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凄凄惨惨儿童药

(2022-12-21 13:14:15) 下一个

凄凄惨惨儿童药

                                           2005年9月14日

何必

很多大人都把整片的药片分成一小片一小片给孩子服用,而不管是药店还是医院,儿童专用型药物都比较少……(略。)

看起来,用成人用药给儿童服用,应该是个很普遍的做法,而且这种做法的危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都知道,现在有两类人的钱最好赚,妇女和儿童。对于拿孩子当成摇钱树的商家来说,挖空心思巧立名目变本加厉想方设法去掏家长的腰包,几乎成了在市场上安身立命的不二选择;另一方面,目前的市场状况并不让人乐观,竞争不可谓不残酷,利润不可谓不微薄,环境不可谓不险恶。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诺大一个儿童药品市场,国内厂家却干脆放弃,白花花的银两根本就没人能够看得上眼。

目前儿童用药存在三个问题:儿童专用剂型少,符合儿童口味的药品少,儿童身体系统发育不全因而用要安全隐患很大。

最近公布的一项统计表明,国内市场90%的药物都没有儿童剂型。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总数为29650万人,儿童的患病率平均在12.33%左右。有资料显示,我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生产儿童用药的专业厂家却寥寥无几。2004年10月25日《广州日报》载,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由于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而造成耳聋,其中95%以上用的是氨基糖甙类药物。而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陈元胜日前在一个公开场合透露,由于滥用青霉素,目前国内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对青霉素的耐药性达到17%,广州市儿童的该项耐药性更高达50%!

国内药企放弃儿童用药市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个保守估计达几百亿元的市场绝大部分被外企占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8月25日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情况,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无论按照病例报告数量统计,还是按照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统计,北京排名均在前五位。

据介绍,儿童用药受“冷落”主要缘于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药品的开发周期较长,利润较低,不少制药企业不愿意生产。二是临床研究上对儿童的一些病症,相应的服药剂量等缺乏有针对性的、可供查询的资料,研发成为一大难题。三是儿童用药由于生产的批量小、批次多、工艺相对复杂,造成生产成本较高。四是研制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需要有志愿者配合,但在儿童药品的开发中,寻找儿童受试者往往比较困难。

作为药品生产企业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既然以赢利为目的,不去做亏本买卖。据了解,那种250毫升的药瓶装100毫升的药液的,都是与医院关系好的厂家,是医院托关系生产的,而且只销售到有限的几个地方,据说是不盈利的,是用生产成人药品的利润倒帖。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很蹊跷的现象:一反平素药厂求医院,在儿童药领域却是医院求药厂,甚至可能是用医院进入资格来要挟药厂赔本生产儿童药物。

由于儿童不能够做临床试验,所以很多药品都注明没有经过临床试验,能不能用没有明确的说法,这样对医生用药也存在法律上的问题,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面临着职业风险。而如此一来,从趋利避害的本性上说,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医生冒着产生医疗事故甚至蹲班房的危险而去贸然使用那些没有临床试验过程的儿童药物。

就目前来说,一种新的模式就是专门为类似首都儿科研究所提供新型药品。但其中的问题也是非常清晰的:医院开药厂,以药养医在儿童药品领域获得了货真价实的合乎情理法的品性。

而即使如此,在患病率高达20%的儿童群体上,专门针对该群体所出产的药物只占到区区2%的比例,而且还是医院利用自身的霸权威逼利诱厂家倒贴而来的。这种现象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简直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了。

那么,板子该打到谁身上呢?说药厂惟利是图利令智昏?当今最可恨的就是劫道的和卖药的?但整体责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要求药厂担负社会责任好像有些拔着自己头发试图离开地面的不现实和无聊;说医院不负责任?在如此儿童健康维护环境里,医院不能不说已经做了相当的工作,甚至出让了部分利益要求药厂生产儿童药物;说医生缺乏职业道德不提供儿童专用药?如果开具儿童药物处方,而这类药又没有经过药物上市所必须的临床试验过程,那么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责任自然是要由开药方的医生来承担,而医生原本就是一只脚踏在法院大门口,职业风险很大,要求他们在毫无保护的环境里冒险使用儿童药恐怕只能是痴人说梦。

最终,还是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当权者不作为。诸多的空白与缺失,暴露出立法、司法、行政等等领域里太多的缺憾。当孩子们至今还在病痛中挣扎煎熬甚至在治疗过程中被没有自己合适的药物失去救治机会、或者不得不使用成人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甚或残疾乃至死亡时,这近三亿人(尤其是该群体都是些几乎没有任何自我保护与选择能力、完全需要成人监护的孩子们,而更加突出了其地位的孱弱和处境的窘迫)的用药状况却得不到及时、恰切而有效的关注与改善,这种局面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为民取益,与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先进性、新三民主义的宗旨与原则相去甚远。

让孩子们服用适合自己的药物,这种要求再怎么说也不算过分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