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社会分红再度成为公共事件

(2023-01-28 01:35:49) 下一个

社会分红再度成为公共事件

                                  2008年3月4日

何必

事件回顾:

新加坡要给国民“分红” 红包直接打到个人账户里……

这是今天(2008年3月4日)中金在线上的一个专题。上面展现的,仅仅是这个专题报道当中的一小部分,而其余内容洋洋洒洒很多。

今年上海市两会上,政协委员的一个提案,搅动了一池春水。人们听了很久的有关社会分红的话题,再一次浮出水面。

而作为首个将社会分红概念引入中国的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在美国康奈尔法学院任客座教授的崔之元又因此成为了公共人物。他也不失时机地对这次的公共事件推波助澜。近来他发给我的邮件当中,就有不少的相关内容。

Cui Zhiyuan

2008年2月21日 12:18

新加坡分发“红包” 在台湾引起广泛关注

(何必注,略。)

Cui Zhiyuan

2008年3月3日 7:52

新加坡向全体公民发红包

(何必注,略。)

Cui Zhiyuan

2008年2月21日 2:34

上海政协委员建议给全国每人发1000元

(何必注,略。)

Cui Zhiyuan

2008年2月21日 12:17

提案原文

建议研究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000元以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   的提案

(何必注,略。)

Cui Zhiyuan

2008年2月22日 4:31

明天社评:社会分红的可行性

(何必注,略。)

Cui Zhiyuan

2008年2月25日 10:44

我2006年9月另一篇文章

附件是我2006年9月另一篇文章,当时反响较大(见下面一些网站)。看来今年两会前人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故再发一遍。向2006年收到过的朋友致歉。

市场经济中的公有资产与全民分红-[中财网]

(何必注,略。)

市场经济中的公有资产与全民分红

(何必注,略。)

其实,我看到的消息当中,也有外电对于类似内容的报道。

香港还富于民逾400亿港元

(何必注,略。)

“很难做到不还富于民”,这种句式用的,真让咱们内地人心痒难挠。

经济形势好了,就要还富于民。奶奶的,内地经济增长连续保持着高速度,在全世界都他娘的一枝独秀,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每年都上一个很高的台阶,怎么就没看见有什么还富于民的措施?

新加坡、台湾、香港在还富于民上,先后都有了动作,咱们社会主义的大陆呢?为什么按兵不动?

历史上,颇有争议的王安石变法之际,就是有着两派的争论,一派是藏富于民,另一派则是王安石们的藏富于国。按照中国封建主义的权力路径,皇帝很难不雪灾后者。结果,就形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也为后来的皇朝崩溃埋下了隐患。

虽然如此,但国富民穷的思路却被沿袭下来。而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这种路径被当作是法宝,演绎到了极致。

本届委府高调祭出了公平正义的旗帜,试图做出亲民姿态。在比如取消农业税等方面昂首阔步。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黄宗羲定律,那就是,表面上的减免苛捐杂税,最终还是要通过其他途径还原,不仅仅是回归原点,而且变本加厉,形成农民更为沉重的压力。

事实上,所谓增加对三农的转移支付,根本无法抵消由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以及全方位消费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利益的影响。而被官方媒体恬不知耻歌功颂德的支持三农的投入,连弥补县乡级财政窟窿都不够,毕竟,中国三农问题的要点,就是尾大不掉的吃财政饭的政治体制。所以,取消农业税,并没有让中国农民的状况有所改善,反而由于县乡级财政必须寻求到新的收入来源,而使农民雪上加霜。

当然,人们也从西方的理论与经验当中,提出了社会分红不如减税的论点。香港减税的方式,也被看成是还富于民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崔之元也发来了相关的否定意见。

Cui Zhiyuan

2008年2月25日 10:43

Fw: 减税为什么不如全民分红?

(何必注,略。)

我不知道,在中国,什么样的就成了“资深”了。

该评论的作者原来是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编辑,后来去了中国保险报。这哥们儿号称走上了宪政改革的道路,对于中国事务的思考,好像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不过,咱也太清楚了。改革开放就是腐败如日中天的过程。其中,报纸评论腐败也蔚为壮观。不信,去看看现如今中国官方报纸的评论版面,太多都是各报评论版编辑彼此互相约稿投送文字了,中国那几个评论编辑,摇身一变都成了著名的评论员,一不留神还都“资深”了。他们无不利用中国官方媒体这种垄断资源,假公济私,中饱私囊,力行着新闻评论腐败。非常简单的做法就是,互相充斥对方报纸评论版面,占据原本就非常稀缺的评论版面资源,互相支付稿酬,形成中国新闻评论界的赢家通吃。不仅如此,官方媒体不同种类之间也是进行着秘不示人的交易。我曾经供职的《央视论坛》的制片人孙杰就厚颜无耻地对我说,《南方周末》登载了丫挺的两个整版的文字,足以凸显出他的水平。他妈的,如果这孙子不在央视、不是制片人试试?

当然啦,我也是在该节目组时,一次性地见到了《大河报》的盛大林、《南方周末》的鄢烈山、《长江日报》的刘洪波、《中国青年报》的童大焕、等等中国新闻评论界的“精英”。

后来在其他场合,也见过已经到保险报当官的童大焕。那哥们儿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模样、说话的官腔做派,真是让人佩服。

而其分析的减税不如分红,缺乏经济学原理方面的基本常识,这恐怕是有目共睹的。

崔之元倒是很能够利用这次卷土重来的分红风波,不失时机地在媒体上对此老生常谈。

……………………

Cui Zhiyuan

2008年3月3日 10:31

崔之元:设立“中国人民永久信托基金”给全国人民以财产性收入

(何必注,略。)

……………………

嘿嘿。

不知道,穆兄看到这样的文字会是什么滋味。

因为,穆兄与上面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都认识。

而我见穆兄第一次时,也几乎同时认识了郭宇宽。当然,那次也凑巧见到了郎咸平。

那之后没几天,郭宇宽就提及了我到现在还没完没了的如此垃圾文字,说是一定要帮助我出版。后来也不知道打理得如何了。

我记得,郭宇宽早就离开了《南风窗》,是继总编辑秦朔到了《第一财经》后也一朝君子一朝臣地走马换将,后来郭宇宽去了央视《新闻调查》。是不是现在有回去了?

而郭宇宽对于中国的新左派,好像并不认同。去年7月份,他群发了吴稼祥对新左派嬉笑怒骂的文章,并且还加上了自己的评论。

过于宽

2007年7月19日 22:36

吴老大写文章比较爽

把读书办到现在这个不着调的地步,居然好意思用关注社会问题来辩解,简直是不要脸。

汪晖还魂.doc

……………………

而在吴稼祥这篇文字里,就有对崔之元指名道姓的谴责。

汪晖先生的僵尸还魂

作者:吴稼祥

……

崔之元先生是谈了中国的,但他那种谈论方式,使我想到一个行为古怪的大夫,坚持用放大镜要 在麻疯病人身上寻找一块完好的皮肤,以此证明这人有自我痊愈的能力。他在美国学习这么多年,居然没有发现比毛泽东的《鞍钢宪法》更好的经济管理方式,也没 有发现比“文化大革命”更有制度化潜力的“大民主”形式。我真不知道是应该归因于美国教育制度的失败,还是他本人观察能力的缺失?拿中国过去的破烂糊弄美 国左派还可以,糊弄到国内来,岂不是回家乡穿开档裤翻斤斗,一下就让人看出破绽?

……………………

我当时看到这篇文字,就单纯将吴稼祥的文字转发给了汪晖和崔之元。

不知道,郭宇宽此次采访崔之元,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

而这里提及的所有人,都能够收到我如此的文字。若有得罪,先行谢过。

至于崔之元,我非常感谢他能够长年累月发来很有价值的材料。仅仅就这一点上,我以为,新左派人士们比起右派来要强得多。在委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常常是假冒伪劣质次价高之际,民间自发制作和传播信息,也算是对残缺不全的知情权的弥补,也算是在纳税人无法得到相应权利回报之际,无可奈何自己对公共品的拾遗补缺。也许,右派们则更认为应该等价交换,服从市场经济原则,不愿意无偿提供任何产品与服务。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分野。

说道社会分红,我以前就曾经涉及过这个话题。目前,在贪腐实力当道的情况下,如何避免社会分红成为又一次巧取豪夺的盛宴,如何避免国有企业通过社会分红而将自身垄断利益固化和合法化,如何在监管形同虚设的情况下避免社会分红腐败,如何界定分红的性质与具体比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类似社保基金被挪用、住房公积金被挪用、住房维修基金被挪用等等,已经被咱们听得都不厌其烦了吧。说是挪用,其中贪污了的也不在少数。

如果实行社会分红,这笔钱又该如何保管?如何打理?按照孙立平的说法,自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所有的改革都成为对弱势群体的掠夺,那么,社会分红是不是能够避免重蹈覆辙?

说到如此具体的技术性问题上,好像有点太过于超前了。

最基本的问题还在于,社会分红在现如今的中国是不是可行?阿拉斯加也好、新加坡也罢,如此政策建议是向无官不贪的中国大陆,财政支出当中光是豢养这帮子狼心狗肺的贪官污吏就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拿什么来进行社会分红?即使是有这种能力,官方是不是心甘情愿如此这般?

还甭说别的,开篇显示,连橡皮图章都算不上的政协委员们就鸡一嘴鸭一嘴的,众口一词把这社会分红给废啦。

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怜的社会分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