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取缔打工子弟学校正在埋定时炸弹

(2023-01-07 14:02:03) 下一个

取缔打工子弟学校正在埋定时炸弹

                            2006年9月5日

何必

”打工子弟学校的家长们说,他们今天来是想恳请教委在规范的情况下保留学校,如果这样行不通,希望教委给孩子们做出合理的安排,否则再拖上几天,回老家上学都来不及了……(略。)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道:(略。)

怎么样?那些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家长、校长、老师又被海淀区教委给忽悠了吧。

这是可以想象的,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这样才怪了呢。

什么政府的公信力,什么执政为民,蒙傻子都不行咧。

这种景象,也着实令人领略了一把,什么叫做中国特色的腐败:公权力带给政府官员的行政不作为的资格和环境,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将纳税人的事务拖黄了算,而官员得到了什么呢?清闲、省事、得过且过、无功也无过、顺水推舟、仕途顺畅……

我总是认为,别以为光是贪污受贿才是腐败,其实,中国的官场当中,不作为是个更大的腐败。按照鲁迅的话说,耽误他人时间就是谋财害命,我们的衙门还不个个都成了屠宰场?

媒体之所以关注打工子弟学校,也算事出有因。今年7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指出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呈逐年增多趋势——全市尚有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239所,在校学生95093人。这些学校大多办学条件简陋,在校舍、消防和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多安全隐患,要求按照“分流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的工作思路,尽快清理整顿未经批准流动人员自办学校。

根据规定,被停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需要办理五证(家长或监护人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出具的当地无监护条件证明、全家户口簿),在暂住地的街道办事处申请“在京借读批准书”后,自行到公立学校报名。

媒体报道,北京市投入8000万整改打工子弟学校。如此庞大的开支,又会有先富起来的人。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因为,从当官的逻辑上看,自己在任时不出事,就是最大的成功。近年来,北京市频频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密云灯会踩踏事件、蓝极速网吧失火事件、福寿螺事件等等,每一次都会闹得满城风雨,每一次都要找出个替罪羊当作祭品,每一次都引起了全国性的关注,每一次都让北京市相关领导人很没面子。从执政经济方面看,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取缔,比如密云灯会后取得所有灯会、蓝极速失火后关闭北京所有网吧并永久性取缔了很多小规模网吧使得网吧经营再度落入垄断得便于设寻租的领域、福寿螺事件后取缔所有类似食品销售、等等。

各级官员确保自己的口里不出事,就成为当官的最大心愿。对于教育口来说,打工子弟学校是一个太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其游离于北京义务教育管理体系之外,有着浓重的自办色彩和属性,如果发生安全事故,那该谁来担责?想必是教育行政机构以外并以上的北京市政府。

如此,当然还是取缔了最简单。当然,借口嘛,还不是分分钟就能够找出来的?办学条件不达标,这是多么可靠而堂皇的理由。

问题是,打工者到北京,并不是经过北京市有关方面批准或者邀请的,而都是成群结队自发自愿大包小包乡里乡亲灰头土脸扶老携幼地来的。对于这些人,北京市什么时候关心过?别的不说,现在遍布在北京城里的城中村,安全隐患比起打工子弟学校来,应该不算少吧,怎么没看见北京市政府出台什么措施,让这些城中村的居民强制性住到高楼大厦里去。为什么?因为那不是政府能够大包大揽得了的。

可这打工子弟学校,却是很容易收拾的。(虽然,从权力边界和行政许可的角度,这种做法的合法性另当别论。)我们的政府别的不行,取缔个什么还是很有本事的,而且现在几乎成为工作的主要内容。

于是,海淀区教委在暑假期间,给海淀区的37所打工子弟学校统统发了一则关闭通知,并告知说,其中的所有学生都将被安排在公立学校当中。

但是,打工子弟进入公立学校,必须要办理五证,还非得齐全。从这五证上看,按照目前衙门不作为的路数,不折腾个翻江倒海来,大概很难齐全。不仅要承受衙门官员难看的脸色,还要回到老家去办理相关文件,享受中国特色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的盘剥和折磨,并且为铁道部再做一把贡献。

而即使办理齐备了这些证件,又能如何呢?“可以到公立学校报名”。报名结果呢?没说。如果公立学校不接收,又该怎么办呢?北京市政府可以强制性取缔打工子弟学校,但却不能强制性迫使公立学校接纳打工子弟学校中的学生。那么,一边取缔了,另一边却不接纳,打工子弟们就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而这种政策变迁引发的转型成本,是政府那8000万所能够覆盖的吗?

就算是进入了公立学校,打工者子女与其他城市居民子女,又该如何和平相处呢?各地都出现过,按照家庭财产条件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班级甚至身着不同颜色服装的事情。那么,打工子弟进入公立学校,学校里原有的学生及其家长是否同意与打工子弟同一班级呢?他们的利益是否应该得到保障呢?

(其实,这也是现在媒体热衷于谈论的“公共利益”无法界定的典型事情。在打工者群体和城市居民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哪个是公共利益而哪个又不是?)

在中国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当中,让富人与穷人的孩子相安无事,这是不可想象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个非常强有力的证明。如果公立学校安排旅游、观看演出、观摩实习等活动,按照目前全社会惟利是图的路数,势必要向学生收取费用,而此时,家庭财产条件的差别会更加明显而突出。这对打工子弟来说,将会造成什么影响?

打工子弟学校,原本就是打工者为了自己这个群体里的孩子们能够在家长打工期间不至于中断教育而自发组织形成的自救自助自治性质的民间机构。北京市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方面没有给予任何辅助和支持。政府不管,人家自己动手解决,到现在却成为了被收拾取缔的对象,普天下哪儿有这样的道理?

还有,打工者的流动性很强,未必会长久待在北京,那么其子女也会随着家长变换地点。北京市中小学使用的是北京市自己的教材,与全国性通用教材是两码事。打工子弟学校为了使这些流动性较大的孩子能够在北京和家乡都跟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使用的是全国统一教材,而一旦进入北京市公立学校,将会给打工子弟带来后患。

特别是,目前的高考报名制度采取的是户籍属地原则,户口不在北京的人是无法在北京报名参加高考的,打工者及其子女要想取得北京户口几近痴心梦想,即使在北京公立学校到了高中毕业,也还不得不回到家乡报名参加高考。这就是说,北京公立学校自用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现状,将给打工子弟的现在和将来制造太大的麻烦。

更何况,9月1日是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的日子,其中对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等义务教育阶段对学校按照教学质量进行分门别类的做法明确界定为非法,但没有却频频报道出,北京市中小学各式各样借读费赞助费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个好学校甚至上演着现代版本的孟母三迁,不惜大肆举债在好学校附近购买住宅,就是为了能够让户口贴近好学校,让孩子具备入学资格,在起点上不输给日益残酷的竞争中的其他人。像一些优质学校的进入门槛水涨船高,10万元已经不算什么。这也是义务教育阶段也成为国民财富抢劫者的又一典型,看上去就那么血淋淋的凶神恶煞。

北京人尚且如此,打工子弟就能够不费分文进入优质公立学校?谁能够相信?

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这当然是老生常谈。在这里也就免了吧。

问题是,在如此背景下,打工子弟学校凭什么就成为义务教育的盲点?几天前,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可这些来自农村的打工子弟们,又该如何呢?他们离开了农村,生活在城市,但却两头都不沾,成为地地道道的被边缘化、贫困化、垃圾化了的人群,既没有机会享受农村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还必须承受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歧视以及对其子女的政策性盘剥。

海淀区教委之所以无法兑现承诺,那是因为行政机构不能做学校的主,政府想当然地对社会做出了承诺,到头来发现学校根本不买帐,给政府吃了个软钉子,狠狠地涮了政府衙门一把。

其实,打工子弟学校,应该得到政府的关注、支持、援助,而不是一关了之。学校办学条件应该通过政府努力来得到达标。

更应该看到的是,无论是伦敦地铁爆炸案,还是去年巴黎骚乱,都是因为外来人口与当地文化无法融合,造成了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所导致。这种现象在欧洲国家普遍存在。

倡导人权和平等的欧洲尚且如此,以专制、等级森严和知识分子霸权的儒家学说当作统治纲领的中国,又能好到哪儿去?

我们对待打工子弟学校的态度和做法,实际上就是在为中国社会埋下定时炸弹。而这种行为更是由于颟顸无能的政府相关部门的愚蠢和不作为,使得问题的危险性更加庞大而紧迫。如果爆发,将会是如何的惨绝人寰,只能凭借我们可怜的想象力去思忖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