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史

从繁杂的文献中抽丝剥茧,将历史的脉络梳理井然,并用心理学原理透析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现风云诡谲且又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画卷。
正文

民国风云录(节选18) 潜龙在渊

(2023-03-24 11:24:34) 下一个

1927年9月初,龙潭大捷之后,南京北伐军乘胜渡江追击,孙传芳的残部已成惊弓之鸟,不敢再战。不但浦口、扬州等要隘被南军攻克,南军更向苏北挺进,整个东南地区,完全成了国民革命军的天下。

9月中旬的上海,国民党大员冠盖云集。11日,国民党中央执委和监委在戈登路伍朝枢寓所开谈话会,到会的有20余人。重要人物中只有胡汉民、蒋介石两人缺席,他们以为这是汪精卫领导的会议,故拒不出席。

连汪精卫也以为这是自己一统中央的大好时机,可没想到,这次的主角却变成了“西山会议派”。该派以“清共”先知先觉而自居,说当初是为了挽救党国而在西山开会,早就深信国民党不把共产党清出去,必将为共产党清出来,本党终归要合在一块,所以忍辱奋斗。他们借此会议反攻倒算,对蒋、汪两派左右开弓,大送耳光。

“西山会议派”批评蒋介石不早觉悟,中山舰事件后,不接受该派的奖勉,反而大骂一气;与共产党弄成一团,开什么联席会议;左边拿着国民党,右边拿着共产党,来做中国革命领袖的迷梦。直到“打倒蒋介石”的口号响遍了两湖,蒋才恍然大悟,到了上海、南京,才开始决心清起党来。这觉悟比西山会议晚了两年之多!更有甚者,在“清共”之后,蒋还在对外喊“打倒西山会议派”,令我们这些对党忠心耿耿的老党员心寒不已。

他们又当面批评汪精卫跟着共产党当“左派”,本着“反共就是反革命”的主旨,一直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的力量打击“西山会议派”。尤其在“清共”之前,还与陈独秀发表《国共两党合作宣言》,形同卖党、卖国之罪。

连续两天,汪精卫被这些耳光扇得脸上青一阵、紫一阵,觉得这个领袖当着太难受,于是在13日借故离会,发表“退休通电”,承认对共产党“防制过迟”,但自己最后为党完成了“分共”大业,功成身退,宣布下野。

汪精卫这一走,气氛马上变得融洽非常。中央全会开不成了,新的中央领导也不可能延续旧的名单。还是孙科拿出武汉方面商议过的提议,成立一个临时性的国民党各派统一的中央机构——中央特别委员会,代行中央执、监委员会职权。

9月15日,大家进行互选,结果所有参与谈话会的各方代表均当选为特别委员会委员,或候补委员。连因故未及参加的国民党其他大员,包括蒋介石、胡汉民、李济深、白崇禧、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唐生智等,亦均当选。

汪精卫一派非常失意。汪原为特委会的倡议人之一,可这个特委会的成立却剥夺了他自认“合法领袖”的地位,他马上转而反对特委会。汪同顾孟余等西去武汉,陈公博则南下去了广州。

返回武汉的汪精卫再次与唐生智携手,成立“武汉政治分会”,并以分会的名义反对新成立的特委会和南京中央政府。南京方面极为愤慨,尤其是军委会这几员大将,本来唐生智在军事上多次蛮横抗命已让他们忍无可忍,现在又在政治上反对中央。更有甚者,在龙潭战后,南京方所获孙传芳军中秘密文件,竟载有“友军唐生智部自上游夹击南京”字样,难以置信!事态发展至此,用兵成了必然的趋势,党政军大员们一致主张讨伐。

10月19日,西征讨唐之战正式打响。李宗仁第三路军沿长江北岸向西进攻,程潜第四路军沿长江南岸朝西推进,朱培德第五路军向九江、湖口集结阻敌。

唐生智集团虽然块头不小,但属于“虚胖”。西征军在战斗力上明显强于唐军,政治宣传上又“名正言顺”,因此士气高昂,锐不可当。唐军则节节败退,士气低落。到10月25日,西征军已经攻克安庆,顺利完成第一阶段战役目标。

西征军进攻之顺利和己方士气之低迷完全出乎唐生智的意料,很明显,这场战争已经失败。11月11日,唐生智通电下野,同时嘱咐手下部队保存实力,以图他日东山再起。

而汪精卫早在武汉见前方战事不利,竟对唐生智不辞而别,已于10月24日秘密抵达上海并转往广州,再竖反特委会的大旗。

却说一手促成国共分家的主角蒋介石,下野后的几个月来并没有停止过对时局的关注。他回到老家浙江奉化,跟随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信函。写信的大多是他黄埔系的老部下,他们仍然把他当作精神领袖,向他汇报自己的想法,让他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下野后的全国局势。世道越来越混乱,他就越来越自信:我蒋某离开权力的高峰肯定是暂时的。

蒋介石决定先办完自己的私事,再考虑将来的事业和责任。在家乡秀丽的群山之间,他给宋家三小姐写了一封极其动人的情书。宋“美人”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线——母亲的应许。她的大姐比她还着急,9月16日,宋霭龄在上海塞耶路家中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蒋总司令即将与我的三妹结婚。”而宋老夫人为了摆脱两个女儿的纠缠,干脆躲到日本去了。

1927年9月23日,蒋介石来到上海,然而却没有见到宋老夫人。在跟宋美龄、宋霭龄和孔祥熙商量之后,决定由宋霭龄陪他赴日本向老夫人当面提婚。9月28日,他们乘船抵达日本东京。同一天,上海《申报》刊登了题为“蒋中正启事”的单身申明,称:“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妾,本无契约。”而且连登3天。

蒋介石有宋家大姐做向导,在镰仓找到了宋母。蒋带来了与毛氏离婚的证明文件,并说跟姚氏和陈氏从没结过婚,并且现在已经分手多时。这样就打消了老夫人反对的第一个理由。

宋母又说,我们是基督徒之家,女儿只能嫁给基督徒。蒋介石早有准备,表示他将尽最大努力去研究《圣经》,并试图成为一个基督徒。宋母知道美龄多次表示非蒋不嫁,现在又亲眼见到这位坚定执着的求婚者,她还能提什么要求呢?最终,老夫人还是答应了。

人生一件大事落实了,蒋介石心情大好,低迷多时的政治热情随之又高涨起来。他上一次离开日本时是1919年,距今已经8年了,他发现这个国度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蒋在日记里赞叹:“日本进步之速可惊,社会秩序与教育亦均有进步。未至日本之前,以为其物质进步,精神必衰退;今乃知其兴盛犹未艾也。”联想到祖国,他不禁问道:“日本建设猛进,不知吾国何日乃能臻此耳!”

为了寻找答案,也为了建立友谊,蒋在逗留日本期间拜访了许多要人。通过黑龙会的搭桥,蒋介石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陆军大臣向川义则,参谋总长金井范三,参谋次长南次郎等都有会谈。其中,与田中义一在11月5日的会谈最为重要。

蒋介石表示,中日两国将来的关系可以决定东亚前途的祸福。田中不置可否,反问蒋此次访日的抱负所在。在出身军部大将的首相田中看来,蒋的政治前途并不确定,但作为孙中山离开后的政治和军事强人,很可能会对日本在华利益有重要影响,所以才同意这次会面,以摸清蒋的立场。

蒋阐述了他的理念,大意是:第一,中日两国必须精诚合作,以真正平等为基点,方能共荣共存。因此,希望日本以后的对华政策有所改善。第二,中国国民革命军以后必将继续北伐,完成革命统一之使命。希望日本政府不加干涉,并且能提供帮助。第三,日本对中国必须放弃武力政策,而以经济合作为基本政策。蒋在结尾时表示,本人这次访问贵国,非常愿意就中日两国的政策与阁下交换意见,以期获得一个结果,愿闻阁下高见。

田中问道:阁下何不以南京为目标,以统一长江以南为宗旨,为何急于北伐?

蒋回答说:中国革命志在统一全国,绝不能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故非从速完成北伐不可。况且,中国如不统一,固然是中国之大患,而东亚不能安定,亦非日本之福利也。

话题转到中国的排日运动时,蒋说:中国之所以有排日运动,是因为中国国民认为日本援助张作霖。田中矢口否认说:日本没有给张作霖任何援助。

每当蒋谈及“统一”,田中均显不悦之色。蒋因此明白对方绝无帮助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意愿,甚至可能妨碍北伐行动。不过,双方在一个问题上终于获得一致的观点,那就是“必须清除共产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