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安全事故方面国际之轨

(2022-12-09 00:40:29) 下一个

安全事故方面国际之轨

                                     2004年4月30日

何必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相当严重。”……(略。)

有关劳动者安全方面的话题,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笔者就撰文,说起过当时中国产品在国外面临着许多尴尬,其原因中就有外国商家认为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环境保护与劳动者安全保护,因而在产品成本方面比国外要低很多。比方说,在国外,如果企业不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料加以处理以达到合法的排放要求,企业可能就会因此而被罚得倾家荡产;而如果企业在劳动者生产安全方面稍有疏忽而造成安全事故,那么企业也可能为此付出高昂得比关门倒闭还要掺的结局。这样一来,外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环境保护和劳动者安全方面的投入是笔非常可观的数额;而相形之下,中国企业在环境与劳动者生产安全方面的投入很少,这样在产品成本上就明显存在着差异;如此成本不同的产品同台竞争自然有失公平。那时有个让人听起来血淋淋的数字,就是中国企业中的员工每年会有10人次被切掉手指头。笔者就此写的刊物卷首语,还引起了一阵议论。

到现在看,这种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愈演愈列之势。这次论坛上官方公示的数字,如果再往下想一下,每年2000多亿元的损失,相当于GDP的2.5%,换句话说,我们沾沾自喜乐不可支的高增长中,单是安全事故就无情地抹掉了相当可观的一部分;如果把这部分从GDP增长中予以扣除,那么中国经济的增长就会打不小的折扣;这还不算对于环境透支所造成的损毁里隐藏着的巨大到远不止一代两代人能够偿还的债务。而按照扣除后的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则起亮度自然也就失色不少,“一枝独秀”里的秀色也就不会那么鲜艳夺目了。

为了应对国际上对于中国屡屡提起反倾销诉讼中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给国内相关方面带来的严重歧视极其损失,商务部(原外经贸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有关机构所做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日前完成。这项研究从我国经济现实出发,同时考虑指标的国际可比性,以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和金融参数合理化等作为测度体系,认为2001年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为6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外在推动,市场化程度在2002年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根据这个结果,中国应该被认定为市场经济国家。今年,新西兰将中国视作市场经济国家,引起了国内各方的热炒,并认为这将是中国市场经济国际地位被认可的发轫。

但是,从国际上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标准上,却并不是完全按照中国商务部的框架。美国商务部在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时考虑的因素是:1、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可兑换程度;2、该国工人与政府在工资问题上自由谈判的程度;3、该国公司举办合营企业或作其他投资允许的程度;4、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或控制的程度;5、政府对资源分配以及企业在价格、产量决定权上的控制程度;6、当局认为适当的其它因素。这种标准在国际上被普遍运用着,也就是说,在如今世界贸易组织还有美国霸权色彩存在的情况下,这个标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国际贸易中的通行规范。而相比较起来,公司与工人等在我国的研究体系里被模糊地统称作“经济主体”,其在国际上的学理合理性方面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退一步说,即使是获得了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也未见得就能在忽视劳动者基本人身安全的状态方面有什么实质性的改观,劳动安全方面的隐忧也未必就能因此而销声匿迹,不再成为有关方面在国际论坛上公布数字方面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内容;而且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未必就能由此锐减,公共产品中对于劳动者的保障也难于得到有效加强。

现在人们热衷于动辄言及“与国际接轨”,像产品价格、教育体系、文官系统设置等等。但是“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相当严重”,而这又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之下得出的结论;“平均每天有380多人丧生于各类事故”,“职业危害相当突出,每年新发生尘肺患者大体1万例以上,每年因此死亡5000人左右”,在这方面,不知道接轨在哪里。于是有理由相信,这标准也不过是饰品,本着实用主义的方法论传统,每当需要用国际名义为自己谋取好处时才会派上用场;而像劳动安全这样的累赘,大体上是不会被拿到桌面上夸夸其谈的。

不管怎么说,每天380多人死于非命,还是让谁听起来都会毛骨悚然;那2.5%的GDP消耗,也是实实在在地被国人不得不消化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