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目睹中国金融崩盘

(2023-01-11 00:42:50) 下一个

目睹中国金融崩盘

                                        2006年12月11日

何必

央行刚刚发布的《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首次对房价下跌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发出预警……(略。)

这个消息,确实很值得密切关注。因为,这毕竟是中国最高金融机构公开发布的权威报告。虽然,中国官方对外发布的文件总是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可正因为如此,央行这般直言不讳地警告,如果房价下跌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听起来就更加耐人寻味了。有媒体干脆将这个消息命名为“警惕崩盘”,凸显金融领域面临着的巨大危险性。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新鲜。有关中国房地产将引发金融动荡的声音一直就没有断过,尤其是在这一轮开始于2004年至今高烧不退的房地产价格疯涨到了几乎失控的过程中,总是有那么些许声音让人铭记。按照房地产巨擘们的话说,不怕政府官员,不怕政策变化(本质上委府早就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就怕比如易宪容这样的学者发言。这期间,易宪容、谢国忠有关中国房地产泡沫将会破灭的言论,一方面让委府官员和开发商们咬牙切齿,另一方面却加强了官商勾结的结盟力度,并齐心协力制造市场繁荣景象,反过头来房价发疯上涨让很多聆听易宪容、谢国忠们说辞而没敢及时出手买房者面对节节攀升的房屋价格对易、谢们恨之入骨,感觉是他们使自己的财富迅速贬值。但是,这还是没有阻拦乌鸦嘴们的发言。今年,时任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师谢国忠认为,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再次上升。一季度总消费贷款(包括抵押贷款)只占非金融部分总贷款增长的3.9%。抵押需求疲软暗示中国住房需求已达顶峰。但建筑仍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在增长,2007年到2008年很可能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地产行业师决定这一轮经济着陆的重要因素。而且前一轮的刺激再次增加了硬着陆的风险。如果出口减缓加上地产因素,经济的硬着陆几乎不可避免。

现在,央行以官方报告的形式正面发出预警,当然可以理解为对乌鸦嘴们说辞的认可。

今天是什么日子?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整五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时刻,讨论央行这么个报告,很值得玩味。

入世5年来,中国表面上取得着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高速增长,经济上攫取了日益庞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在世界经济当中看似举足轻重。4月7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援引当期《韩经周刊》报道,(何必注,略。)

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一极,这很让中国人兴高采烈。不过,从2005年起,FDI呈现出增幅下降的趋势,国内媒体对此掩耳盗铃地表述为发生着数量向质量方面的转变,却根本无视中国各类要素价格、以及处于高度垄断状态中资源性企业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引发外资大规模撤离的事实;同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也承担着日益重大的经济乃至道义风险,并直接转化为国内经济压力。6月28日快讯,(何必注,略。)

最近就要到中国来举行中美高层定期会晤的美国财政鲍尔森是带着巨大的压力,美国国内对于鲍此行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企图此行能够使中国在扭转双方贸易失衡和人民币加快升值速度方面有突破性成就,但全世界都预计,这次访问将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而如果这样,将进一步引发米国人对华的愤恨以及新的制裁措施。

这种巨幅的国际贸易动荡,更是给中国弱不禁风的金融带来了可以预料的乘数风险。今年中工建三大国有商业银行IPO的成功,让中国社会普遍抱着乐观的态度。面对12月11日中国兑现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刻,IPO的顺利过关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大型国有银行正在迅速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不过,银行领域却有着让我们很难放下心来的动向。4月7日,针对建行2005年度业绩报告,花旗、美林和高盛三家国际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均称其透明度欠佳。当天建行股价下跌3.5%。花旗环球金融驻香港的金融机构研究部董事盖伯仁指出,建行的业绩报告有两处表述不清楚。第一个有关税率。花旗计算发现,建行去年下半年的实际税率只有20.6%,远低于国家法定的33%。第二个有关汇兑。建行披露说去年出现13.06亿元人民币的汇兑净亏损,并称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导致其美元资产受损,花旗的报告推测说,既然建行上市前已和汇金公司签订合约,对冲225亿美元国家注册的汇率风险,那么这笔汇兑亏损应该不是来自资本金,而是银行日常运营行成的亏损。

近来银监会副会长唐双宁也表示,中国的银行表现不尽人意,希望中国的银行们能够提高非利息收入。这显示出金融界高管们对中国的银行们的忧心忡忡,看着那些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银行无可奈何。孙立平在《生活在不确定中》里谈到,“到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为65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为95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相当于实体经济的5倍。换言之,世界上有每6个美元,就有5个是在虚拟经济中。在中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也达到了1比1。”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成分对照的背后,表现出来的是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整体的水平和素质。而中国信用和责任体系的全面崩溃,导致金融服务业的萎靡不振甚至日趋削弱。

入世5年是个很关键的日子,这个日子表征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完结。4月20日快讯,世界贸易组织4月19日公布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首份《中国贸易政策审议报告》,报告高度评价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对中国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何必注,略。)

通看世贸组织首次向中国提出的政策建议,哪一个都属于命门性质,换言之,其中任何一项的实质性进展,可能都会伴随着绕不过去的体制和机制的脱胎换骨。

面对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国际上还是津津乐道。6月22日快讯,(何必注,略。)

什么叫做“监管和文化方面最富挑战性的行业”?什么又是“市场准入的障碍对并购活动的负面影响正不断减少”?这恰恰反映出中国金融业的本质,那就是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们对外开放的程度让全世界都感到惊讶:将国民经济的生命线如此拱手出让,实在让人看不懂一向高呼捍卫国家主权的地方却明目张胆地将金融主权如此作践;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们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监管状态,贼不走空导致了太多银行从上到下人员的锒铛入狱;中国的银行本质上就是委府的走狗。坊间一直关注,今年4月26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明确规定,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一切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地方政府不得为贷款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者是变相担保。因为地方政府以财政或其他收入进行担保,不仅与目前的法律相抵触,而且有悖于政府财政从建设性财政政策向公共财政政策转变的主基调。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达到1.26万亿,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贷款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各地方“银政合作联盟”无形之中成了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最大障碍。

就这么一堆破烂银行,被当作是我们主心骨。如此状况,安能让我们踏实在一旦比如房地产领域出现风吹草动,不堪一击的中国金融会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崔之元给我发来的材料当中,有摘自网络上流传《国际金融报》的一则报道。 [ 击鼓骂曹 ] 于2006-11-29 16:40:12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投资中行工行 外资股东一年内账面净赚逾1600亿”(何必注,略。)

看了这样的消息,我们也就确实能够知道,所谓国有资产流失到底是否真实以及究竟是怎么实现的了;也许,把这种状况形容为卖国求荣也并不为过。

面对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委府方面也忙不迭地出台着政策。11月16日,发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有评论捧臭脚道,其“国民待遇、谨慎监管及法人主导”三原则,既维护了中国入世承诺的严肃性,开拓了中国银行业有效利用外资的新格局,同时也在考量各自实力的基础上均衡了未来竞争格局;采取“法人主导”原则,可以看得见的好处至少有三:一是可以防范外资银行(海外法人)的经验风险通过分行向我国传导;二是国内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对具有国内法人资格的外资银行实现必要监管;三是鉴于目前具有国内法人资格的外资银行数量较少(14家),外资银行分行较多(191家),后者向前者转制需要一段时间,使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变得更为有序,亦使中资银行和政府监管都更加从容。(11月20日《瞭望新闻周刊》)而外电对于这个条例的评价则是,中国当局在兑现入世承诺方面耍花招,不断利用政策来为金融市场开放设置障碍。

其中,反映出中国入世追求与成效方面的本末倒置。中国入世,历经13年“艰苦谈判”,实际上是为了通过此举来达到凭借外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以缓解国内力量根本不足以动摇已经固化了的既得利益所有者将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固定为旷日持久的双轨制,以既能享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威权政府的权力租金,又能占有市场经济形态里惟利是图的放逐,选择性地随心所欲使用“与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作为硬币的两面。

更为凶险的却是,即使是为了融入国际社会,中国方面对于主权的割舍也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地步。Hills & Company首席执行官、乔治•布什总统时期的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Carla A. Hills)怎么说来着?“在制成品方面的谈判落后于农产品方面,很少有WTO成员国真诚地提出要打开服务市场,诸如银行业、保险业和通信业,而这些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工业化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可我们看到的却是,前中国政府领导人为了达成入世目的,请求美国人到了让全世界噤若寒蝉的地步,为此不惜把中国的银行业、保险业和通信业全部奉送。

如此,我们也真算是内外交困了。而这种情况下,房地产领域里出现什么事故,就会连带上中国的金融。而全社会都共识于,如果中国的金融不出问题,中国经济怎么着都不会有麻烦;而如果中国经济真是出了事,必定是中国金融惹的祸。

那么,如果中国的银行们出了问题,这个社会能是个什么样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