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公

小说、散文、回忆、游记等作品
正文

长篇小说连载:沉眠满洲国---第六章(7、8、)

(2022-10-20 05:53:18) 下一个

第六章:温慧池其人。

第七节:

   温慧池闭门躲在家中养伤,昔日旧友和故交常有人来探望和走动,整个黑龙江省的时局和反复的内情,基本也都知道并掌握个大概其。马占山初降,病榻上伤口未愈的温慧池也曾义愤填膺,几天无法都平静下来。哭笑不得的是,自己的轻伤尚未痊愈,马主席竟然要化敌为友了。

   马占山入鹤城过春节,温慧池愤然写下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口不吉利也扎眼,于是贴在了书房:
   

     历史为镜智慧全凭一时意气,昏乱无所摄持,

    孔儒纲常仁德只靠毕生伪善,走火蹒跚魔障。

   温慧池毕竟是个喜欢思考又见解独特的人,经过短暂的担惊受怕后,在家养伤赋闲近半年,对这样一场涉及到从外敌入侵到满清复国的变故,让置身事外的他,冷静的陷入了更深层次和全面细致的认真思索:马占山也确有许多难言之隐,设身处地的换上自己,或许也会无可奈何。
   打不过是肯定的,得以苟延残喘,是日本人腾不出手来大规模进剿,大雪封山又寸步难行。而我军补给不济特别是伤员无法救护和安置,军心马上就会涣散。就是想游击,又谈何容易?!
   待弹尽粮绝势必只有退往苏俄,千难万险的到了边境,老毛子和东北军之间,本来就是深仇大恨。
张家父子对苏俄从没有过友善,苏俄对东北也一直是虎视眈眈。马占山率残部,再是逃亡投靠,也是武装入侵。没有预先联络和约定,再给他个半渡而击,余党都一并死无葬身之地!率部缴械得以进入苏联,虽然有苏俄和日本博弈的合理,温慧池仍觉是险中求存的无奈。

   马占山降日后再叛日,温慧池觉得有些不值了。颠三倒四的反复无常,不仅是军人更是男人的大忌,即或作为权宜之计,都不足取。好在马占山不是满蒙血统,否则温慧池真的会为他大呼:“糊涂!”

   温慧池虽是足不出户,但汇集各个方面得到的信息,分析着马占山反叛的原因是:
1.降日前近百万战地慰问金遭追讨。马占山不愿吐出去,又做不到死猪不怕开水烫耍赖。

2.自身心理和内外谴责的压力,特别是愧对当初大力支持他的认识与不认识的社会各界。

3.岀身卑微又没有文化的旅长,与东北的元老和学识渊博的官僚抗衡,极为压抑与苦恼。

4.满洲国的官徒有虚名,只受约束却没有捞到什么便宜。儿子的岀逃也使他有难言之苦。

5.日本文官的圧迫,犹如对待被占领国的姿态,来对待满洲国和马占山,让他耿耿于怀。

6.满洲国的中央银行对江省财政的调查:800万资金使用和7,000人的空饷,解释不清。

7.对国际联盟决定制裁日本和中、美、苏联合進攻日满,仍抱有幻想,以为能卷土重来。

   温慧池两次进入战场御外,都是几乎丧命,又都是在阳历的11月份,冥冥之中似乎觉得这里有些什么玄机。人往往是在经历了重大变故,不知不觉的产生一些彻悟,颠覆着自己以往的认知。
   日本人随时都可能上门来清算,毕竟自己还是中村大尉的行刑指挥官,尽管枪毙时中村已经是有倒气没进气了,但温慧池决然不会和日本人解释这些,可况毁尸灭迹就是自己的主张,推三躲四乞求苟活?丢不起人!只是具体如何应对,仍无暇想明白,满脑子都是风云变幻的翻腾:
   日本政府下决心进行战争,自国内或朝鲜调集军队,对东北军作战,东北军自然不是对手。
   小鬼子再牛屄,匆忙间挑战中国,以小胜求和便是圆满,关东军未必愿同东北军决一死战。
   

   马占山在江桥成功阻遏日军的攻势之后,一度使日军半个月前进不得,并付出巨大伤亡。当然有日军过于猖狂,出乎意料措手不及的关系,日军在东北的预备兵力,几乎完全被抽空,辽、吉守备极度空虚。11月12日,从朝鲜调来援兵,是把准备在大连登陆的第4混成旅团,改在了朝鲜的釜山登陆,才得以尽快的进抵到黑龙江,关东军司令部甚至想回国去搬救兵。
   本来战场的态势对中方极为有利,马占山只是孤军奋战,部队伤亡过大,后援无继而撤退的。日军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兵力不敷调配的捉襟见肘,而且已经成为强弩之末的疲惫之师。

   张学良对九一八是判断失误也好,措手不及也罢,沈阳被占领后,老爹经营一生的老窝都丢了,缓过神来即便是男儿血性的匹夫之勇,也该断然组织反击,甚至完全可以乘势挥师出关,反攻沈阳直捣关东军老巢;马占山南北呼应,夹击关东军,一举收复辽吉。不战而退入关内的东北军,并未受到严重损失。东北军毕竟些战力,十倍于区区不足两万分散状态下的关东军,一鼓作气的压上去。关东军得到朝鲜或者日本本土的增援,也需要时日;反应最快的日本在中国境内的驻屯,军兵力更有限,战争状态下在中国国内的输送,也会受到多方掣肘甚至阻击。
   指挥得当的话一鼓作气,真可能让他把关东军给灭了,也没准小日本还真就叫怂请求讲和了。东北军即便受到重创,也能有效的消耗掉相当数量的关东军,先杀掉关东军的锐气,如果形成对峙,张学良在国内的影响要远远超过马占山,特别是逆袭的效果将更加轰动,至少有了媾和的讨价还价余地,即便在关外坚持不住,再全身而退二次入关,也能在关内以“民族英雄”和“御外之师”谋得一席之地。东北军也一跃成为中国最具战力的部队,实属名利双收而不至于声名狼藉。
   日本断不敢尾随入关,借机问鼎中原。而即便祸水南引,张学良不是更取得了全国的支持和参战吗?

 

第八节:

   张学良并没有这样一雪前耻,接着就连关外仅存的锦州也弃守了,将此大好战机白白断送,东三省战势再无翻盘之机。这也是他为什么心中责怪被他唾弃的降将马占山,反复降而又叛。
   于私,成为中日共同唾骂的反复无常小人;于公,为一己之利徒增将士的伤亡。得不偿失!

   东北是张学良的老家,他祖辈倒也可能是从关里逃荒过来的,但是在关里恐怕连祖籍也找不到了,这至少是张氏父子经营数十年之地盘,怎能如此轻易舍弃?!就算张学良纨绔成性,也不至于卖孩子买猴,玩的不管不顾,只知道抽鸦片扎吗啡泡赵四捧戏子,家业也总该是要的。
   不考虑马占山个人和所部的得失,在他降而再叛之后,原来旧部响应,加上红胡子的趁火打劫,东三省就是一片大乱,张学良本还是有机会的。除了东北军的残部在整个满洲和日本人死磕,赫赫有名的还有才鸿猷、占西川、义侠、李王徳、好天荣、江北、汤朗朗、吳天石和在青根泡驻有七千兵力的战中华。可以称为是:保家卫国、抗击日冦的先锋。给日寇侵略者和投靠日本的江省军,都打击不小。虽然不会成大气候,但是足可以牵制关东军的相当有生力量。
   日本人至今还在手忙脚乱。张学良就算是贪生怕死,也不须他带队亲征,就是有张作相、鲍文樾、荣臻在东北军中有威望的人登高一呼,就会有一批人像马占山一样,降而再叛再树抗日大旗的。背靠苏俄,大量的抗日武装骚扰,在一块有限的区域内,凭险与日军对峙还是能做到的。
   如有于学忠、缪澄流、何柱国、万福麟、王以哲、崔连山、刘多荃这样战将率部杀回,以东北军的战力,还不至于杀进来的精锐部队,连脚都站不住,最不济的结果就是再次败出关里。指挥得当未必就会溃不成军。最不济是放弃满洲,也该通过南北夹击,把马占山从战场接出去。
   哪怕是楔入几支旅以上的生力军,翻盘虽然不易,至少也能洗刷一下不抵抗将军的罪名。

   作为原来东北军的军人,温慧池倒是觉得,张家父子的功劳在于:稳定了满洲的地方秩序,进一步在世界和国人的意识里,强化了满洲是中国领土的概念,也让老毛子小日本在东北的坐大受到了钳制,国民政府理直气壮的占尽了先机。国联也将无法认可满洲国的独立,张家父子也是居功至伟。但破坏满洲地方秩序的,主要也就是老将(张作霖)和被他在此之前灭掉的胡子。对民国政府来说,张家父子避免了满洲像外蒙一样,让小鬼子学着老毛子,轻易给鼓捣出去了。
   外蒙现在不就玄乎了吗?那里地广人稀,中国人也少而且比蒙古人还少,四周都是兔子不拉屎的地,和中国内陆离得又太远。外蒙如果一溜烟的真跑了,再往回拽可真就是个麻烦事。
   可满州国要独立了,和中国也摘不利索,多少年的生活融合,就是民间的亲家走亲戚,也无法割断关系。但中国的军阀大佬都顾着自身利益,谁对此都没有个长远的积极的姿态。
 
   满洲一直就是国民政府、小鬼子、老毛子的三国鼎立,国民政府吏治管理有名无实,满洲胡子已经上房揭瓦。其实大清把满洲当做“龙兴之地”的“插柳结绳”圈闭起来时,离开十几户几十口的村子,出去一天几十里地或许见不到一个人影,狍子兔子比人多,关外的衙门自然也和没有差不多少。即使闯关东的关里人大批涌入,这里的官府统治其实仍很薄弱。内战打的热火朝天,又无暇顾忌关外。老毛子和小鬼子轮流在关外作妖,大清今天靠老毛子制约小日本,明天借小日本收拾老毛子,像是赚了多大便宜。结果是老毛子修完了铁路建好了港口,让小鬼子给生撕活拉的给拽掉一大块肉,结果这哥俩就都在关外都坐大了,只有利用胡子是最省事省钱的。张大帅还真争气,毕竟中国人多,把个东三省给铲平了,无论小鬼子还是老毛子,作妖也得他点头。大帅不管听不听国民政府的吆喝是另一回事,不但挂着国民政府的“东三省巡阅使”的金字招牌。一得劲还干进了北京城,当了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干了几天的中国假皇帝。

 

(此文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