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重视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

(2022-12-10 12:47:20) 下一个

重视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

                                    2004年7月5日

何必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略。)

近来,有关大学校园里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有不少就是针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出现的问题。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忍杀死四名同学后潜逃被抓捕归案并在最近执行私刑、南京某知名大学的一名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在山东连续制造3起爆炸事件致使一农民家毁人重伤最后落网、南昌一薛姓大学生连续将7名同学杀害自己也被绳之以法等等,这些触目惊心而且都带有血淋淋的内容的报道看过后实在揪心,其中都暴露出了我们的大学校园中农村生源这个特殊群体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这几起事件则以对于生命的戕害这种无以复加的结局告终,令人唏嘘不已。

而媒体对于这些最终告别自己生命作为大学生活结束的年轻人的生存环境的采访调查中,无不发现这几个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而且这种心理问题并非只是突发性地偶尔冒出来,几乎都是旷日持久地存在了大量时日。

当然,这几个个案是非常特殊,乃至到了主角与这个社会最后不共戴天只能自我毁灭的程度。

其实,大学校园里农村生源中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前不久媒体报道,北京某外经贸大学法学院一个来自江苏农村申领助学贷款的女研究生,在与他人以恋爱名义同居的过程中,为了手机电话充值卡或廉价服装之类的小便宜,与其在北京打工的有妇之夫的老乡上床达半年之久,从而同时与两个男人周旋。抛开道德层面不谈,从经济层面上看,应该是三农问题在大学校园里的很有意味的反映,显示出如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面对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时的位势落差;而从心理层面上看,与老乡瓜葛则至少是对于城市壁垒的逃避和对故土的回归。

有人认为,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这一阶段中,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冲突如果存在过于强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如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承载着父母的几乎全部希望,甚至决定着包括父母和本人这三口之家的未来;而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能够考取大学是摆脱农村生活的不二选择,是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在田地里耕种劳作了此一生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并由此部分地负担着让父母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的使命,因此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肩负着更多对于父母和自身颇具的历史性和决定性的责任,故此也承受着比城市生源更多的心理压力。

而由于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乃至固化,则形成了城乡在经济、文化、政治、法律、道德和心理等诸方面环境的巨大差异,最终表现为人格上的区别。农村长期处于相对落后贫穷闭塞的状态,使得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后必须迅速能够融入新的生活,并尽快摆脱农村习俗以减少屈辱、不平等自尊上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同时,能够进入城市大学的农村孩子,通常在家乡都是佼佼者,是在当地中学时代里出类拔萃者,可一旦进入大学后,竞争优势迅速衰弱乃至消失,同时竞争气氛却更加紧张,使得那些在中学时代很风光体面的农村学生在大学里很容易找不到了自己;而进入大学后,由独生子女所附带的自我中心意识和记忆犹新令人怀念的“中心地位”,也要让位于集体中默默无闻一员这种让自己很悲愤尴尬却无可奈何的角色分工,这使原本就没有什么社会锻炼机会心理很脆弱的状态步入恶性循环,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也就在所难免。

无可置疑的是,如今学生所面临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里,学校、社会、家庭离自己都相去甚远,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家庭温暖往往是遥不可及的幻影,只能在每年两个假期里回到父母身边回味那份温馨;而学校的放任自流、社会的世态炎凉,都使得这些农村大学生倍感孤独与荒疏。

如此,一方面作为掌上明珠也有过被呵护珍爱的过去,同时还必须承担起也许根本就无法实现的家庭变迁的责任而负重前行;另一方面又要在城市中作为局外人,体会着对于繁花热闹喧嚣的隔岸观火并不得不做出与世无争的姿态,看着城里的同窗总是能够频繁回家调养或是走亲访友,心中不时涌起失落、彷徨与顾影自怜,进而出现自闭倾向。一矣出现也许是假象中的点滴温情,也很容易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农村孩子进入大学,在表面上完成了自身的“惊险一跃”,但在内心深处却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我们社会历史与文化当中等级森严的观念,使得这些农村生源的出身成为类似“原罪”那样与生俱来的耻辱。为了抹去这块很让人恼羞成怒的积淀,农村大学生们通常都会不择手段地追求彻底告别生长环境而脱胎换骨,完成身份上的实质性跨越,但在这个过程中,心理防线的脆弱使得农村大学生身上发生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日益集中并令人目瞪口呆。

今年高考,农村考生数量首次超过城市考生,398万农村考生占了总数的55%。其中也会有占比不少的农村考生进入大学校园,而如何应对这汹涌而来的农村大学生,则给我们社会现行规则提出了现实的诘难。在我们谈论大学生心理现状的同时,农村学生正在越来越多地步入大学,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为了农村大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