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货币政策频繁出台和明显失灵如影随形

(2023-01-23 13:46:15) 下一个

货币政策频繁出台和明显失灵如影随形

                      2007年10月12日

何必

央行昨日宣布,发行1500亿元的3年期央行票据……(略。)

该报道也给出了今年以来数次加息与央行发行定向票据在时间上联系的依据,(何必注, 略。)

这就是说,央行的动作,已经让业界形成了明显而准确的行为预期,基本上能够判断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所作所为。

清华崔之元给我发来有关中国货币政策尴尬的内容。

中国苦觅货币良策

(何必注,略。)

实际上,中国经济对于所谓市场化的货币政策的相关程度,一直是为各界所困惑之处。这也才形成了货币政策形态的宏观调控失灵的情况。虽然有人指出,央行在中国经济局面失控之际应该当机立断。比如,瑞士信贷经济师陶冬撰文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加息,A股便开始重拾升轨,反映出流动性之泛滥。(何必注,略。)

但这种判断,建立在央行必须果然是央行的基础上。

众所周知,标准意义上的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要保持坚定的独立性,特别是在类似利率的具体变化上,要实行严格的保密措施,以防止外界通过对于央行调整利率的时间和幅度的变化进行投机性炒作套利,从而对整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但中国的情况却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那就是央行的行动自以为是,但社会上对于其政策变化的预测已经能够很为精确。这种状况还不仅仅表现在如此这般的发行定向票据的时间与提高利息的时间上,连国务院总理就中国货币政策的公开表态上,也让全世界大吃一惊,给出了货币政策走势的明确姿态。这使得国内外对中国的利率变化机制有了透彻而精细的了解,更是为从容不迫地设计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市场行为留下了充足的时空。这也让人体会到,中国所谓的央行只不过是一个台前表演的被牵着线的木偶,其所谓独立性完全不存在。这也是我多次指名道姓认为央行从行长到其他官员不得不胡说八道的背景因素。

受美国次按风波的影响,全世界都出现流动性紧缺的情况,迫使欧美以及日本等央行采取逆向调节措施,实施国家干预性质的金融举措,投放资金以加强市场对流动性的预期。伯南克治下的美联储,更是选择了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一次性降息半厘的大幅度动作,试图让美国从次级债困境当中得以脱身。

人们看到,美国降息,中国加息,使得中美之间利差逐步缩小;而人民币不断升值,并且处于加速的通道之中,更是强化了全世界对在加息与升值同时展现当中的中国经济中坐享其成的动机和条件,让国际对中国的金融围剿成为事实。于是,在中国国内一直逐渐共识于治理艰难的目标是让全体国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之际,却出现了全世界在中国国民之前品尝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格局。

同时,通过提高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税、加息以及增发定向票据等手段,对经济过热进行宏观调控,抑制不断泛滥的流动性,动机与目的显而易见。但与此形成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其效果也有目共睹。

在货币政策这种因排除了行政干预传统色彩而被舆论界歌功颂德为市场化手段一马当先之后,人们心平气和于中国经济对于货币政策的刚性抗体,换言之,从中央到地方,对利率的敏感程度非常之低,几乎到了无毬所谓的地步;而由于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状况,以及与此对应的大型企业在垄断性暴利状态里对利率变化的麻木不仁,才导致中国经济对于投资的过度依赖;再加上中国政治体系当中对GDP政绩考量的抱残守缺,让地方委府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这种局面,给央行货币政策所昭示的宏观调控当头一棒,也才有了央行到今年已经连续五次加息这种不得以的动作出台。

坊间也逐渐意识到,加息还在继续,而这种连续性的措施并未对经济形成有的放矢的影响,情况还在往很是危险的境况不可阻挡地发展着。在CPI增幅数倍于加息幅度、以及中国社会无论是法人还是自然人投资渠道和财产保值增值路径付之阙如的情况下,造成股市与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在所难免。央行人士所谓让利率向着从负变正的说辞更是自欺欺人。其结果,就是不得不忍受更为惨烈的经济局势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生活质量的下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