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电视节目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

(2023-01-02 13:22:48) 下一个

电视节目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

                               2006年5月28日

何必

四个男人,分别有过家庭离异的经历。而现在,离异男女复婚比例上升,可其中男性提出复婚的却很少。据一个离婚网站提供的数据称,在统计的复婚案例中,没有一个是男性提出的……(略。)

节目的最后,又是老潘出来对这样的内容进行着点评。在这个名为“城市观察”的板块当中,老潘最近频频出现,被《首经》和《城市》两个栏目、以及财经频道诸多同事讥笑嘲讽,好在本人心态还算凑合,往往在这些冷嘲热讽出口之前就自毁长城,先说自己臭不要脸,让对方无言以对,否则按照老潘这倒霉的人缘儿,非万劫不复不可。

此前一天,说到曾经获得举重全国冠军并且多次打破世界记录的吉林籍运动员邹春兰现在却只能在长春当撮澡工,因为高潮东自从《首经》直播后就离开了《城市》,使得后者不得不启用新的主持人。在频道的安排下,具有些个电视主持经验的媒体人董路上阵。俺不知道董路过去曾经主持过什么样的节目,但从他在这个节目中的主持效果看,至少还没有上路,从神态和语言上,需要磨合。

而那期节目里,董路与老潘在演播室里进行了“城市观察”。老潘总是虚无飘渺地将这么个偶然事件演绎到中国运动(而非“体育”,老潘对“体育”这种充满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化说法嗤之以鼻)体制上来,认为中国在运动员培养机制上充斥着浮躁功利和短视,只看到运动成绩,而将运动员的死活不理不睬,造成一旦从运动领域退出,就面临着生存危机。

从董路的表现上看,虽然他在新浪上的博客赢得了人气,但是在把握《城市》这样的内容时,还显得稚嫩与迷茫。

首经直播,还在新浪网等处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并希望栏目组里的人都能将各自的博客链接到节目博客上去,但惟独不敢邀请老潘将博客链接上。尽管老潘在博克中国上(何必)的专栏月发稿量还能保持在总排名的前三位,并且在刚刚才有的人气排名上,面对高手云集“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专家”群体里像黄花鱼般地溜边找缝,在各界一不留神的情况下挤到了前10名当中,至少也让我这样的社会最底层人有了与话语权似曾相识的假象,也反映出老潘的胡说八道并非自摸自慰,可在直播的首经上却根本得不到如此待遇。在直播当天老潘非常客气而彬彬有礼地写的那篇《寄语首经报直播》(博克中国上有)刚刚被贴到首经博客上,就被命令拿下,因为“说的不对”。并且,到现在,老潘在首经博客上不能自己贴内容,只能有博客审查者代劳。从此,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还只能是海市蜃楼。

在首经博客上,有着不少对老潘的匿名谩骂,甚至提出为什么要让老潘这种货色恭任节目策划的质疑。对此,我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爱骂什么就让丫骂去吧。

在那篇寄语直播稿子里,老潘认为,如今电视节目已经不是主持人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了,或者说在戏托人还是人托戏方面,现在已经很明确了,从《城市》在高潮东没上节目的档期中,只是动用那个早就在节目中充任主持的女子,却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当下的电视新闻以及评论节目成败的关键更在于说什么,而不在于怎么说和谁在说。

首经现在似乎有着人老珠黄的过气之感。改版之初主持人鲜亮登场的新鲜感成为昨日黄花之后,立即面临着节目核心竞争力匮乏的问题。

同时,限于主持人的知识结构、个人立场、表达方式、以及在该节目中投入的程度,这档原本是依靠主持人为王的节目中,逐渐形成了主持人霸权,在主创人员冥思苦想千辛万苦制作出来的节目后,被主持人轻而易举地判定了评论方向,有些更是距离节目设计之初的思路风马牛不相及。这种态势在该节目中愈演愈烈,大有一发而不可收的趋势。最为突出的,就是去年底朝阳区法院对部分拒绝缴纳物业费的业主进行强制执行那样的新闻的点评,招致观众几乎众口一词的指责唾骂;而笔者提供的线索被扭曲着处理,也使得老潘很多时候干脆不再动弹(详见笔者在博克中国上那篇《老潘活该跳墙》等)。

而现在将曾经全力以赴争取到的每周七天打通为一个整体性节目之后,在直播时立即面临除了现在托举的两个主持人外,没有了备份可以胜任直播的人选,将节目改作在周末一个说房一个说车,这种节目无论是从内容上,或是形式感(电视节目安身立命之本)方面,还是从包括笔者在央视时曾经在同一层楼上的类似《清风车影》和《中国房产报道》这样如今已经寿终正寝的全国电视领域此类节目上看,都是属于注定要因为排除了大多数受众所以没有体现“仨代表”和“先进的性”以及“八荣八耻”,很难取得成功。如此作茧自缚之举,未曾征询过笔者的意见,老潘也无可奈何。

而且,《城市》从今年元旦开播到现在,还不足五个月的光景,从影响力和收视率方面看,已经取得了包括《首经》在内的其他新闻资讯类节目需要几年才能达到的层面。从《城市》制片人、老潘的哥们儿李峙冰,再到老潘,都是奔五张去的老头子了,虽然李峙冰比起奇丑无比的老潘来看上去还顺眼点,但也是被岁月蹉跎得头顶上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秃着个脑门在镜头面前泛着阴森的光芒。这种人在电视圈里东山再起,至少说明了电视并非都是那些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张狂少年的专利。更重要的是,节目的立场和价值观才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是支撑节目的基本点。

应该说,老潘对于电视节目还是下了一番工夫去逐个分析,并且形成了二十多万字的成果(自己命名为《我给中央电视台打工之频道篇》,而老潘在央视的经历则为另一个二十多万字的“栏目篇”)。我知道自己绝非聪明人,只能依赖勤能补拙,也知道天道酬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