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史

从繁杂的文献中抽丝剥茧,将历史的脉络梳理井然,并用心理学原理透析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现风云诡谲且又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画卷。
正文

民国风云录(节选2) 蒋介石黄埔发迹

(2023-02-10 11:40:38) 下一个

节选二    蒋介石黄埔发迹

 

蒋介石比汪精卫小4岁,人生经历和性格禀赋与汪完全不同。他早年于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肄业,考取日本振武学校。在日本期间,蒋介石结识了孙中山的重要助手陈其美,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作为一个满腔抱负的爱国青年,为了求得救国救民的真理,蒋对日本国的观察非常认真。他认为在日本生活中,从铁路系统、人才教育和生产制造,样样讲究纪律和效率,因此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武士道”至死不渝之精神,他认为是日本军事成功的主要原因。因此,崇尚军事救国是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最大区别。

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追随陈其美回国参加军事斗争,开始有了实际的战场经验,担任过团长。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遭刺客暗杀身亡,蒋介石悲痛万分。从此他直接听命于孙中山,孙任命蒋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

不久,袁世凯暴死,中华革命军随之解散。蒋介石混迹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1920年,蒋与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等人在上海合股经营证券买卖,成为交易所“恒泰号”经纪人,曾以所获之利资助中山的革命事业。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介石前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完全赢得了孙的信任。蒋以此经历写了《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 1923年2月,他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成为孙倚重的心腹大将。

1923年8月,孙中山特派蒋介石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一行4人,赴苏联学习考察,历时3个多月。他们访问了莫斯科、彼得格勒的党政军机关、学校、工厂、农场、博物馆等地;先后与军事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外交人民委员齐采林、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等国家领导人会谈。

蒋介石对军事方面特别重视,重点了解苏联红军的情况。蒋对苏军内实行政治委员、党代表制深表赞赏;对其军械武器的研究与进歩,也认为可与欧美各国相竞争。他还向苏方提出请求,希望苏联派军事顾问赴广州,支持孙中山的军政府。

由于列宁重病在身,蒋介石未能拜会这位革命领袖。但看到列宁病重期间,斯大林却与托洛茨基发生内斗,令蒋对苏联政治中“排斥异己”风气盛行充满失望。他通过谈判的过程,判断苏联这个国家在政治上独裁,在文化上不尊重传统并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对外行使霸权主义。

蒋介石在访苏回程中,写下了《游俄报告书》,包括在苏联3个多月旅行、考察和会谈所得资料和印象,其中不乏对苏联的认识和疑虑。回国后,他将报告奉寄给孙中山。

蒋介石看孙中山如同看待导师和父亲。对于导师的教诲,他理解的会相信,不理解的也会相信;对于父亲的命令,他尽可能服从,但有时意见不被采纳时,也会负气暴走,反正最后父亲要负责任。他自视甚高,经常看不起他的同级甚至上级。甚至于当孙让蒋负责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的筹建时,他还发牢骚,说只让他办学,不让他过问政治军事。有一次,恼怒之下干脆又甩手回老家了,直到被中山的亲笔回信打动,才迷途知返。当军校组建走向正轨时,他发现这才是自己大展宏图的天地。

黄埔军校的物质条件比较艰苦。整个军校除一间俱乐部是青砖瓦房外,教室、宿舍、伙房、厕所竟都是草房。新学员入校时,可以领到两套军装、两件衬衣、两双布袜、一条武装带,但步兵最重要的军鞋,却是三双草鞋。

然而,这里的气氛是完全不同的。学员除了周日可以自由活动或请假之外,天天都是集体生活,高唱着“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校歌,个个热血沸腾。每天雄鸡鸣白时,都要围绕黄埔岛公路列队跑步,一圈大约有15公里的路程。早餐后开始上课,军校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学内容,讲授《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军制学》、《交通学》和《实地测图》等课程,此外还进行单兵动作、连排营行军、平战中的联络等训练。

蒋介石和情侣陈洁如住在离黄埔军校不足一里路的长洲要塞司令部。他不抽烟、不喝酒,每天早起,上下班时总披着一件呢制披风,前由副官开道,后有若干武装精良的警卫护送,好不威风。

当得知孙中山被癌症夺走生命之后,蒋介石悲痛得不知所以。饮水思源,他要报答中山的知遇之恩,将陆军军官学校办成革命的摇篮;痛定思痛,他决心遵循总理的多年教诲,执行既定的方针,包括“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最终实现三民主义的理想。一年来,他像子承父业那样开始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即使有他人指责,有工作冲突,他也不再撂挑子,而试图忍辱负重,向前推进。同时,他认为自己是坚决革命的,别人妨碍他就是妨碍革命,因此,必要时他会动用武力来除掉这些人。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突然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到暗杀!当天,在苏俄顾问鲍罗廷的参与和支持下,国民党中央决定成立由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组成的“廖案特别委员会”。然而,此案极其诡秘,案发后不断添加的一些人为因素,更使案情扑朔迷离。

调查后的结论是,暗杀系国民党右派所为,并发现有一嫌犯为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从而使胡汉民有重大嫌疑。8月25日,当蒋介石派军队搜捕胡毅生时,士兵包围并搜查了胡汉民的住宅。汪精卫顺水推舟,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派胡汉民出国,又除去了一个政治上的竞争者。

蒋介石既然帮了汪精卫一忙,他也要汪帮他一忙。当时蒋兼任第一军军长许崇智的参谋长。9月9日,蒋向汪告状,说“许崇智不顾大局,把持财政,心欲限制本军的发展,可胜慨然”。然后,蒋介石竟于9月19日以广州卫戍司令的身份,以“解决反革命各军”的名义,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蒋的军队包围了许崇智的住宅,四面放枪,实行武力威逼。许向汪精卫求助,汪表示完全支持蒋。结果,蒋介石迫使许崇智出走上海,除去了一个争夺军权的障碍,已显示出他敢于操弄权力的政治胆量。

汪精卫和蒋介石联手赶走了胡汉民和许崇智,同时就形成了联手控制广东党政和军队的局面。蒋介石为了巩固这一局面,曾两次给汪精卫送去兰谱,希望和汪结为金兰。但是,陈璧君瞧不起出身青帮的蒋介石,自恃他们夫妇党内资历远高于蒋,坚决反对丈夫同其结拜。汪早已被悍妻训练得服服帖帖,只好对蒋婉言谢绝。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蒋介石担任总指挥。东征军力克惠州城,端掉了陈炯明的老巢。然后,蒋介石的总指挥部率第三师继续进攻。“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当时担任蒋的警卫连连长。当第三师前进到华阳时,遭遇陈炯明主力林虎部,被林部击败。蒋介石急了,亲自跑到前线去督战也不顶用,全师溃散。

陈赓对蒋介石说:“校长,指挥部该撤退了!”蒋介石厉声叫道:“我不走了!我曾训诫你们,战败死则罢,不战死则杀身成仁,今天我要实现诺言,不辱黄埔之名!……”说着就去摸随身佩剑。陈赓大惊,赶紧夺过佩剑,急切劝道:“你是总指挥,不能自杀!这个部队的军官不是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不是你的学生。我们撤退到安全地点,再收拢部队,还可以再打。”

蒋介石本来说自杀就是给部下听的,实为效法曾国藩,等着部下救他,给他台阶下。经陈赓一劝,蒋就不自杀了,被陈拉着跑了一阵,不久渐渐体力不支,脚步沉重,喘着气说:“我跑不动了!”

陈赓见状,顾不得自己在攻惠州城时的脚伤未愈,咬牙背起校长接着跑,跑到一条河边,找到一条船,把蒋介石送上船。陈赓一面组织部队掩护,顶住追击的敌人,一面把船划向对岸。他们终于在对岸找到了一处安全之地,得以休整。此后,蒋介石对陈赓的救命之恩一直铭记在心。

第二次东征终以国民革命军击败敌人而结束,陈炯明被迫出洋。蒋介石作为主帅功 不可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