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大学以学生就业率论英雄

(2022-12-11 01:30:56) 下一个

大学以学生就业率论英雄

                                   2004年9月15日

何必

江西省正致力于建设完善全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监控和就业状况预警机制……(略。)

狠抓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该是件值得赞许的事。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存在着在就业市场上并不是那么适销对路的情况,用人单位对于刚刚走出高校大门的毕业生往往采取冷淡的态度,出现了在招聘活动中所谓的“工作经验歧视”,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而那些满怀热情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们总是被挡在就业行列之外,形成了没有经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经验这种恶性循环之中。虽然社会对此做过不少呼吁,但情形却没有因之而有什么大的改观,状况依旧。表面上看,这是用人单位在用人条件方面设置的不平等条款,可从用人单位方面的实际情况考虑,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对于社会基本上出于懵懂状态,除了在大学里被灌输了的那点子书本知识外,对于职业几乎没有任何感觉,而大学带给这些学生眼高手低自以为是,却又让用人单位感到很难合作,用起来非常别扭,而且还要花上不少单位成本来对这些少男少女们进行职业培训,自然会选择已经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者以寻求最佳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产出比。本质上,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的行为,反映出高等院校教育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率太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基本状况。

有鉴于此,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来约束高等院校,也算是让大学为社会提供有用之材的手段。

不过,这里面并不是没有问题。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没有与市场对接。现任教育部首领非常反感“教育产业化”的说法和实践。高等院校在体制上还是属于事业单位,在办学方针、人员编制、课程设置、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还都在行政范围里,必须听命于主管行政部门的安排和旨意,自主权很少。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里高等院校或者完全属于企业行为、或者被纳入社会福利体系不同,我国高等院校顶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旗号,占据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享受着国家划拨的巨额财政经费、大量土地、以及社会保障资金,与此同时,又在市场化名义下,向接受高等教育者收取越来越高昂的学费。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三家联合针对中小学乱收费现象,出台了“一费制”规定。但社会上马上就有了高等院校为什么不实行一费制的声音,并列举出高等教育中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学费远远超过了中国居民家庭承受能力、也远远超过了国际上高等教育收费占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比例。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民众有关乱收费的举报上,教育领域乱收费独占鳌头荣登榜首。从中可以看得出国民对于教育张着血盆大口侵吞社会财富现象的严重关切与日趋不满。

其次,在如此行政体制下,高等教育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绝非某个学校就能克服的困难。比如,在全国统一高考上,就是长期存在并越来越为社会各方质疑诟病的老大难问题。一方面,高考录取分数线各地不同,在同样的试卷测试结果上却有着不一样的录取标准,像北京那样的高校云集的地方录取分数线要比诸如浙江、山东等地要低不少,使高考录取上的公平问题一直萦绕在国人心中。另一方面,尽管在高考制度改革中尝试了地方自主命题的做法,但实际上只是把全国性统一考试权力下放到省市区一级,高校自己无权对试题做出任何选择,这样一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与要求招收特定学生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既然高校无权根据自身需要定向录取学生,必须要被动地服从全国或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录取标准,但却要学校对于也许并不是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育消费者作为产品拿到市场上接受检验,并由此反过来决定学校招生规模乃至专业设置,以成败论英雄,这样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要知道,在学校自主权缺失的状态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对学生就业率承担责任,却一股脑完全推给学校,有逃避责任之嫌。

再有,学生就业率取决于市场。而市场的宏观环境并不是学校能左右的。例如,在地方政府对于GDP高增长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当中,在全社会日益弥漫且严重的功利、浮躁与短视风气里,对于基础学科的荒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纳米技术领域,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同时起步的,但是由于市场的功利性,纳米的基础研究一直处于很尴尬的境地,以至于到现在,与我们同时瞄准纳米领域的国家已经将这项技术在诸如航天飞机、军事、民用等很多领域广泛应用之际,我国的纳米技术也就是停留在制造鞋垫的档次。如果仅仅按照就业状况来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就势必导致基础学科教学与研究被置于九霄云外。

最后,在就业率崇拜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如今假冒伪劣横行的环境里,学校与用人单位在就业率上做手脚,以提高表面上的比例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那时,弄出什么异想天开之事,也在意料之中。

如果体制不做根本性调整,光是让学校为大学生就业率负责,好像并不可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