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可乐事件:印度让中国人蒙羞

(2023-01-06 00:54:12) 下一个

可乐事件:印度让中国人蒙羞

                                2006年8月5日

何必

近日,有媒体报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旗下的产品,在印度被检测出含有杀虫剂……(略。)

这样一则消息,这两天成为中国各个媒体报道的内容。央视各新闻节目中竞相将此作为重要构成。 有媒体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甚至描述到了印度农民使用两种可乐当作杀虫剂的细节,由于在印度市场上,浓缩杀虫剂比可乐价格贵出近50倍,印度农民使用可乐作为杀虫剂显得非常经济。这种报道实在是有着绝妙的反讽作用。

由于此事缘起于印度,而那里恰恰是被当今全世界看作是与我们中国并驾齐驱的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因此印度的一举一动都在引起着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的瞩目。

今年2月14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这也算是将中印放到同一水平上与其他经济体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太多的事例当中的一个,彰显出这两个人口大国在发展中对于资源消耗与成长路径方面会面临什么样的前景和威胁。

实际上,不仅西方人如此看待两国的异同,我们自己也在疯狂透支家底实现不可持续增长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在与我们的邻居印度相提并论。3月1日快讯,(何必注,略。)

实际上,这就比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有增长没发展有繁荣没富裕的困境。比起印度来,资源绩效尚且如此,说中国是个全人类资源的无底洞,迅速消耗着日益稀缺的资源进行着低效率而且非常不公平的扩张,大概逐渐会成为定论。

1月16日快讯,(何必注,略。)

这种结果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其实,洋鬼子如何做出他们的判断,自然有其可以公开和不可以公开的两重打算。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印度海外并购机制的成型和资本市场的成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相形之下,中国近来在海外并购方面屡屡受挫,凸显出中国摇摇欲坠的运行体制方面千疮百孔状态下的危机。

5月19日英国《金融时报》分析,亚洲两大巨人之间的对比不可避免。(何必注,略。)

如此,这种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到印度进行投资,而将中国放在了失宠的尴尬境地。6月7日快讯,(何必注,略。)

这种让中国招商引资国策蒙受羞辱的事例,在中印之间不断而且愈演愈烈地出现着,令人看到社会制度自身对于资本的吸引力的卓有成效。

当然,中国人在向外扩张之际也将印度纳入了有效射程。6月23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全球各大科技公司正手持数十亿美元涌入印度班加罗尔,(何必注,略。)

对于这种中国企业在印度遭遇到的阻力,国内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6月28日快讯,(何必注,略。)

这种对于外来投资截然相反的态度,正好表现出中印两国未来发展空间的自主性和扩张能力。

其实,中印之间的制度差异早就被其他国家所利用。3月23日快讯,飞利浦年初推行的CD-R光盘专利许可的新模式Veeza近日陷入尴尬。(何必注,略。)

……

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给出的日益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印度在人权状况并没有受到国际广泛指责的同时,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性方面,早就远远地将中国甩在了身后,连个屁味儿都闻不到了。

这次国际上两大碳酸饮料巨头同时在印度遭遇指控,是什么人干的?是印度科学环境中心;这是家什么机构?是个民间组织,或者是我们通常称作非政府组织(NGO)的玩意儿。这个组织盯上了两大可乐,已经有时日了,2003年该组织就提出了这两种饮料中含有杀虫剂并且超标34倍。尽管两大公司纷纷抱怨说该组织的检测手段不正确,但却没能阻止这种检测结果在印度乃至全世界的扩散蔓延。

印度官方至今未就此做出任何表态。这不仅招致了两大可乐巨头和其他跨国公司对于印度投资环境的诘难,更是引起了印度国民的愤慨。这两天,印度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在有毒饮料的结果发布后的行政不作为态度。

我在想,这些事在中国是可能的吗?一个非政府组织,发布了一个饱受争议的检测结果,目标是国际巨擘,影响到了印度的国际形象,国民还敢上街抗议政府不理不睬的慵懒姿态? 做梦去吧。

无论是苏丹红事件中涉及到的麦当劳、联合利华、亨氏、可口可乐,还是碘超标中的雀巢,抑或转基因事件中的孟山都、亨氏……哪个都是在被指使用对人体有害物质加入到其食品当中时,首先就是拒绝媒体采访和向全社会通报危机情况,然后就且战且退步步为营,声称自己的产品是安全的,当被指摘安全性有问题后则表示是符合中国标准的(这时连他们丫自己都不与国际接轨了),再被指出连中国标准都达不到之际就开始推卸责任到材料提供厂家处,把自己打扮成一副委屈可怜的样子,而如果再进一步,有消费者提出索赔时,就与中国的司法部门和政府勾结起来,不予受理这类案件,并对消费者直接面对商家的声讨和问责置之不理无动于衷。

而面对形形色色的此类事件,中国的有关政府部门又在干着些什么呢?无一例外,统统都在为洋鬼子打工,压制国人对跨国公司在华的中国特色的道德沦落行径的不满、抗议和诉讼,恬不知耻地与跨国公司并肩作战,把国人当作了敌人和靶子。

这种勾当我们见过不少吧?已经习以为常了吧?

为什么?因为我们与印度截然不同。 在当今世界上,与中国被看作专制国家不同的是,印度被当作是民主国家。美国近来采取与对伊朗核制裁立场非常不同的对印度出售核技术,引起了全世界有关米国人双重标准的非议,米国人对此的解释就是印度是个民主国家,言下之意当然有围困专制体制下的中国的意味。(而与印度素辑不睦的巴基斯坦,则得到了美国F16战斗机的买卖,形成了中国南部的南亚次大陆上新一轮军备竞赛和局势动荡,对中国的所谓和平崛起和安定环境中的发展打下了一个不稳定的楔子。美国默认两国成为核国家,却在伊朗和朝鲜的核问题上大动干戈,更是表现出米国人围剿中国的基本立场。)

印度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按道理说应该比中国更加自由主义化,更应该打开国门敞开胸怀,服从比较优势的利益格局安排,无为而治,听任市场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可印度人并不甘于沦为西方人掌控的跨国公司俎上庖来解去的皮肉,想方设法阻止跨国公司势力的入侵。微软原先想将其在亚洲的研究院设立在人力资本丰沛的印度,但却遭到了百般刁难,不得不转道中国,却受到了红地毯般的礼遇;麦当劳在印度也是屡屡受挫,一次又一次臊末搭眼地被哄出印度,而这次事件中的两大可乐国际巨头,同样经受着屡战屡败的糟糕业绩,时不常被印度一个区区非政府组织闹得鸡犬不宁。

与中国在文化上几近荒芜的状况不同,印度宝莱坞成为全世界电影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形成了与好莱坞分庭抗礼的格局。

而中国人呢?在目语非英语的时代,当我们每个人挂上电话之前最后一句还说“再见”而不是byebye?现在连白岩松在新闻频道新改版推出每日晚的360度节目中动不动就是“让我们来看一个ppt”,主流媒体上采用PK、粉丝等等词汇更是数不胜数。如此文化自觉的荡然无存,也昭示着中国人彻底丧失精神家园的窘境。

印度曾经是个彻头彻尾的殖民地,但印度人却有着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自觉。而作为曾经半殖民地的中国,却在殖民化的道路上比印度走得更远,出现了举国上下的崇洋媚外。“尽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这是清朝的国策;邓实在1904年就说“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而周恩来“外事无小事”这种将不公平当作是国家治理基本方略的举世罕见的说辞,更是让中国人在全世界见人矮三分。

如今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所谓的综合国力,决不仅仅是经济,更是文化、法律、道德、乃至民族自主自觉自省自强方面的竞争。从印度一个非政府组织驱逐两大可乐的举动上,映照出中国人在捍卫自己利益方面的无所作为甚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主义集体心态。

这还不够让我们蒙羞的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