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体

(2022-01-21 08:57:30) 下一个

       想当年考大学时对新闻系很感兴趣,在报志愿之前还特地去人大新闻系参观取经。在交流会上系里的教授介绍,新闻工作的性质是“党的喉舌”,等等。

     “等等”的内容我早已经忘记,只有那四个字刻在的我的脑子里。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没有报考新闻系,而是选择了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色彩的专业。

     自以为如果要做别人的喉舌,那自己的脑子也失去了作用。实在是无法想象,不去思考的生活,甚至是被别人的思想而强加的生活是何状态,更不想去尝试。

     在国外生活了二十多年,刚开始还认为,民主国家的媒体大多是独立的,没有政治色彩的,没有权利压力的,是公正的,是客观的,总而言之,是可信的。

     曾同一位历史学家的太太有些交往,听她描述,那位退休的历史学家每天至少要利用4个小时的时间看报纸,各种报刊几乎是应有尽有,无论大小都不放过。当时还觉得纳闷又好奇。

     后来才明白,各个报纸的资助人不同,立场有异,对同一条新闻的报导视角和重点也自然不同。想要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情况,只有尽量地多读各种报道,才能象拼图游戏一样,尽量掌握整体画面,才有可能接近真相。

     更因为媒体都有各自的金主:有的是财团,有的是富豪,有的是党派,哪怕是以税款支持的公共媒体,也是掌管在执政党的手中,所以媒体也都是各侍其主,没有客观和公平公正的可能。

     因为这些主流媒体的受控性,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了宣传工具,金主的喉舌,目的是用来引导和左右群体思维。

     如果某个领域的专家对问题有与主流媒体不同的看法,他们的观点是得不到主流媒体的报导和宣传的。有些甚至被人身攻击并被戴上“阴谋论”的帽子,被封口。

     与此同时,有新闻人想做真正的公平报导,想给各种观点和思想提供平台,更有大众渴望看到客观的报道,听到有科学依据的理论,看到更全面的事实。

     在这种强大的需求推动下,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就产生了很多集资和公众赞助的非主流媒体,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渠道去获取信息。

     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就增加了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事态的可能性,让我们的思考和判断更有依据。

     尤其是自疫情开始以来的两年中,更充分地体会到多渠道,多信息,多方观点的了解,对自己评估疫情和局势,从而选择决定的重要性。

     每个人大都有固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许尝试一些新的媒体,会带来不同的思考,会改变我们,改变我们的生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