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股市还会大幅度下跌

(2023-01-21 05:46:56) 下一个

股市还会大幅度下跌

                                       2007年6月26日

何必

上周等了一个周末也没有预期内的利空消息放出来,25日股市又跌了150个点……(略。)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道:(略。)

继上周三开始的下探,周五达到了幅度扩充的格局。我周五那些上周初刚刚清仓的家伙,看着泛绿的大盘乐不可支,念叨着“绿油油,绿油油,小白菜……”并安然自得地分析着,最高委府对大盘点位的预期,应该在3300到3400点之间,所以调整是必然的。

上周连续的政策出台,密集于调整出口退税范围,治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等等。

进入今年,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各界对于走势的判断也各执一词,形成了莫衷一是甚至针锋相对的预期。与此对应的是,政策接连不断出台,让人领教到行政权力在中国经济当中越来越大的分量。

王未名给我发来BBC的相关报道。

2007年06月05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9:25北京时间 17:25发表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中国股市先跌后升

(何必注,略。)

而上周的剧烈震荡,也使得BBC对此给予了关注。

2007年06月22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0:45北京时间 18:45发表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新增股计划令中国股市下跌

(何必注,略。)

其中的说辞,与摩根大通的看法有着相似之处。后者最近认为,看好中国A股市场有三大理由:(何必注,略。)

但是,人们还是注意到,类似摩根大通这样的机构,也时不常放出一些障眼法,为其自身在市场上浑水摸鱼制造舆论。这种套路,从吴仪在美国向米国人增加200亿美元额度QFII、紧接着国内股市就大幅度下跌让QFII们抄底获利的情形如出一辙。

至于具体到A股市场的向好,企业盈利能力、增长质量和整体经济持续性,这都是似是而非见仁见智的喋喋不休。

不久前,南方都市报载文认为,泡沫之争掩盖股市真问题。中国股市最大的风险不在于投资者的不成熟,不在于股市过热,而真正在于投资者对监管层能力缺乏信心,以及本土机构和专家研发能力的匮乏而导致股市话语权的旁落。

被金融界经常笑称为“悲观主义者”的谢国忠,一向因敢于发表警世危言而站在风口浪尖。最近的一次,是因为他发表了《警惕股市泡沫》的署名文章。在他看来,市场对金融股的估值已经陷入疯狂。中国股市的长期平均市盈率大约在15至20倍之间。当市盈率超过25倍时,就很可能存在泡沫。他预测,在未来,中国股市可能会经历一次痛苦的调整,如同2001年后所发生的那样。

在我看来,谢国忠和易宪容应该是一个类型当中的人。从2004年开始,这俩主儿就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及其破裂后可能引发的结果大言不惭,闹得中国那些大名鼎鼎的房地产开发商咬牙切齿地发言说,不怕政策,就怕像这俩家伙张嘴说话。

虽然,房地产泡沫并没有像谢国忠预期的那样在半年之内破碎,可市场上泡沫的存在却逐渐让越来越多的人形成共识。也正因此,坊间对于长痛不如短痛的判断也甚嚣尘上、普遍认为泡沫被强行稳定的事件越长,破碎后所导致的危险越大。目前人们意识到,房地产市场问题远远不是什么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就像郎咸平所表述的那样,房价高企本质上就是腐败造成的。可也因此,在目前全方位失控的情况下,房价的合理化却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谢国忠、易宪容们的危言耸听,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经济学者里面还能够有如此看空唱衰者,毕竟也算是幸事,虽然因此易宪容被拿下了行政官职。

与摩根大通那种精心谋算当中对股市的击节叫好不同,也有西方媒体对中国股市里蕴藏的危机忧心忡忡。路透社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股市在一片叫好声中节节高攀,但积累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极易形成资产泡沫,信贷资金大规模进入股市,历来是政策管理部门严格防范的,因其极易形成资产泡沫并会在泡沫破裂后伤及投资者并累及银行。而这种极具风险的投资方式也常常被定义为赌博。但不幸的是,这种危险的赌博方式,可能正在中国上演。居民户贷款增速按理并不应该出现快速上涨,唯一可解释的,是这些以原有房产或汽车抵押而借贷来的资金正悄悄地流向股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苦果自己遭殃。投资者也好,监管层也罢,纵容信贷资金大规模进入股市,无异于杀鸡取卵。

而如果按照南方都市报的看法,市场恐慌本身就是来源于对监管层的不信任,以及股市研判能力低下所带来的话语权的拱手相让,这已经在核心层面上决定了中国股市必定是个万劫不复的泥沼。而在目前委府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的大背景当中,监管不力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与民争利成为委府生存常态,我们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却无可奈何。

英国金融时报还用了中国观众熟悉的冰海沉船的典故来说明今天中国的股市。伦敦《金融时报》报导说:

搭载9000万中国股民的“泰坦尼克号”目前似乎是如此安全:17万亿左右的市值,每天几万人的涌入,而且近两日每日以100个点的速度前进,这正是电影《泰坦尼克号》海难前的狂欢。但是,在巨礁林立的风险海洋中,这艘巨轮还能行多远,每个人都在观望。与电影不同的是,在这艘随时都有可能沉沦的巨轮上,你将看不到少年画家杰克舍命救富家少女罗斯的情节,也将看不到妇女和儿童在海难前的优先逃命,更多的是,投资者在利益面前争相逃命的恐慌。当然,也许一些人可以全身而退,但更多的人将是从一无所有转为极端贫困。

伦敦金融时报认为,今天的中国股市,已经无法用金融市场的曲线涨落来描述,“现在更多的是人性的舞台:无知、希望、贪婪和恐慌将是后面演出的主角,并轮番推动市场的演绎。”

*政经风险 多方防范*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也提醒说,万一中国股市真的崩盘,那不只是股民倒霉,没有进场的12亿非股民的利益,以及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可能连带受损。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股市泡沫里蕴含的政治风险。一名财经分析师私下告诉本报:“中国股民不只会跳楼,他们还会去天安门广场静坐,去自焚,外国记者赶去拍照片引起国际舆论,中国政府就怕这个。”

海外媒体报导说,中国政府对股票市场暴跌也做好了一些紧急应急措施。据报导,一些城市的医疗单位要求医院和救护站做好准备,及时抢救因为股票崩盘而在股票交易大厅里昏厥的股民。教育部最近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个高校保证饭菜质量,稳定饭菜价格。防止发生学潮。

教育部在紧急通知中,还要求各高校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加强对学校校园网的管理,及时删除有害信息,防止不负责任的炒作。

*“会出现大萧条吗?”*

《华尔街日报》发表一位读者的意见说:“只有那些经历过大萧条后又重新依靠自己的力量崛起的国家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国家,一个伟大的国家。 这真的会是一个规律吗?中国经历过政治上的动荡,却从未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萧条。中国会出现大萧条吗? 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似乎有些清晰:没有经历过大萧条的国民必然是幼稚的。”

……

本周的开始,又被称作是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可中国社会可否扪心自问,如果真的股市崩盘,所有的中国人(当然包括12亿非股民)是否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