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研究生“改换门庭”诘难现行导师体制

(2022-12-05 01:24:27) 下一个

研究生“改换门庭”诘难现行导师体制

                       2004年1月22日

何必

上海市某名牌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被其门下9名博士生认作“指导无方”而被“炒”掉。……(略)

长期以来,导师将所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当作私人财产和廉价劳动力,让学生把就读时光都花在为导师做实验、查资料、外出跑腿、乃至导师经商活动中赢利的工具,这已经是流传久远而且越来越甚的事实;有为数并不少的导师更是利用学生在自己名下的时机沽名钓誉,在学生的与学习相关的作品上恬不知耻地要署上自己名字,而且还要署在学生名字之前,因此出现了一个成天到晚忙于各种应酬根本无暇做学问的导师一周内能写出三四篇学术论文的天下奇谈;并且不惜动用手中掌握的对于所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通过权力向那些稍有不满或不服从者进行暗示甚至威吓;研究生们也慑于导师手中的权力,大都忍气吞声得过且过,眼巴巴望穿秋水地期盼着能早日混到论文答辩的日子,能摆脱被无偿掠夺自己时光、精力、学习机会和体力的景遇。有不少在读的学生在与笔者谈及这些“深造”中的遭遇时,无一例外都是咬牙启齿但又无可奈何。

这种状况的出现、留存与蔓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表面上看,是因为那些缺乏起码做人品质与操守却被堂而皇之地晋升到具备带研究生资格的导师们,在如今责任-信用体系每况愈下的大背景里,出于私利而公然蔑视学生学习、生活权利所致。拿学生当作可以呼来唤去颐指气使的随从与雇佣,任意侵犯学生的权利;而在导师遴选制度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个人品行与经历的核查、鉴定以及事后的监督机制,(例如上述事件出现后校方还解释说,学生对导师“有意见不一定就是因为导师不合格”,而在学生对于导师利欲熏心却“疏于学业指导”、“指导无方”忍无可忍群起“逃亡”并得到学校准许后,这个解释里所谓“合格”的标准太耐人寻味了——不务正业被学生炒掉的导师未必不合格,那么什么样的导师才算是合格呢?)也使得这种严重侵害学生权益、并由于教育所具备的社会公共资源属性而向社会广泛辐射起到了很恶劣作用的行经长盛不衰。而教育所承担的教书育人教化道德与风尚的功能在此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而对于公共道德而言,教育也失去了其基础性意义。

但是,社会上依然流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和高等教育还属于相对稀缺资源的现实、再加上高考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激增,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数量之比发生了严重的失衡。作为供给的导师数量短缺,而需要具备研究生学历以应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的学生们却是前赴后继。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出现过南京某高校为了增加教师人数而让学校伙食科长带博士、广东某高校提出“消灭讲师”(代之以教授)的口号等等这样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实。如此,萝卜快了不洗泥,作为稀缺资源的导师自然会为所欲为乃至横行霸道欺压所带学生,而在如今自律已经成为奢侈与非凡品质的当口,有这些令人发指的行经也就在所难免了。

笔者在北欧曾经就此采访过那里的学生。通常情况下,导师与学生的位置与国内相比恰恰形成了颠倒的情形:在那里是导师有求于学生,而不是学生对导师唯唯诺诺。在那里大学中可以带研究生的老师很多,而招收的研究生数目却有限,通常情况下,要有两个博士生导师同时带一个博士研究生;而其他没有博士可带的博士生导师就由于无事可做而在收入上大受影响,因而形成了学生方面的买方市场:学生选导师,而且稍有不如意,就可以向系里或学校申请更换导师。(当然,这种情况也并不经常发生,那里的人际关系弹性比我们这里宽松得多。)

在我国高校中,现在常常是一个博士生导师同时带若干个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有的导师能一个人在一年同时招收5个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再加上10个以上的硕士研究生,形成前呼后拥拉帮结伙的壮观景象。有个被认为是年富力强的博士生导师对笔者说,他常常是根本就认不出他的学生,并因此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被学生当作趣闻广为流传。

用流水线方式大波哄批量生产博士、硕士,在导师连面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其教学质量与知识储备状况可想而知,以这样大干快上状态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去富国强民、参与国际竞争,结局大概不会好到哪儿去;同时,由于为人师表者做出如此欺世盗名寡廉鲜耻的表率,带出的学生会如何效仿、并缘此对自己与社会的现在和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实在令人担忧。其实质问题是,用粗制滥造产出的残次品所带来的表面上的高效率,是以师生之间、进而衍生到社会上的不公平为代价,而这种代价是惨重的,而且是任何谋求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现在时髦的说法是什么事要做好都得从娃娃抓起,而把娃娃交给这么一群缺乏基本的权利意识的导师们,由他们来打造未来祖国的栋梁,无论是谁,想起来也总是有些惴惴不安。

在此,空泛谈论什么道德自律、言传身教于事无补,利益驱动面前也很难阻挡人的本性,教书育人者自身垂范也会形成功利与理想方面的两难选择。如果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不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恐怕很难有所作为。

上海这9个学生“改换门庭”是开了个头?此风一开,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读研究生大跳槽?就算是换了导师,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合理局面?

希望如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