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最靓丽城市带来的麻烦

(2022-12-05 01:14:40) 下一个

最靓丽城市带来的麻烦

                                     2004年1月17日

何必

1月17日,沈阳日报以“沈阳市市长陈政高:把沈阳打造成最靓丽的城市”为题,报道了沈阳城市亮化成果。(略。)

装扮城市,是现在国内不少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做的事,“让城市亮起来”,已经是几乎所有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方向。为此,像沈阳这样投入巨资把建筑物、桥梁、广场、公园、绿地、街道装点得美仑美奂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的大大小小城市不在少数,夜间的城市也透露着繁荣与奢华,无数的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景观灯、庭院灯、轮廓灯、霓虹灯交相辉映”,把城市点缀得像白昼一样辉煌。

而在这种操作的同时,我们还能看到另一组数字。就在本月,同样是沈阳市长陈政高,在沈阳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提到,2001年至2003年10月,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由2001 年的6.35万人,增加到2003年12月的1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达5.9%。2001年至2003年10月累计支付失业保险待遇10.3亿元;到2003年1 2月末,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发放人数为17.33万人,占城镇人口的4%,月发放保障金1380.6万元,月人均救助额79.60元。

从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1%的平均水平看,沈阳的5.9%远远超出了将近两个百分点,应该说就业问题已经显得比较严重了。这还不说所谓“城镇登记失业率”里面的“城镇”和“登记”本身的限定就会把很大一部分实际失业人口排除在外。

不少人认为,进入2004年,中国将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说,会有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能让各自的城市适应这种趋势,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更应该是各个城市管理部门理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切实抓紧做好的工作。

而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装扮城市的夜景上,又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众所周知,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任何投入,都会造成城市成本的增加。看上去,灯火辉煌只是作为城市管理部门的政府所进行的投入,但是这种投入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从城市常驻人口对于城市的贡献里??具体说就是纳税中列支;同时,投入巨资装扮城市,这种投入也要反映在城市土地价格方面,从经济角度看,任何投入都会形成价格的攀升,会形成城市整体价格的上涨、进而提高城市进入成本、抬高城市门槛与壁垒水平,使得前来消费这个城市的投资者、劳动者、旅游者的望而却步,也会使原本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的就业增加难度,因为城市整体土地价格的上涨会使得居住成本随之提高,并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上。比如,如果自谋职业开个小店,就必须要赚取足以支付店铺占地的租金,或者,雇佣劳动力时必须付出足以让其支付房租的劳动报酬,形成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抑制投资、就业、贸易,反而会引起通货膨胀,产生一系列连带的副作用,阻碍城市的发展。

于是,一方面城市美不胜收、并信誓旦旦地要成为“最靓丽城市”、“北方不夜城”,另一方面却有着令人咋舌的失业率、为数17万多人平均每个月不到8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以及由于城市价格越来越高阻挡农村人口进入而造成的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反动,就会呈现出巨大、鲜明而让人困惑的反差:在表面繁华靓丽的背后,却隐藏着现实中就业困境、4%城市人口生活水平很低、以及未来城市竞争力的趋弱。靓丽带来的却是衰败的可能,也还是得靠着振兴来招商引资。

还有,最高党政机构已经将振兴东北作为新的战略。而在这种振兴中,各种资源的投入应该取得最大化的产出,其中当然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包括每个地方竞争力的提升。东北老工业区域沉淀着太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困扰着东北乃至全国、全世界关注东北的人们。其中,施政哩念滞后、追求形式主义空洞目标,也是组成部分之一;从沈阳口口声声要把城市建设成“最靓丽”城市的追求中,可以看到,振兴东北的核心问题也许还是要进行观念的更新与政府工作方向的调整。

如此一来,与其把“最靓丽”的“北方不夜城”作为工作目标,还远不如做失业率最低、生活最物美价廉的城市来得好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