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新闻发布会应取消英文翻译

(2022-12-18 23:11:51) 下一个

新闻发布会应取消英文翻译

                                 2005年7月20日

何必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郑京平,向大家介绍今年中国上半年的国民经济统计和经济运行情况。(略。)

20日上午,国务院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郑京平向到会的中外记者侃侃而谈着,每说了一段,就由现场的英文翻译进行着鹦鹉学舌。这种景致,在如今国务院的各种新闻发布会上屡见不鲜,为社会习以为常,人们对此都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不只是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其实,每年全国两会、党的会议、以及各地党和政府的会议向社会发布消息时,都要安排中英文语言的双语发布制度,此风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今县级市党政部门弄个发布会也要装模作样地弄个英文翻译坐在旁边,以显示本地还是很与时俱进迎合国际化潮流的,如此一来,如果哪个地方进行新闻发布时要是没有了英文翻译,就显得很过时落伍土里土气了,一时间,形成了全国性的新闻发布会英文翻译攀比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党政领域并逐渐扩散到文教卫生以及企业和社会生活当中聚集起了中国特色的“双语发布泡沫”。

2003年11月4日,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节目播出了一期题为“清剿‘洋泾浜’”的节目。节目里请了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主任张勇先和当时还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当副教授焦国标担任嘉宾。节目里两位嘉宾开宗明义直奔主题,说到如今在我国英语地位越来越重要。焦国标说:“我觉得英文的重要程度就像普通话一样,它的趋势是肯定的。现在没有普通话重要,但是它总有一天会像普通话一样重要……如果英文不好的话,那么你将来就业的广度和高度都会受很大的限制……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而且汉语不太通的话,他可能会有很多困扰……我觉得甚至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英语的环境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这个牌子未必要让外宾看,甚至是在中小城市,我甚至觉得小孩子出去玩,这儿是用英文,哪怕起到了巩固孩子学英文单词的作用甚至都是必要的。”张勇先也认为,“我觉得英语现在应该是一种国际语言,在全世界6000多种语言当中,它是最广泛的一种,用的地方非常多……现在要发展,要融入国际社会,那么你离不开英语,……尤其是在大都市,比如说像北京、上海这些公共场所、公共空间里面……要搞旅游,不提供这些方便,怎么能来客人呢?……在交通枢纽一些地方欠缺,找不到路,给人一种紧张情绪,给外国人带来很多旅行生活方面的不便……凡是公共空间,我想有(外国人)可能去的,应该有(英文标识)。”

听着这些被当作“专家”一唱一和的说法,很让人莫名其妙。就此,我以“‘央视论坛’嘉宾语出惊人”为题,对这种胡说八道进行了分析和质疑。“马克思认为,共同的语言,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构成民族的四要素。其中,语言是突出的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第四条里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而电视节目里的两个嘉宾话里话外是否有要修改宪法、将英语列为国家推广范围?是否要倡导中国人要将民族共同语里也加上英语并视作‘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们现在的都市生活里已经有太多崇洋媚外的事例了。无论是北京三里河酒吧里专门为外国人设立的厕所、还是故宫只为外国人设立的通道、以及大学里专门为留学生准备的戒备森严的宿舍楼……笔者曾经在位于北京的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住院,那里门诊、病房里每个房间门口都有个中英文牌子,作为部队医院能让外国人去的机会更少,但还是搞了这套中西合璧的套路。”“笔者曾经在欧洲一些像阿姆斯特丹、赫尔辛基、哥本哈根、奥斯陆等城市,留意到这些都市里处了国际机场使用本国文字和英文外,其他场合只有本国文字,就连地铁、公共汽车站、挤满留学生的大学生公寓位于其内的超市等处都是如此;而其类似报站的用语也只是当地语言而没有什么英语。大概不能说这些城市还不如北京、上海国际化程度高吧。更不用说德国或法国,如果在这里用英语向陌生人问路会遭到白眼和冷遇。‘专家’们好像也不会以为,如今世界三大经济体中的欧洲人还处于蛮荒时代属于刀耕火种文明之中不如中国来得以开发的姿态拥抱世界吧?”“英国没有官方的规范发音机构,BBC电台聘请了一些人成立英语语音咨询委员会。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其中的捍卫法兰西民族语言的激情和悲壮感人至甚。而其中,法国人面临的是战争中德国人入侵后废弃法语强制性推广使用德语的不得已状况,那还是德国人干的事而与法国人无关,比起我们的‘专家’自惭形秽主动‘让贤’自毁长城、甚至要让中国的小孩子们从小就面对到处林立的英语标识并口口声声‘哪怕起到了巩固孩子学英文单词的作用甚至都是必要的’这种行径要缺少些殖民心态。法国用了300多年的时间,使方言和标准音相差无几。作为发达国家,法国现在也有了文化危机感,面对英语的世界性扩张与渗透,提出‘振兴法兰西’的战略构想,更将普及推行法语作为首要工作。法国成立了专门的总统委员会,由总统领导,规定参加国际会议的法国人只能讲法语,法国境内传媒不得传播外语广告。”“看看奥运会申办时参加面对面国际竞争的中国人都在磕磕巴巴地说着英文而却忽略了汉语是联合国五个常用工作语言之一的地位;无论哪级机关的新闻发布会明明都是在说国内的事却要配个英文翻译;(如果伊拉克战事中美国新闻发布会是否也会也弄个什么法语、德语、阿拉伯语翻译?美国白宫新闻发布会上从来就不配备翻译,这美国人实在是太自以为是不顾外国人的的‘困扰’、‘不便’和‘紧张情绪’了!)随便翻开报章,看看那上面的招聘启事,里面有的干脆一个汉字都没有,满篇充斥着英文;我们的电视里有的足球节目板块干脆连个中文标题都没有;而现在足球节目里频频出现的‘德比’(derby,本意是英国某地方每年举行的赛马,或者是大竞赛)大战在其始作俑者那里就语焉不详却被广泛应用为‘同城’之意来描述类似‘上海申花’与‘上海国际’、并进而被胡乱演绎到了‘大连实德’与‘沈阳金德’ 作‘同省德比’让人想到大概四川与辽宁比赛也可算是‘同国德比’——如此一来世界杯也可以是‘同球德比’实在是贻笑大方而‘德比’却口耳相传美名远扬;细心的人可以数一数如今大概外国人从来看不懂的媒体里大大小小的封面、报头、栏目里有多少名称是中英文同时并存的;我的一些外国朋友对于中国人来不来就弄个英文名字的做法非常不理解同时嗤之以鼻,认为如果姚明也叫个什么Peter Yao、龙永图叫个什么James Long等等将会因没了中国人味儿而滑天下之大稽,而且也对中国有的企业(像TCL)只有这几个英文字母、联想费了大笔费用推广其新英文名称Lenovo的做法很是迷惑;媒体上各种广告里有的干脆就只有英文的广告语,而日语也会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公诸于众(目前电视上还大张旗鼓的‘东洋の花’宣传广告);如今中国人已经很习惯的‘拜拜’(bye-bye)取代‘再见’的礼仪用语;被很多人热宠的白领们张口闭口就崩出几个英文单词来标明身份与时尚、弄些个‘愿意接受challenge(挑战)在down town(市区)吗?OK?’这种连正常语序都搞不懂让中国人听不明白外国人也糊里糊涂的标新立异、甚至不顾发音上的省力而非将‘微软’还原成‘Microsoft’;穿梭于市内、国内的航班、火车、轮渡、汽车上的中英文广播;清一水中国员工的企业办公场所却张贴满了一个汉字都没有的英文文件;拔地而起的‘罗马花园’、‘威尼斯广场’……”“加拿大是个双语制国家,讲英语和讲法语的地区相对立,讲法语的魁北克认为经过300年完善的法语优美,与其他地区有矛盾,一直有独立的倾向。前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南斯拉夫、捷克等,注重强调民族性、地方性,未能及时统一自己的语言。随着世界的动荡,苏联很快变成十几个加盟国(应该说,讲俄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的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彼此敌对,尽管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其间的差别比中国大陆的方言间的差异要小);铁托后,南斯拉夫频繁更换总统,四分五裂内战不断,说明其民族问题的尖锐性,到如今,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及其名称已经成为了历史而在现实中不复存在;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此类教训令世人警省。发展中国家推广英语问题各有不同。例如印度,其语言问题是最复杂的,主要是印第语,其他语言则不是印第语的方言,印度经常因为语言问题而打仗,在这里面表现民族自尊心。印度的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甘地家族两位总统都被锡克族卫兵刺杀。文字、文化统一而发音不统一有其极大的隐患。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广东曾经有人撰文,声称粤语不是汉语,粤人不是汉人。该文一面世即引起极大反响,当时港台某些人立即鼓掌叫好。海外敌对势力曾试图把粤闽桂港澳划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有人更提出不讲‘国语’而恢复闽南话,称作‘台语’宣扬台独(在蒋家父子从台湾政界消失后,台湾的地方方言有回潮现象)。满清时代,满族人统治中国,但语言趋同使得满族如今与汉族和睦相处。而如今的西藏、新疆却依然面临着语言及其所带来的民族问题。”“国留学和外派人员都要经过所去国家的语言测试,如TOEFL、GRE等,而外国人到中国求学或工作,虽有新兴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却未普遍严格要求,且应该加入口语项目;即使是在中国的本土上的外国机构或外国投资企业在聘用中方雇员时也把掌握外方语言作为首要条件之一。汉语的国际地位不高,是与我们的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的。而所谓‘国力’,大体上就是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国防和民族凝聚力。即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民族凝聚力衰竭也可能是造成国力空虚的根本性原因。而‘专家’们所提倡的主张,则在本质上进行以语言为代表和先导的‘全盘西化’,面对西方文明自愧弗如矮人一等。”“这是什么样的心态?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里曾经谈及过北京胡同被迅速吞噬的专访,其中称之为‘民族自尊心’的消亡,而实质上,其更体现着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洋奴与殖民心理。”

后来,我与“央视论坛”制片人孙杰谈及此事,我说这个节目在立意上有问题,他解释说这实际上是个备播节目,因为原定节目被枪毙,所以才拿这么个节目顶上。但毕竟还是播出了,并以中央电视台的地位对社会形成了导向性影响。

(有趣的是,这个节目的嘉宾之一的焦国标当时在演播室里眉飞色舞,如今却离经叛道。美国之音报道,原北京大学新闻和传播学副教授焦国标今年3月16号应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来从事学术研究。3月18号,国内的家人通过电话告诉他,北京大学人事处领导把解除他职务的书面通知送到他的家中。焦国标撰写的《讨伐中宣部》一文去年3月在因特网上传载后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他在文章中抨击中国的新闻审查制度,呼吁废除中宣部,要求言论自由的权利。之后,他被北京大学停止授课的权利。坊间几乎都知道,近年来著名的“英雄”焦国标在美国发表了《伟大的美国为何不象满清那样进军北京》,说“如果当年美军拿下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直捣北京城,推翻毛泽东的政权,像满人赶走李自成那样,后来的一切灾难都可以免除,现在中国大陆人民幸福和富裕的程度应该与今天日本、韩国、台湾人民不相上下,根本无须几十年后来邓小平再搞什么改革开放。”后来,他又发表了类似“美国是中国的垃圾堆,中国的脏东西没地儿扔,可以扔到美国”、“应该把祖坟都给刨掉”等让人目瞪口呆的言论,凸显这个主张英语地位应该等同于普通话的“专家”的真实风骨。这个“写着杂文进北大”、声称要为河南人争回荣誉、不惜崇洋媚外的的骄子真实现了把母语置换为英语的夙愿,成为“骂着祖宗背叛祖国”的怪物。)

中新网7月17日电,屡次以排外言论引发争议的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因诋毁法语,日前被一些法国人和日本人告上法庭。石原慎太郎属于总是说出一些惊人话语的日本官员,由于总是侮辱其他国家而臭名卓著。

而在日本的法国人在石原慎太郎发表了贬低法语的言论后进行了游行示威,并要求日本当局对石原慎太郎的行为进行追究,显示出对法语地位的捍卫。这种发自心底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着实让我们汗颜。

笔者的中学、大学同窗乃至亲友不少已经移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加入了移居国国籍,但凑巧的是,他们不约而同都选择了使用单纯的中文姓名,而不像国内一些真假外企里的男男女女们忙不迭给自己弄个昂格鲁—撒克逊式名字以显示品味与格调。我就此问及他们时,回答多为中文名字有什么不好?父母给的,也算是家乡最贴身的符号了,而且,身边的大鼻子们也认为,中文名字虽然叫起来很拗口,但那才是你自己。

不管是在国内的还是去了英语国家的,很难想象的是,一旦行使名字自主权而自作主张给自己弄了个什么乔治,就能够也享受在格鲁吉亚被人扔手榴弹的待遇并有资格和能力发动比如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把自己弄成了托尼就具有在议会下院经历被人投掷粉末的机会,让人称呼伊丽莎白就能够入主白金汉宫,或者公然被唤作维克多时也写出字句冗长得让人眩晕的《悲惨世界》。

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看着与会记者在翻译时无所事事的模样,也实在感到这种会议上的英文翻译制度的的确确是劳民伤财的货色。如果说,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水平不够,需要依靠翻译来延迟回答问题的时间,那么就应该从加强新闻发言人职业能力上下功夫,那些不称职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就应该下课;如果是考虑到有国外记者与会,那么一方面,参会中国记者人数远多于外国记者人数,原本就应该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考虑;而且,到会的外国记者也并不都是来自英语国家的,只采用英语也有歧视的成分;另一方面,既然外国记者到中国来工作,理所当然应该掌握汉语作为职业能力,不会汉语就不应该到中国来工作生活。

通看全世界,没有什么国家像中国这样,最高党政机构向社会发布国内情况时,要用外语来重复一遍。

就在郑京平就国内经济形势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侃侃而谈的同一天,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还地区的汉语教学、研究、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者及爱好者济济一堂,讨论在汉语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加强汉语的普及。这样,就形成了一边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提升汉语的国际地位,与此同时与此同城的另一边却在由中国官方公开用英文对汉语内容进行强制性注解与传播的奇观。

事实上,作为汉语的发源地,中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身先士卒力推汉语在本国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日常生活当中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位置与作用,当属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而且也能够在国际上树立对本民族共同语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弘扬姿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国际上对汉语、进而对中华文明的共识与推崇。

如果中国官方行为都对汉语的使用缺乏切实而有效的重视、维护、保卫、推广,要国际上别人尊重那实在有些强人所难。一个连自己都对自己的文化不信任、甚至在公开场合都要借助外国语言来进行自身大政方针的阐释的话,那么自己国际地位得到承认、尊重乃至加强只能是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妄想。

而且,人们越来越共识于经济的强盛并不能等同于国力的提高,文化的认同与价值观的趋近才是形成国力根基的有效保障。

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很重要的含义就是要向本国公民负责。在官方新闻发布会上采用英语,无疑成倍增加了发布会的时间,更由于电视、网络的直播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在文化的意义上,更是对本国民族特性及其历史与现实价值的无自信甚至亵渎。

特别是,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环境里,国务院如此的新闻发布会模式,会向社会发出示范性的信息,助长资源浪费以及崇洋媚外的势头,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继续下去的。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国务院新闻发布会都应该取消英文翻译的制度安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