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野猪路德(上)-- 宗教暗背景 云聊系列— 历史篇

(2023-10-31 14:04:38) 下一个

这个星期二,2023年10月31日,是 “改教运动”507年纪念日。在16世纪的重大事件中,“改教”是排在前三位的历史事件(在教会史中排在第一位)。

 改教的发起者马丁路德,被教皇称为“闯进花园的野猪”。但是天主教里面那些真心爱主的信徒和领导层,也深刻检讨了自身的弊病,后来做出不少改善。

历史背景

在500多年前,今天的德意志联邦国家还不存在,在行政领地方面,中欧一带有许多小公国,各自为政。在宗教方面,却有着大一统的天主教系统,以教皇为最高领袖(穿白衣),下设多个层级的主教:红衣主教穿红衣,大主教穿紫衣。

如果再往回倒一千多年,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基督教立为国教。这之后,政治与宗教合一,教会拥有了不少世俗的权利,渐渐变得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普通信徒并没有权利直接读圣经和独立思考,只能听神职人员解释圣经。教廷同时还具备了法律执行权,可以逼迫、定罪那些听从教廷的信徒。 

 到了马丁路德生活的16世纪,教皇的开支庞大,罗马帝国的周边区域已经资源匮乏,要想继续维持神职人员奢华的生活和筹集修建大教堂的经费,必须向信徒收取更多款项。“赎罪卷”就是其中之一。

在天主教体系下,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Nov. 10, 1483-Feb.18, 1567)只是一个偏远地区的底层神职人员。以今天中国的情况对比,好像一个地市级党校的教师。他怎么会有胆量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罗马当局(中央权力)发起挑战,而且撼动了天主教教皇维持了1000多年的权威呢?

在16世纪的重大事件中,宗教改革是排在前三位的历史事件。历史学者说: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是欧洲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1529年路德创立基督教信义宗(Lutheran,也被称为路德宗), 是教会的五大主流宗派之一。

中世纪之后,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开启了西方文明的进程。黑格尔认为:文艺复兴是近代“黎明的曙光”,而宗教改革是“曙光后继起的太阳”;罗素认为:宗教改革打碎了大一统的教皇体系,也使近代的国家和民主得到了建立和发展。

国家与宗教  

马丁·路德时期的德意志,尚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由许多诸侯和采邑领地组成的中欧一片地区。其经济和文明水平远低于西南方欧洲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诸侯割据。

在十六世纪初,德意志境内有七大选帝侯,十几个大诸侯,200多个小诸侯,还有数以千计的独立帝国骑士。

而一个地区的大主教,有着宗教和行政双重的权力,还握有巨量财富。只要看看今天欧洲各城市富丽堂皇的大教堂,就绝非一个普通贵族的财富力所能及的。除了现实世界的权柄财富,他们还自称主宰百姓来生的命运。百姓无论身份贵贱,其灵魂能否上天堂,决定权也在他们手中。人的信仰本是出自人的自由意志,但在当时,百姓的世俗生活和灵魂救赎都要仰仗教会,王室和权贵也要仰其鼻息。

神职人员本该是神的仆人,为人做事必须有仆人的心态。而当年的天主教廷,却自命为神在人间的独家代理;倘若真是神的代理人,理当效法耶稣基督的榜样,像早期教会的传道人那样,甘愿贫穷、保持贞洁、凡事顺服耶稣;可路德时代的罗马教廷,已经偏离圣经甚远。

教廷的腐败

此时的罗马教廷,有绝对权力来压制信徒和百姓,却不愿按照圣经来制约自己。 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有人总结罗马教廷三方面的腐败:

一是出卖圣位。从大主教、地区主教到神父等等,都可以用钱买到。有人拿钱买到较高圣位以后,再靠出卖辖区内的低级圣位,捞回自己买圣位所花的钱。教廷还通过出售圣物来搜刮民财,什么耶稣生前睡过的稻草,什么古代圣徒用过的驴缰绳之类,到了后来数不胜数。卖赎罪卷也是其中一项大额收入。

二是蓄妾。按照罗马教廷的规定,神职人员不可结婚。在中世纪许多神职人员表面不结婚,背地里却蓄妾,包养情妇,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我前面那篇讲萨尔茨堡的文字,就说过,萨尔茨堡的大主教不但有情人,有十五个子女,还修建了华丽的宫廷花园。

薄伽丘的《十日谈》,揭露了神职人员道腐败状况。 在十三和十四世纪,由于百年英法战争和欧洲“黑死病”的流行,大量的男性公民死去,许多女性为了生存只好进到修道院,于是修道院中男女关系混乱。流行的说法是,在教堂修道院的院子里,到处可以挖到婴儿的尸骨。

马丁·路德到罗马城觐见教皇时,看到罗马教廷的骄奢淫逸,城内妓女多如牛毛,深深感到失望和愤怒。

三是出售赎罪券敛财,亵渎信仰。1514年,阿尔贝特(Albert, archbishop of Mainz) 用钱买到了梅因地区大主教的职位,为赚回自己的花费,他,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的名义在辖区内,向平信徒发行赎罪券。

于是出售赎罪券就成为一个主要的敛财手段。所谓的“赎罪券”,是利用信徒想要除罪的心态,欺骗和无偿索取钱财。

赎罪券可以帮助某些人聚敛财富,然后去购买土地、盖庄园,纳妾,过着奢靡生活。在中世纪后期,教会已经控制了欧洲三分之二的土地。

罗马教廷虽然还在唱着拯救灵魂的高调,但他们的专制、贪婪、腐败和虚伪,已经让他们渐渐失去民心。马丁·路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挺身而出!

路德的背景经历

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出生在一个德国小镇,小学中学都在教会学校读书。他家境贫寒,父亲是一名矿工,努力想栽培马丁路德成为一名律师。这和今天中国贫苦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完全一样。

在进入修道院之前,路德遇到过好几次生命危险:

在得到学士学位之后,他生了一场大病,几乎丧命。他说“我快要死了”,一位属灵的老人鼓励他“壮胆吧!你的病不至于死,神还要用你來安慰多人。因神把十字架放在祂所爱的人身上。

在1503年的复活节,他回乡探望亲人,照着当时风俗,身佩利剑。却因路上不慎,利剑坠落,割断他一根大动脉,血流不止。按照天主教的传统,他大声喊着:“马利亚救我!”医生为他包裹伤口,晚上伤口却崩裂,他在昏迷醒来时又呼求马利亚救助。但这次危机让他知道,他应该仰望救主耶稣基督,而不是马利亚。

在1505年7月2日,已经得到硕士学位的路德,在去探望父母的路途中,突然天色阴暗,一道巨大闪电劈下,他被雷电击倒,以为必死无疑。这时他清楚地听见了神的呼召,就立誓说,神若拯救他脱离危险得平安,他就撇下一切事奉神。

当年8月17日,路德放弃学法律而进入著名的奥古斯丁修道院(Augustinian),1507年被按立为神父,同时也在1508年被威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Wittenberg)教书。

修院的痛苦与平安

进入了修道院的路德,远离红尘,自律、虔诚,每天凌晨2:30起床祷告,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仍然做不到圣洁。这让他心里充满对罪的恐惧。

他说:“我严格遵守院中的规则,用斋戒、守夜、祷告和酷寒等痛苦折磨自己。我形消骨立、恐怕会苦修至死。…可是每当试探来临,我千方百计克制私欲,并不断认罪,却全无功效。于是我万念俱灰、十分痛苦。”

这时候,图书馆中的一本书吸引了他,就是拉丁文的《圣经》。他过去只听到过一些福音书和新约书信的片段,以为那就是全部神的话语了。现在他看到完整的圣经,心被照亮,也感受到了平安。

1509年,路德读到《罗马书》第1章17节,先知哈巴谷说“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句“因信称义”的经文,深深打动了他。原来,义人的生命,是信心的礼物,并不是靠苦修挣来的。

路德在修道院表现出色,1510年他代表当地的七个修院,去罗马觐见教皇。他怀着“朝圣”的心情,以为罗马是虔诚和圣洁的中心。可是他却看到教廷的建筑富丽堂皇,修士穿着华贵的丝绸衣服,吃着精美的饮食;与百姓居陋室,吃粗食的生活,有天壤之别。

这种鲜明对比,让路德不禁发问:“教会和教皇,岂不当禁食这些东西吗?”他的直言不讳又让他几乎被人暗杀封口。从欧洲回来,他大病一场,生命垂危。在万念俱灰之时,“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句话再次照亮他的心。

1512年路德取得了神学博士学位,被威丁堡大学聘为圣经研究教授。有一天,在祷告中耳边又想起“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句经文,这是神给他的改教呼召,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圣灵的呼召像火在他心中渐渐燃烧。他知道单挑宗教首领的艰难和危险,但他心里揣着一团火(神的命令),必须站出来,承担使命。

路德挑战天主教体制,是从一张反对赎罪卷的大字报开始的。我下次再细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