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115 Melk梅尔克、瓦豪河谷 海外篇之十五

(2023-12-13 15:48:02) 下一个

梅尔克修道院被誉为“世界最美修道院”,梅尔克图书馆是唯一有“世界文化遗产”名号的图书馆。…这里是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主演的电影《玫瑰之名》的背景地。

2003年六、七月的多瑙河之旅,写到萨尔斯堡时忍不住写起马丁路德改教。现在拉回来,说说多瑙河游轮的下一站:奥地利的梅尔克Melk。

Melk Abbey修道院,是座宏伟的巴洛克式建筑,矗立在多瑙河边的山岩上。从此处往下的河段,被称为瓦豪河谷(Wachau Valley)。

下船后我们搭乘大巴到了景区,因路途不远,回程时我们选择步行下山、回码头。路旁的树木葱葱郁郁,还有许多连绵的葡萄园和田野丘陵,与远山衔接,静谧幽美。修道院与大自然衔接的天衣无缝,有一种天堂落在人间的感觉。

Melk Abbey(Melker Stift)的历史

早在青铜器时期和罗马人统治年代,已有先民开拓此地,之后斯拉夫人和巴伐利亚人来此定居,双方和睦相处。之后经历不少战乱,到主后976年,奥地利公国的巴本堡皇室家族(Babenberger)在河边山崖上修建城堡,也建了修道院。前面文字介绍过的帕绍,也是先在河边修城堡,然后再建城市。

巴本堡家族的势力不断扩大之后,1089年,他们迁都去了维也纳。把城堡送给了天主教本笃会(教皇本笃十六即属于此教派 )。自1122年起,这个修道院直属于教皇,不受帕绍教区的管辖。自1160年起,这里又建起了神学院。

在1297年,修道院遭遇了一场可怕的火灾,加上后来发生的瘟疫和灾荒,修道院一直没能完全修复。到16世纪时,路德改教运动波及此地,大多数贵族皈依了新教,修道院中的人数骤减;到1566年院中只剩下八人:三名神父、三名神职人员和两名修士。为了对抗路德改教的冲击,天主教区竭力把梅尔克修道院建成反宗教改革的中心。

随着天主教内耶稣会的兴起和天主教内部的改革运动,修道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也逐渐恢复元气。到1683年奥斯曼帝国入侵奥地利时,修道院再次被烧毁。

修道院很早就开始办学校,曾经延用耶稣会学校的模式,培养教会人才,学生在此学习四年之后,再去维也纳的耶稣会学院继续深造。后来学校渐渐融入改变的社会,更多的孩子在这里接受普遍的公民教育。

巴洛克风格的Melk Abbey

在1702年,当时的修道院长,邀请奥地利著名建筑师雅各布·普兰德塔尔(Jakob Prandtauer),对修道院重新做了巴洛克风格的设计,工程在1736年完工。改扩建后的建筑群和花园,占据了整个山顶,内部也装饰得美轮美奂。

修道院的大教堂(Stiftskirche)被认为是奥地利最美的教堂,由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家进行设计,用了顶级的材料,所有的细节都精雕细琢。参与设计和修建的艺术家、建筑家,从光线、风景和瓦豪河谷的金色日出中获得灵感:教堂穹顶上的壁画,好似点亮了一束光,有着近乎舞台剧场的效果。因此有人说,在奥地利,没有第二座建筑能像梅尔克修道院一样,在金碧辉煌中让人感受到接近天堂。

在修道院的东立面,屋顶上有一个仿制的十字架,据传是收藏了耶稣殉难十字架的珍品木片,也是“镇院之宝”。大门两旁的雕像,分别是耶稣的门徒彼得(持钥匙)和保罗(持剑)。门楣上雕刻着修道院的徽章, 深蓝的背景和两把交叉的金钥匙。 修道院中,还有帝国楼梯和走廊等多处景观、有许多精美的绘画和雕塑以及珍贵的收藏,就不一一细数了。

站在修道院外面的全景露台上,可以欣赏瓦豪河谷与山间的景色。修道院旁边花园是英式的(后来改建),面积很大,里面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咖啡厅,厅内阳光灿烂,壁画美轮美奂。周围是盛开的玫瑰和幽深的密林小径。游人和在此上学的孩子们,都可以在阳光普照的花园中和荫凉的树林里游玩与漫步。

在春夏季的奥地利,音乐会是少不了的。我拿了音乐会的节目手册,从六月到八月有几十场音乐会,门票只需十到二十欧元,好便宜啊!想像在这样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中听音乐之乡乐手们的演奏,必是“仙乐飘飘。可惜无缘参与。

   

Lavish Library图书馆

梅尔克修道院的图书馆,是世界最美的图书馆之一,藏书排名世界第四(美国国会图书馆排名二十),却是唯一得到“世界文化遗产”称号的图书馆。

自8世纪初开始,修道院就开始有图书馆。后来分建成一栋独立的建筑。到18世纪,图书馆的穹顶,采用了巴洛克风格的湿壁画来装饰,由保罗·特罗格(Paul Troger)绘制。据介绍,画中央的女神寓意信仰,四周围绕四组天使,代表智慧、公义、坚韧和节制四大美德。门口置放着的四尊雕像,分别象征四大知识分类:神学、哲学、医学和法学。

图书馆有十万卷珍本典藏,包括1888部中世紀的宝贵手稿,750本珍貴的古版书(incunabula, 1500年前的书),还有许多哲学、天文、地理、历史、音乐、人文和心理学著作的原稿和印刷版本。这些都是人类知识的精华积累。

修道院自身的编年史也被妥善保存着,其中记载了千百年来在当地发生的重要事件,其中就包括了在十三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的铁骑也曾踩踏到此地;也记录了修道院的历任院长和地方行政首长的名字和作为。

图书馆的珍版书籍和中世纪的手稿都存放在拱顶的地下室中。目前参观者能够看到的只是藏书中的极小一部分。即便只是凤毛麟角,单看那些放置书籍的高耸书柜,雕刻精美持重,都有点“顶天立地”的感觉。不由想起“哈利波特”电影中修道院图书馆的场景。

 只是这里不显得神秘而幽暗,穹顶上有辉煌却颜色柔美的装饰画,墙壁上有阳光通透的大窗,高大的空间被金色环绕,即便有些高深莫测,却也让人很愿意在此流连,好汲取更多知识。

意大利作家翁贝尔托·埃科(Umberto Eco),在1980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玫瑰之名 The Name of the Rose》,在1986年拍成同名电影,由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主演,就用此处为背景。这部小说,是后来《达芬奇密码》等“侦探+符号学” 神秘探案小说的鼻祖。讲述了修道院中发生的一连串凶杀案,围绕着如何修行和守护这些手抄本的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书中的二号人物,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被称为“梅尔克的阿德索 Adso of Melk”。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7%8E%AB%E7%91%B0%E4%B9%8B%E5%90%8D

图书馆的悠久历史和珍贵馆藏,让其躲过了多次灾祸。在1780年代,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约瑟夫二世,解散了奥地利境内大部分的修道院,梅尔克修道院却得以幸免;之后在拿破仑战争中她也没有遭到破坏。到二次大战初期的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梅尔克的学校和修道院被纳粹收归国有,变成普通中学,修道院依然被保留、未遭破坏。

教会学校和年轻导游

领我们参观的导游是一位很年轻、甚至有点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一脸的纯真和敬虔,说起院内的一切如数家珍。

 她带我们参观完毕之后,站在观景台上和她闲聊的时候,才知道这是她第一次做修道院的导游。她从小在这里长大,上中学和大学,在修道院学校接受完整的公共教育。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学校也培养孩子们灵修、祷告、教会生活,教牧和社区关怀等多方面课程。

她态度单纯而不卑不亢,非常可爱坦诚,当然要多给小费,鼓励她的第一次独立工作。我问她是否有过反叛期,或者向往外面更“自由”的生活,她说从来没有过,待在这边感受到绝对的自由、被尊重,还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望。

学校每天有校车接送孩子,所以他们能平衡地享有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她说自己甚至有点害怕会失去这种美好平静的生活。

和她谈话,感觉实在太好;离开时有些恋恋不舍,好像从净土或者天上飘落、重入红尘。非常羡慕这里的孩子们,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时期,越发惨不忍睹。

瓦豪河谷(Wachau Valley)

回到游轮,原来平缓的多瑙河就进入了“瓦豪河谷”。

   

河谷是从梅尔克到克雷姆斯(Krems),全长36公里,这是多瑙河最美的一段。河两岸有连绵的群山,不但风景如画,而且历史悠久,岸上有各个时期的历史遗迹、岸边有小城、山上有许多修道院。

一千多年前,巴本堡家族在多瑙河边筑起城堡,用峡谷的天然屏障,抵御西边强大的巴伐利亚王朝。梅尔克Abbey所在的位置正是第一道峡口。 

和中国的三峡相比(尤其是修大坝拦截江水之前比),三峡更狭窄和险峻。 “瓦豪河谷”没有太多狭窄激流河段,两岸的土地肥沃,可耕地比三峡两岸要多。岸上有绵延的葡萄园、农田、码头和城镇。岸边有孩子在家门前的草地上玩耍,年轻人在浅水中钓鱼,真像一幅宁静绵延的山水画。千百年来,两岸的百姓修建水利工程、构筑城堡和修道院,种植葡萄和酿酒,这一带是奥地利重要的葡萄酒产地。

岩石城堡中的往事,当然就没有那么温馨。据说,在古镇杜恩斯坦(Durnstein)囚禁过英格兰国王理查德(Leichard King)……。

2000年,Melk Abbey与瓦豪河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家地理旅行者》杂志以历史最高分,把此地评为全球最佳历史目的地。

  

下午两点半,我们的游艇停靠在杜恩斯坦,岸边有座很陡峭的山,我先生和一群喜爱运动的人去爬山。我留在船上整理资料和照片。

晚饭后沿着河边漫步,古堡与普通民居在岸边比肩而立,年轻人在河边小路上骑车健身,夕阳缓缓落入远山后,晚霞融入水中,如梦如画,岁月静好。

 

更多详细资料:https://donauradweg-passau-wien.at/zh-TW/stift-melk/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