅甸北部, 建立了阿瓦,实皆等王朝.而中国史书称之为 “百夷”,离中国较近的掸族地区被朝廷封了许多土司来进行统治. 其中以麓川(今木姐一带),木邦(兴威),猛密(抹谷),孟养(密支那附近),孟艮(景栋),蛮莫(八莫)等势力较大.到了清朝, 掸族仍被中国史书记载为百夷或摆夷. 而此时缅族势力渐大, 最终控制了整个缅甸, 掸族统治者被分化,各土司再也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许多土司同时向缅政府和清朝进贡.以维持其统治地位. 掸族土司在辖区内被称为“召法”即“上天委派的王”之意.对中国朝廷只接受册封和定期去朝贡.而对缅甸的东吁和贡榜王朝有时不得不接受调谴.但内政历来是自行管理,缅军也不在掸邦长期驻扎. 十九世纪,英国先征服下缅甸, 后进入掸邦地区, 对掸邦土司威逼利诱, 加上清政府日渐衰败, 内忧外患不断, 原本对这些蛮夷之地就鞭长莫及, 到此时更无力顾及他们了.到十九世纪末,英国殖民者进一步和清政府划了界,凡他直接控制的掸邦土司就正式脱离了中国的中央政府.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一方面对掸族土司采取反分化和拉笼的政策, 以掠夺资源为主,没对土司干涉内政,也没有对百姓横征暴敛,相反还进行不少基础建设,加上掸族总体上是个安于现状的民族, 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动乱. 日本侵入缅甸, 以推翻西方殖民者, 解放亚洲作口号,昂山将军为首的缅甸爱国者立刻与日军合作,接受日军培训.等英军及中国远征军被日军打败,昂山将军也失去了利用价值, 缅甸依靠日本复国的梦很快破灭. 转而暗中与盟军合作. 日本投降后,昂山将军的势力也渐大, 而卷土重来的英国殖民者已是日謩途穷, 不得不面对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的现实. 一九四七年, 昂山成功说服掸邦大土司苏瑞泰,使之支持缅甸联邦, 寻求独立. 在苏瑞泰带动下, 掸邦大小土司及钦邦, 克钦邦, 克耶邦等等都同意加入缅甸联邦, 谋求独立.各族领导人在掸邦中部的邦龙签订了著名的 “邦龙协议”(或翻译为 “彬龙协议”). 其中一条规定: 十年后如果各民族邦不满意联邦政府, 可以自行脱立, 寻求独立. 这就是掸族至今仍在耿耿于怀的 “独立” 的法律依据. 昂山将军于1947年7月19日被刺身亡.真正凶手是谁, 缅甸历史至今语焉不详, 只将昂山封为烈士, 国父. 而掸族等的传说是, 昂山为了赖掉邦龙协议, 是他让干的, 也就是用他的死来维护缅甸联邦的统一. 1948年1月4日, 英国将权力移交给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苏瑞泰. 这一天也就是缅甸的独立日. 缅甸独立后, 掸邦各土司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邦政府也不过是松散的组织.地方治安由自组的警察维持,实际上也只能算土司的家丁. 苏瑞泰总统当了不久就下台,回老家继续当土司.1950年, 国民党残军进入掸邦, 成立反共救国军, 准备反攻云南, 实力最大时有近二万人, 号称十万大军. 缅甸联邦军队为维护国家主权, 正式进入掸邦, 与国民党军作战, 结果屡战屡败,于是告到联合国, 国民党看到反攻无望, 只好撤到台湾, 而部分云南籍的部队则留在泰缅边境, 自行发展. 1959年, 缅甸奈温将军发动政变, 废除联邦宪法, 大部分掸族土司被抓被杀, 苏瑞泰也死于狱中. 此前缅甸中央给土司一笔钱, 换得他们放弃土司权力. 这就是掸族老百姓指责土司卖国的根据, 实际情况是枪口下的交易. 在缅政府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 没有哪个土司有能力反抗. 只有果敢杨家土司毕竟有中国人的政治头脑和军事谋略, 申明: 我只将权力交给人民议会. 不接受缅甸政府的控制. 而且军事上作好了对抗准备, 缅军也没能力进入果敢地区. 缅军全面控制掸邦的军政大权, 引起掸族土司后人及其青年学生的反抗, 许多人揭杆而起. 这个时期起兵的掸族将领大多数被汉人称为 “学生派”, 而他们五花八门的组织名称都用英文来表达, 用得较多的就是SSA即SHAN STATE ARMY(掸邦军), SSNA即SHAN STATE NATIONAL ARMY(掸邦民族军). 在掸族与缅政府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与中国有关的南北两大实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边, 退到泰缅边境的国民党残军因脱离国民政府,没了经济来源, 为了自身的发展, 必然要对掸邦发生影响, 于是利用自身丰富的斗争经验与掸邦各派武装建立联盟,给他们训练部队,共同对付缅军, 做各种买卖, 从中谋求自身利益.而在北部中缅边境, 六十年代中后期, 正是中国支援世界革命的时期, 在中国的支援下, 以果敢,佤邦, 克钦邦等地为中心,“革命烈火熊熊燃烧了起来.” 缅政府为了对付这些形形色色的反政府武装, 又支持各地有实力的头人组织自卫队, 被称为 “嘎拐野”. 从此掸邦进入武装林立,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期. 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原本已很普遍的毒品买卖逢逢勃勃地进一步开展了起来. 到七十年代,南掸邦势力较大的部队有昆沙(张奇夫),召光正(莫亨),佤族波蒙,波德文,艾小四,罗星汉,果敢杨振声,还有拉祜部队等等.其中又以罗星汉因被西方媒体大肆炒作而最著名. 北掸邦以缅共人民军势力最强,其他武装有掸族的载列,载堵,思天,盖法,布刚瑞,还有崩龙军,克钦军等,这些武装大体和缅共人民军维持一种松散的统一战线局面. 八十年代末,掸邦局势发生了有利于缅政府的变化,首先中国已停止支援缅共,使之陷于自生自灭的窘境,各支掸族部队也始终成不了气候.而南部的罗星汉等部也早就和缅政府和谈,正式解甲归田,并出于和平愿望,积极在缅政府和各派武装之间斡旋谈判. 一九八九年各方斡旋活动的结果,缅共各民族将领发动不流血政变,放弃武装推翻政府的革命路线,缅共领导被礼送出境,各民族成立“民族民主同盟军”,其控制区被划为特区,自行管理. 同时掸族将领思天,盖法,载量,载堵等人也和缅政府达成停火协议.由于有过去各土司被缅政府迫害的前车之鉴,各支武装都不敢轻易放下武器,也就是“投降不交枪”. 缅语称他们为“阴撒野”,即和平部队之意.缅政府除了给少数部队象征性发一点大米外,一般是让其自生自灭,当然也允许他们做各种合法与违法的生意. 解除北部威胁之后,缅政府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南掸邦的反缅武装. 此刻在南部以泰缅边境的贺勐等地为中心,掸族部队莫亨与昆沙等部整合成蒙泰军,势力最大时有近两万多正规军,北部和中部还没投降缅军的掸族部队召杆若,载列等部也纷纷归附,其直系部队活动范围一直到达木帮,昔玻,腊戌附近,基本贯穿整个掸邦. 一九九一年四月,掸邦的三十六个土司和二十六种民族各推出一个人民代表,在贺勐召开大会,组成人民大会,成立掸邦重建委员会.选出了一批领导成员.对缅政府构成巨大的威胁. 蒙泰军在整合各部,队伍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其内部新老矛盾也越来越大,加上缅军不断支持其他民族武装和它争夺地盘,终于导致一九九五年七月召杆若分裂出走,擅自和缅军达成停火协议,将蒙泰军内部的掸汉矛盾公开激化,缅军乘虚而入,到一九九六年初,昆沙带着近万名直属部队投降缅政府, 蒙泰军彻底瓦解,不愿投降的掸族军星流云散. 目前尚有一支势力较大的掸族部队是召若舍的SSNA,一直在泰缅边境地区活动,时不时还和缅军冲突,有时连泰国都被牵扯进去. 但目前在掸邦势力最大的是佤联军,他们已是“阴撒野”,缅军也在尽量利用其去对付反缅武装,但因有许多教训摆在那里,他们显然不敢和缅军真正合作. 掸邦今后前途怎么样?还没人敢妄加预测. 有一点则是公认的,中国云南省中缅边境线的公安和武警反毒防毒的任务可以说全国最重,而泰国北部边境地区的军警也把堵截毒品当做主要任务.是和掸邦至今没有实现真正和平,没能铲除毒品存在的社会根源有很大关系.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掸邦几十年兴兴灭灭的各种武装当中, 实力较大, 又没有外国势力支持的部队肯定都和毒品买卖多少有关系.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那里的毒品产量占了全世界鸦片系列产品(如海洛英等)的百分之八十左右,神通广大的美国警方和以严惩贩毒著称的中国警方都只能东堵西防,疲于应付.使金三角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没有做毒品买卖, 自然也没有能力做其他买卖,也得不到外力支持的武装一般都成不了气候, 因为他们什么都靠摊派, 老百姓形容连盐巴辣子都挨家挨户去要. 这样的部队显然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 在这种动乱的情况下, 缅政府军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团结, 而掸邦各族军队要保护本民族利益, 要生存要发展要独立. 各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 贩毒赚钱以维持军队开支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了. 这样,无论是美国政府或是其他国家,通缉甚至悬赏多少奖金来抓某个大毒枭,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金三角毒品问题的. 泰北云南人 同在 “金” 榜上有名的泰北边境地区过去确实是盗匪横行之地, 曾有泰北云南同胞进述: 三四十年前我们不能单独随便外出,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不少贼认为汉人身上多少都有钱, 哪怕捞到两, 三百铢也不错,当时杀一头猪卖半天也不过赚一百多铢,所以杀个汉人最划算. 而今这里已经全面开发, 除一些偏僻的村落外, 基本上都通公路通电通水.这和泰国政府推行皇家山地开展计划, 国民党三五两军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泰北国民党残军习惯上叫九十三师,这是缘于中国远征军第六军九十三师一直在掸邦的景栋到中国打洛一带活动, 所以当地老百姓看见穿国军服装的都习惯叫九十三师, 而以后 “反共救国军” 活动区域也主要在那一带, 所以不管部队番号扩充到多少, 名称怎么改变, 大家都叫九十三师, 这是习惯成自然, 而不是撤到泰北的部队番号是九十三师. 六十年代初. 三军的李文焕和五军的段希文将军率部在清迈的唐窝和清莱的美斯乐驻扎,两个军连家属在内还不到一万人. 后和泰国军方谈判, 帮政府进剿泰共武装, 取得了在泰国居住的合法权. 但泰国军方限定范围, 只准许在边境线一带建立难民村. 所谓难民村, 意味着它可以长久居住, 但因不是 “难民营” 也就没有联合国的救援组织来提供帮助, 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但这些人不但不灭, 还顽强地不断发展,缅甸云南同乡为躲避战乱纷纷前来投奔,难民村逐渐增加到几十个.到八十年代, 泰缅边境一线的治安已基本被三五军掌握, 泰国政府开始去办泰文学校和医院, 而且开始发 “难民证”. 在这种情况下,泰国开始推行 “皇家山地开发计划”, 当时皇太后(泰国人尊称为颂绿雅) 及皇帝皇后多次去视察, 亲自在清莱的雷东(或写成 “莱东”)和清迈的马康山开辟农场, 推广种植各种水果花卉, 蔬菜, 以替代种植鸭片. 而此时台湾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也觉得愧对这些被遗弃的残军(台湾习惯叫 “孤军”).便有不少人前来调查访问. 著名作家柏杨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以邓克保的名义写了一本<<异域>>,对孤军从云南败退到缅北, 成立反共救国军, 撤台或被遗弃作了具体而精采的描写, 虽然不少当事人指责书中有失实内容. 但此书引起了轰动, 到目前为止许多描写金三角的书还在改头换面引用该书内容. 而当时台湾同胞更是纷纷解囊相助, 发起了 “送碳到泰北” 运动; 台湾成立了救总工作团, 派不少农业专家到当地辅导村民种植新品种农作物.配合泰国政府对泰北进行开发. 当地还开办中文学校,台湾侨委会免费提供教材,每年还派出一部分人员到当地培训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难民村中文学校的中文程度在全泰国也数得上的. 经过二, 三十年的努力,如今的泰北难民村人民安居乐业,大部分的村寨都有泰文学校和中文学校, 而且都通公路, 一有风吹草动泰国军警马上就能赶去处理. 后代子女也大部分拿到了泰国公民证, 凭着精通中泰文可以到曼谷普吉等地打工挣钱, 做正当的职业. 而马康山, 雷东被辟为花园农场, 吸引了本国和外国的游客, 美斯东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近年还建成了泰北义民文史馆, 以记载难民村的历史. 当然也有少数人还在贩毒, 但那是想发横财爱冒险的人, 当地老百姓都配合军警对其进行缉拿, 总而言之, 在已有正常的生存条件下, 制毒贩毒自然就会遭到人们的反对. 许多人到了泰北难民村, 以为既然到了金三角就应该看到成片的罂粟, 那他肯定失望而归. 这就有力说明,只要政治稳定,金三角毒品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最起码可以消除其之所以成为“基地”的社会基础,那样的话少量毒品就不足以给世人带来那大的危害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