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巴望一张月票通行北京城

(2022-12-05 13:06:22) 下一个

巴望一张月票通行北京城

                                        2004年2月13日

何必

2月13日,公交总公司在本系统公布了《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关于运营线路招投标暂行办法》。今后,公交开辟的新线路将不再按行政指派区域划分,而实行公交系统内部10个运营分公司招投标的做法。(2月14日《北京娱乐信报》)

北京的公共交通问题,是全国公交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议论。前不久,北京还有媒体专门开辟出版面,连篇累牍地就北京市公共交通问题进行讨论。读了那些热火朝天的讨论,再把视线从报纸上挪开转向马路上花花绿绿的公交车,看着它们在马路上横行霸道挤占其他车辆道路,乱停乱放,有时公交车站上并排进站两到三辆车,兜头停靠使得其他车辆无法正常行使的状况满眼都是。

应该说明,笔者是个公共交通坚定的乘坐者,每天出行都要依靠公共交通,也因此饱尝了作为北京公共交通的消费者的艰辛与恐惧。其中所遇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以及充斥着的令人压抑愤懑乃至暴怒的情景,恕不一一。

北京的公共交通问题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记得在文革期间,也总是出现长时间等候却没有车到来,造成候车人越来越多逐渐占到马路上,车来了以后会很久被拥挤得关不上车门,有时司机干脆下车到路边抽烟等着。那时公交部门就采用了擅自调度各种区间车次的做法,有大站快、小站快、隔站快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玩意儿,苦了等车人。

随着市场化在社会上的流行,公交部门也东施效颦般地模仿了起来,把原来还带有些公共福利成分的组织一分为几,搞了不少“专线”、“支线”,并在运营线路上搞出了花样翻新形形色色的招数赚钱。众所周知,现在北京街头跑的车,以6、7、8、9开头的三位数的车都是需要上车购票的,也就是说月票无效的线路。这种车型分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市区里也被诸多6789们横冲直撞着。而且,这种车们由于是一次性交易而对司售人员有更大的赢利压力,迫使他们或不到站或超时的违规停车屡见不鲜。而且,他们不厌其烦地高声召唤等车人上车的噪音也加重了城市的喧嚣,经常让我这样的等车人不得不尽量躲开远点。而且,就算是目前有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车次,也常常是要望穿秋水却不见伊人踪影,好不容易来了辆车则挤得像沙丁鱼般,车上人往往对着车下已经等了许久因而扒住车门不放者破口大骂,关上车门后则与刚上车者一同指责公交部门,这时售票员则若无其事,被问急了,就说这是调度的事;真有好事者到了总站问调度,则说是上级的事??于是,责任就消解在无限推脱之中,倒霉的还是乘客。

有一次,我和一个外国人乘坐这种6789开头的车,中间有几个乘客上来,由于不知道这种车不能使用月票被售票员大声呵斥然后反唇相讥吵将起来,司机也加入进来,最终还没有到站就停车把这几个人轰了下去。老外不大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而且我在海外问及那里的中国人回国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只要满处都是吵架的人,这肯定是回国了,同行的老外对于这种动辄面红耳赤污言秽语状况的弥漫也语塞,我向他解释到,这是因为这种车不能使用月票,一根筋的老外很不理解,问既然有月票,为什么有的车能用有的车不能用?什么样的车才能具备特权禁止使用月票?我只能说这是市场经济效应;老外还不罢休,问为什么地铁不禁止使用月票?我说那是因为北京地铁还没有被充分私有化,但由于地铁月票已经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而具备了很高昂的地下市场价格,因而能够使用地铁月票者并不多,北京市大多数居民现在是没有资格使用这种月票的;而且随着这种公共资源面向市场进度的加快,可能距离禁止使用月票不远了:如果有些地铁线路也被非公共部门掌握,也会出现有的线路可以使用月票而有的线路却不行的状况。

这种情形的出现,大概是不会给北京城市形象增加什么光彩:公共汽车成为社会矛盾的制造场所,公共交通秩序混乱,从业人员态度恶劣,收费方式不一致,月票使用范围特权化,作为社会福利的成分越来越让位于眼巴巴地向钱看。

人们都在对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交通佣堵恨之入骨的当下,面对如何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并借此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生活的时间成本这类有关城市竞争力问题,不约而同地回归到了一个答案上,那就是要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能力。几天前,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在四环路旁修建一些免费停车场,鼓励有车族在市中心区使用公交工具。且不说这种举措带来的大面积免费土地最终要由谁来买单这样常识性的问题,我周围不少居住在四环路外的有车人士对此很是不屑:以现在公交服务质量、线路与站点设置、运营手段混乱、安全状况堪忧的局面,替代成本太高而根本不足以让其有意放弃自己驾车。

公交是十足的城市功能最表面化的展现渠道,或风驰电掣或徐徐爬行的公交工具是城市形象的集中而流动的窗口与饰物,说得好听些,也应该是城市精神与物质文明的载体,而不是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盗贼青睐的乐土。

同时,公共交通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也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应该使城市交通消费者受益。在这方面,既然(包括外来的)城市居民对城市税收做出了贡献,那么就应该享受到起码的公共交通服务,通过价格听政等渠道设定合理的公共票务价格体系,并形成简便易行的通用车票机制,缓解交通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而不是放弃社会效益于不顾,任意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借口把公共设施私有化,通过招标或其他什么方式把国有资产变相转交私人或小群体经营,把公共福利场所蜕变为牟利乐园,想方设法搞出诸多公司来形成票务制度上的无序,人为制造公交障碍。

什么时候,北京也能一张月票走遍全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