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攀援的时代潮流导致两级分化

(2022-03-27 09:30:18) 下一个

在庄子寓言篇讲到杨朱去向老子问道,专门去沛县问道老子,不远千里来到了沛县,可是到了沛县以后,听说老子已经启程,前往秦国去了。杨朱不敢怠慢。于是“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这个“邀于郊”就是抄近道抄小路。杨朱快马加鞭抄近道走这个郊区的小路去追赶老子。一路马不停蹄,终于在梁国,也就是“慧子相梁”的那个梁国赶上了老子。

庄子所有的寓言故事都非常深刻,之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邀于郊”,强调杨朱抄近道去追赶老子,就是在说明,杨朱是一个善于寻找捷径的人,善于弯道超车的人,可是老子见了他之后,把他批评了一顿“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带了那么多弟子,前呼后拥,然后不可一世的那种样子,这是一种攀比之心。人一旦有了这种攀比之心,势必会一路攀援下去,成为势力之徒,而这种攀援附势,只会让自己越来越举步维艰,会让你在人生谷底的时侯,也找不到反弹的机会。也找不到上升的机会,哪怕有明君圣主的有道之世,也势必让你更加忐忑不安,得不偿失。

用庄子的话说:贤人伏处于岩穴之下,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至上。这都是人们这种攀比的结果,这种攀援附势的结果,所以老子告诉杨朱“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当这个社会人人都在攀援的时侯,一定会引起这种两级分化的状态,而这两级分化状态之间,一定会形成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这些攀援附势之人这些刻意作为之人,没有触及到的地方,这就成了无为之地。

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没有人为的干扰,那么它的生态环境一定是最好的,庄子也把这叫做“丘里之言”,它会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平衡系统,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这就是无为的力量,而形成的这种“真空”地带,往往是那种攀援附势之人所不屑一顾的,认为不值得去插手的,这才叫做“大白若辱”。而一旦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下,那就是虎入深山,龙归大海,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穿池而养给,在这种状态下,人人都可以“咸其自取”,都可以按需所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机会不是人为的,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去攀援,也更不需要和别人进行攀比,一切的攀比都将让你误入歧途。

庄子在《列御寇》篇说:造物主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真正的机会就是这种无为之境,真正的捷径就是放下面子,放下那种攀比之心。百里溪饭牛而牛肥,能够放下这种攀援攀比之心,能够放下所谓的面子,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尊,才能找到那种生命的尊严,这是庄子的尊生之道!庄子的尊生之道并不是爱面子,而是回归生命本来的样子,生命应该有的样子。一切的机会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天道均衡的力量赋予的,所以说“造物主报人,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

庄子在《逍遥游》篇说: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也,而后乃今培风,则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e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如果你能够积攒自己的能量,不去凭借外在的力量,一定会有更大的天地让你施展手脚,没有障碍,没有曲折,这叫“莫之夭阏者”。


抄录视频全文:“庄子:放下面子不是放下尊严!真正的机会,不需要攀援附势。”)

https://www.ixigua.com/7078881969173758477?logTag=bc858b039aa9ecf3295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古有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也是体现了,当政治化的两极分化到一个极端的时侯,会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

两极分化出现在人文领域里呢?就是婆和公闹离婚的时侯。

婚是离还是继续好好地过下去。这取于谁的觉悟高么?都两极认知了,都和觉悟高一点关系都没有了。。还是这取却于网破后鱼都没死,还要在一个湖里海里觅食的问题呢??

人以食为天?此时的国际两极和人性两极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物价飞涨,食物短缺,越演越烈,最后,公和婆没功夫两极分化了,好好地过日子了,这是哪门子的折腾原理呢。

当人为还是治理不了这个世界的时侯,就是天来用所谓的“无为”来治理这个世界的时侯了,这是唯一解决一种必然会存在的人文危机。因为站在人的角度上来看,就是一种真正的无为了,一切最后皆由天意来主持天地之间的万世万物万灵之万道!

危机。危机?没有危机感,人们会自由到以为可以“无法无天”。有危机感,人们也会铤而走险以致“无法无天”。这时候,中庸理论起作用了,太极阴阳来调和融合这种在有和无危机感之间的中间平衡状态了。

如果人被造的就是如此矛盾体,那就有偏颇的时侯,人还是要回归到本源上来,就是要找到自身的真理,最重要的人类本身真理。

谁能表诉一下人这个名词的真理所含意义呢?

命名一个定义性质的词汇,就是合理解释出一个最贴近原意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语言表达过程。命名一个“人的真理”也是要解释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一种对人类诠释的理念。

比如,什么叫“一视同仁”,我来说它一说,看字说几句,先拿这句垫个底,眼里心里的一,无论看了多少个一,都成不了二,因为所有的一都是一样的眼里心里的有一说一,看一见一,即谓“不二法则”。赫赫。

老二问题,轮到你了,如何解释“人的真理”一词呢?不二法则的对人的真理解释是什么呢??

人要是一生下来就把这真理都理解透了,那这一生会少走多少弯路和错路呢,真就不必”老大图伤悲了“,也还就不必”少时读时不懂,懂了时已经老矣。”

算是抛砖引玉吧,此时“人的真理”这个原理还有待各方人士在心里垫它几垫,是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呢还是另有它解呢。。

蓬荜生辉的友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号蚂蚁' 的评论 :

这些理念都是人性之初的“根基”解读。看似久远,但是有很有地方,值得现代社会借鉴一二。

人心浮躁浮夸之性,古就有之。但在诸多理论家们的先贤著书里,精华部分还有其中华文化之瑰宝之彩。

BTW,谢谢来访。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诸子百家两千年没有发展,太过时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