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生活就是段子

(2022-12-31 01:19:56) 下一个

生活就是段子

                                             2006年2月12日

何必

2006年2月12日,北京电视台《城市》节目播出了“生活就是段子”。如果春节期间不发个短信什么的,是不是觉得空荡荡的呢?这就应了城市那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北京市民齐掺和。“要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带上。”“有一只公鸡、有一只母鸡,母鸡下了个蛋,公鸡就追着母鸡咬,你说那是为什么?——它下的是鸭蛋。”这两个小段子最初就是来源于一个叫戴鹏飞的人……从此戴鹏飞就有了“中国短信写手第一人”的称号。戴鹏飞:“短信虽然小,它也属于一种作品,它都是一些来源于生活,而且我自身的风格,就像我的话剧和我的小说一样,笑里有笑、笑里有泪,笑里甚至还有些对人生的感悟。”……短信写手,或许,是一个日进斗金的新兴职业?戴鹏飞:“短信广告是一千,普通短信是两百,正常约稿、节假日祝福,那些都是两百,比如说圣诞节和一月份有可能真好几万,有可能正了三万,两百(一条)那写一百五十条就行了。但是其它月呢。”短信写手韩小鹏:“写一条笑话,有时要想很久,/也许会想一小时两小时,我会一直上网,或者一直看书去参考,/翻来复去地看,就寻找自己的灵感。”难度大,稿酬低,拿写短信当主食,看来不大容易填饱肚子。市民:“有的时候就觉得生活压力也比较大,读到这个特别开心。”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面对生活中诸多的挫折和不如意,幽默成了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同时那些互致祝福和问候的短信,也为都市里忙忙碌碌不能经常见面的人们,搭建了一个更为便捷的情感沟通的桥梁。信息产业部的数字可以证明,截止到2005年10月,国内手机短信业务量已经达到2700多亿条。这七十个字,既是生活调味品,更是必需品。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这个东西它存在一种感情上互相联系,是一种情感的润滑剂可以说是,所以这个语言的魅力,语言的魔力,就彰显特别清楚,很短的,但是它里面有非常短小刺激性。……一般来说都是压缩几十个字,几十个字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妙的构思,必须有突然爆炸性启发性,让人一下就爆笑的感觉,这个东西就需要很高的技巧,这个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短信的文化有两重的意义,一层是大家欣赏这个文本,这个文本很有意思,大家很高兴愿意欣赏,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你欣赏文本的时候,还感觉到一种友情或者一种联系,这个老朋友可能很多年不联系或者很长时间没联系,通过这个短信一下子互相有一个联系。”

北大那个教授现在也已经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媒体学者”,指的就是在本专业上不用功却非常乐于上电视露那么或丑陋或埋汰或委琐或什么的一小脸儿,而且所评论的题材不限范围不限,只要媒体邀请,随便什么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话题也敢招呼。这类人中最典型的就是人大社会学周孝正,这是个无论什么节目,只要是电视就要上的;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陆建华,央视新闻频道开播后几乎有一段时间的央视论坛被他给包圆了,而且对其他参与节目的嘉宾倒是不见外,总是“到办公室吃点东西吧!”要知道,那是央视的办公室,丫挺的可真能扇子面交朋友,当初,我就反对使用他,因为他有过言而无信的经历,并且狠狠涮了北京青年报的编辑,到现在,已经从该节目中消失了。

节目最后,那个女主持人颇有些蹑手蹑脚地点评着:短信很火,而且火了好几年,因为它便宜,降低了我们的沟通成本。现在大家都觉得压力大,喊累,而短信的出现,正好是缓冲了这种紧张感,尤其是搞笑的短信,经常能够让我们发出会心的一笑,可以说短信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我们想一想,逢年过节的,谁不接到个几十条问候的短信呢。正是在这个铺天盖地的短信中,贺年卡引退了,电话减少了,至于明信片嘛,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您要问什么是好的短信,答案很简单,逗乐就好,如果您要问什么是理想的生活呢,快乐就好。

还在春节期间,这也算是一种调剂吧。弄个段子写手的内容,让人们看看段子是怎么产生的,段子现在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段子在人们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个选题已经布置下去很长时间了,可一直写得没感觉。

文字初稿形成时,我看到后写了点个人感觉:点评稍微正了些。这期节目总体风格应该是搞笑,点评能否在搞笑中完成?特别是结尾处,如何结尾应该是颇具匠心的。比如能不能在此弄个段子式结尾,甚至请段子写手们专门为城市节目的观众写个短信式谜语,下期揭晓谜底,这样既活泼有搞笑还可以吸引观众继续观看。另外,在点评时,可以在演播室里加上如今快速、浮躁、压力大的社会生活中,搞笑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背后支撑着庞大而繁杂的社会期待与歪批现实的精粹。

这种题材,应该交给什么样的人来做?一个基本的条件是,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个很能开玩笑的人,并且很善于观察生活、提纲挈领、精确表达、富有批判性……如果没有这些性格乃至品质,包括相应的素养,很难把握这样的题材。

现在相声界出了个郭德钢,红得发紫,(这种媒体一拥而上很可能会毁了他,也会毁了相声,浮躁功利像苍蝇逐臭那般的媒体,毁了多少人?)为什么红?就在于坚持在小剧场里演出而不情愿上电视(希望他在走红后还能如此,知道自己姓什么);为什么在小剧场?因为这里没有那么多宣传禁忌,不会遭到宣传部门的严格审查,即使是那些知名相声表演者,到了这里也满口荤段子,而且时不常拿领导人开涮。(有关相声的内容,该栏目会推出的。)

看看该节目选取的段子:

(何必注,略。)

其中很多内容,都是从笔者积累下来的资料中选择的。

老潘现在没有手机,这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而老潘曾经蹭着使用过张洵人模狗样当老总的为微软、摩托罗拉、惠普等做营销咨询的“骗子公司”买单的手机,这也是差不多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那时候,凡是收到段子,我就不厌其烦地回到住处录入电脑,留下这些内容。从挪威回来后,张洵投奔了米国人,(袁岳那时也跑到哈佛假模假式招呼什么MPA,这俩东西跑到米国,国内可是清净了至少一年。)张洵现在俨然成了米国鬼子,老潘的手机也就自此销声匿迹了,段子收集进程也就寿终正寝了。

其实,随便在电脑里搜索,一些很有回味价值的段子跃然眼前。

(何必注,略。)

虽然,还有些段子注定是不能在节目里出现的:

(何必注,略。)

每每,看到令人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的段子,的确是一个非常快意人生的事情。笔者一向倡导办公室快乐,在快乐中完成工作。无论在哪儿,办公室里总是谈笑风生,爆发出一阵阵大笑。

2003年非典期间,赋闲在家,总是用电子邮件骚扰熟人。央视节目组里一个持美国绿卡者回到美国,也给我发邮件:

这是在万维读者网上的一篇文章,挺有意思的。

北京的SARS日益扩散,对经济、社会与人际关系均造成重大冲击,但在悲观气氛中,幽默的北京人也发掘出SARS的社会积极面,共有二十二个方面:

一、大家都注意个人卫生了,从小没养成的洗手习惯终於可以养成了。

二、因为「一」的原因,春季流行的感冒,肠炎等常见病反而减少了。

三、中药的地位空前提高,积压多年的草药全部买光了。

四、那么多的口罩、消毒液及卫生用品生产厂家得救了。

五、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了。

六、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少有的得到改善了。

七、个人隐私权空前地被尊重─大家没事不来往了。

八、野生动物生存权得到保护,没多少人敢拿它们去宴请了。

九、很多单位放假了,盼了多年的带薪大假终於来到了。

十、当街亲热的人少了,因为怕传染,社会风气得到端正了。 (不过北京街上本来就没有太多亲热的人)

十一、让座的人多了,只要你上车咳嗽,马上三平方米之内没人了。

十二、通讯企业发财了,人们都憋在房间里靠电话联系了。

十三、家庭和睦了,因为不在家,没地方可去了。

十四、男人烹调手艺提高了,闲著实在没事,仗著霸主地位也把住厨房了。

十五、读书风气回来了,麻将赌博都没有人参加了。

十六、电视收视率提高了。

十七、伴随著生化病毒的蔓延,网路病毒也骤然增多,上网的人多了。

十八、自行车热销了。

十九、副食品热销了。

二十、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因为家里人多了。

二十一、交通状况改善了。

二十二、人口压力缓解了。

我随即给他回了邮件:

小王:

后十一个,是我加上去的。我也不知道怎么跑到那网上去了。也许是我在美国的朋友给放上去的。你可以看看原始邮件以及我的回复。本来,我是希望网上群策群力,能搞出很多。

北京目前街头上很平静,没什么人。

老潘

5月6日他告诉我,“那一遍《非典带来的22个好处》在美国的华语小报上已经登出来了,署名是—施钰文。”

不知道谁干的,反正到现在也没老潘的稿费。

实际上,段子作为现在一种非常流行的话语方式和内容,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同时,正是由于现代通讯工具(手机、互联网)的产生,使得人们得到了一个开放、虚拟、快捷、平等、自由、互动的交往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是段子的原创者,每个人都是段子的传播者。其中,将原本一言堂的体制冲得七零八落,汇集了太多的民间智慧,每次看到精彩的段子在爆笑后,总是为我们周围有如此的同胞而折服。

这种网上或手机上流行的段子,是对传统传播体制的抵制,是对所谓正规意识形态的集体性挑战,是对当局道德教化的顾左右而言他,是日常不满的另类宣泄,是在社会生活的重压之下群体情绪的自嘲式表达,是公众愤懑的流通舒缓渠道……

说生活就是段子,说段子就是生活。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智慧。假以时日,中国的段子现象必将成为一个非常值得仔细研究揣摩的社会片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