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北京大学真是完蛋了

(2023-01-21 08:02:29) 下一个

北京大学真是完蛋了

                                        2007年8月8日

何必

北京大学人事部日前正式通知光华管理学院,“同意不再聘任邹恒甫博士为北京大学教师”……(略。)

这《新京报》还真是能够炒作。这些天,闹得国内外沸沸扬扬的有关汪晖、黄平被拿下《读书》主编事件当中,《新京报》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还是个很耐人寻味的迷局。作为媒体人,我注意到大量的相关报道、评论和感受。从职业的角度看,《新京报》在此的所作所为确实有不光彩之处。

而有关北大人事部同意光华管理学院如此决定的新闻,处理成这样,也显示出媒体的立场。

对于邹恒甫在北大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我看到了不少内容。不妨整理一下,供列位观赏品评。

清华崔之元给我发来了邹恒甫致教育部部长周济的公开信,以及其他一些文字。由于其中涉及到当事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我还是将其隐去。这些内容在网上也可以查到,如果希望还原内容,搜索就是了。

Cui Zhiyuan

2007年6月11日 11:27

Fw: 邹恒甫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周济部长的一封公开信

--------------------------------------------------------------------------------

发件人: wang shaoguang

(何必注,略。)

呵呵。

其实,北大内部的明争暗斗,尽人皆知。不久前,我收到了目前在清华任教的旷新年抄送给我的致北大中文系孔庆东的邮件,然后又收到了孔庆东回复同时抄送的内容。双方唇枪舌剑锱铢必较。我不谙其中奥秘,没有任何动静。作为媒体人,我知道,这个时候如果说话,必然带有倾向性,而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如果对于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清楚,很容易南辕北辙。不过,从他们之间的势不两立的对决当中,我真是体会到北大到底是何等的血雨腥风。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未名湖畔,竟然前赴后继游荡着如此浩浩荡荡的孤魂野鬼,实在令人胆战心惊。

北大是什么地方?那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曾经孕育出来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人物。蔡元培时代的北大,那种治学严谨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丝丝入扣的品质,曾经感动了多少人,并且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一座丰碑,把守着社会良知的底线。

到现在呢?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禁让人慨叹,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笑春风。1949年以后,北大逐渐沦落。如果说,在文革期间北大还产生了类似蒯大富之类的风云人物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之后的北大,随着陈岱荪、钱钟书等老人们渐次离去,北大就剩下厉以宁之流,并且更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北大前副校长梁柱对此也痛心疾首。他在谈到现在经济学状况时以老迈的力气似乎有些声嘶力竭地疾呼,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站出来:(何必注,略。)

但是这位老校长也许忘记了,真正鼓吹卖光国有资产的急先锋,恰恰是北大的经济学人物,并且是现在这个事件中的当事人。正是这如此这般的喋喋不休当中,委府也乐得做个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的主儿,推卸责任,抓大放小,捞个顺水人情何乐不为。

经常给我发一些很有价值内容但要求我不要提及其情况者,也给我发来了该事件的后续。

2007年6月19日 19:22

Fw: Fw: Fw: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Flynn

To: Flynn

Sent: Tuesday, June 19, 2007 9:38 AM

Subject: 转发: Fw: Fw:  

邹恒甫被北大开了。

[转载]谈一点点2002年后海鬼/龟和特聘教授的工资待遇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7年06月15日14:30:5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何必注,略。)

看了这些,振聋发聩吧。

其实,上述不少人物,都在我每天发送的文字的通讯录当中。

看来,邹恒甫真是急了,急到了不顾中国社会应该给人留起码的面子的规矩了,或者,反过来说,中国社会的潜规则终于让邹恒甫忍无可忍了。

现在,北大人事部站出来,煞有介事地“同意”光华不聘邹恒甫的决定。可是,北大人事部却没有开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在曾经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奖项、被誉为是数学界诺贝尔奖回到北大执教的丘成桐,他对北大声誉造成的损害比邹恒甫要厉害多了。至少,丘老是在中国国内媒体上公开对北大进行点名道姓的指责好批评。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他介绍说,北京大学引进的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何必注,略。)

党同伐异,这当然是北大的光荣传统了。青年学者受到打击,这有什么新鲜的?这算什么?不过是中国社会完蛋进程中的一个小插曲罢了。

穆兄给我发来上海叶檀就邹恒甫事件的描述文字。此前我引用叶檀文字时,曾经误将其当作是南方周末约稿,再看此文,才发现搞错了。这篇才是应邀之作。

---------- Forwarded message ----------

From: lu

Date: 2007-6-21 上午2:07

Subject: 邹恒甫张维迎之争本质是什么?

To: 穆总 <mujunchina@******>

Sent to you by lu via Google Reader:

邹恒甫张维迎之争本质是什么?

via 叶檀 by 叶檀 on Jun 19, 2007

(何必注,略。)

在这篇文字的后面,我还看到叶檀做了让人或者忍俊不禁或者啼笑皆非的注释。

注:此文原为nfzm鄢兄约稿,不料中头彩,此事被封嘴,ZWY的活动能力果然强。幸好,有博客在,社会还是进步了。从邹事件到黑心窑事件,网络厥功甚伟。其实自由谈栏目四处设立,又有几家能自由地谈呢?下午鄢兄致电,笑兄玩笑,对此等事不挂在心上。只要有机会,还会说的,人有嘴总要说话的,嘴和手长在自己身上呢,不是吗?

穆兄介绍,叶檀号称当下上海第一支笔。叶檀也每天能够看到我的文字。(当然,也有鄢烈山。)

不过,我对叶檀在邹恒甫事件的解决之道的乐观态度却不以为然。

不信,现如今北大人事部人模狗样出面,同意光华有关邹恒甫事件的决定,被这《新京报》报了去。其中之意,很是让人心痒难挠。

流行在大学圈儿里的顺口溜是什么?“清华出官,北大出僚,人大出吏,交大出商,浙大才出工程师”。清华嘛,朱镕基、胡锦涛自不待言。北大呢?1994年游行队伍中突然打出小平你好的李克强,在河南的所作所为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了;而今年两会期间,他所在辽宁省发生矿难,他竟然根本不回辽宁,在北京运筹帷幄,给了国际社会一个巨大的笑柄。

北大人事部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大学里面的行政衙门。这个部门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大学精神的亵渎。而它现在假模假式地出面同意光华关于不聘邹恒甫的决定,实在让人联想到想当年蔡元培比三顾茅庐还要过分,多次搬个小板凳坐在拒绝其进门而且还没有什么学历的陈独秀的家门口,力邀后者加盟北大教师行列,最终功德圆满地成功联手的情形。想起来,这是什么样的天壤之别。

行政权力对于大学教学活动的介入,甚至具有决定权,这当然是中国这种集权专制社会当中才会出现的咄咄怪事。在这里,别提什么教授治校,别提什么独立的学术精神,别提什么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按照叶檀的说法改变一下方式就是,北大有没有改变下流大学的精神品质和动力,这都是让人可想而知的。

有关北大,我实在是骂了不少了。这种下流大学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里还能够招摇过市,而且,按照北大现在的路数,离死真是不远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