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强迫他人觉醒,有人只能天启。

(2022-01-10 20:18:00) 下一个

一个没有脚趾头的人,他叫叔山无趾。前去拜见孔子,叔山无趾这个脚趾头因为触犯了刑法被砍掉的,孔子觉得他是一个有污点的人,就把他拒之门外。叔山无趾说:天无不覆,地无不在,我以为夫子,你有天地般广阔的心胸的人,谁知道你竟然以貌取人,太让我失望了。

孔子听后感觉很惭愧,哎呀人家把我看的这么高大,我怎么可以如此小心眼呢,于是说请上座,请上座,可是叔山无趾觉得道不同不足与谋,转头就走了,孔子这时候还是没有完全醒悟,转头还对他的学生们说,看一看看一看,连这个手脚不全的人都知道来向我学习,大家要珍惜这个大好的时光。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

叔山无趾离开了孔子以后去了哪里呢?去见了老子,对老子说:孔子现阶段还是在博取名声,在沽名钓誉而已,他不是真正觉醒的人。老子听了以后对叔山无趾说:你为什么不唤醒他的灵魂,让他觉醒呢?告诉他生死都是一体的,何必去“着相”呢?

庄子的“齐物论”也表达人的生死那就是一场梦,生,死是一齐的,只不过一个是白日梦,一个是晚上梦而已。如果你把白日梦和晚上的梦合一了,那人的生死其实是没有分别的,都是一场梦幻。

老子说,如果你让他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不会以貌取人了,叔山无趾无可奈何地对老子说:天刑之,安可解?像这样刚强不化的人,只有老天给他一定的惩罚,他才能够真真切切的醒悟过来,不经历这九九八十一难,他是很难真正醒悟过来的,即便一时他感觉醒悟了,将来也会酿成更大的错误,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一个得道之人,绝不去强迫他人觉醒,而怎样去唤醒他人的觉知呢?

庄子主张:“化声以相待”!这种“化声”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是作为上天的传声筒,能不能觉醒那就看机缘是否巧合了。就像庄子“德充符”篇,再次介绍孔子到楚国去,想推行他的仁义礼智信。狂接舆听说孔子来到了楚国,那怎么去唤醒孔子的这种灵魂觉醒呢?狂接舆只是在孔子住的旅社的外面,在他的门口,来回的走,边走边唱说:往事不可追,来世不可待,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等等。


他讲的话大致意思就是说,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过去的也回不来了。天下有道,圣人则现;天下无道,圣人都隐起来喽。

方今之时,仅免刑耳!说当今这个时代,大家能够不触犯法律就是万幸了,你还来推行这个仁义礼智信,一定会让你碰的头破血流,回去吧回去吧,想得到那种平安建运的福分,其实很容易,只要你不去争名夺利就可以了。而这种灾难这种灾祸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可是你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仍然不知道危险向你靠近,危险一步步地来临了,他也对自己说了几句话:已乎,已乎,临人之德,殆乎,殆乎,就是我如果强迫去唤醒你,对我来说那也是很危险的事情,是老天爷都不允许的,所以说这也是很危险的,都是在画地为牢,都是在迷宫里走不出来,这是狂接舆在孔子门口走来走去,边走边唱,他通过这种不经意的语言的流露,试图唤醒孔子的内心觉知,这就接近了庄子说的:化声以相待。

那庄子又说,若其不相待,何之以天倪,因之而蔓衍,所以穷年。如果你不加强迫的唤醒方式,仍然没有让他觉知,那只有等待天启。只有等待上天给他开启觉悟了,好像狂接舆这种化声之相待,他所说出的这种话,这种语言是千古不变的,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他始终会成为一种信息在时空中蔓衍,有缘的人自然能够接收到它。就像庄子“则阳”篇讲到卫灵公。

卫灵公一天到晚饮酒作乐,声色犬马,可是他为什么叫“卫灵公”呢?为什么带有“灵”字呢?说明他很有灵性,为什么他具有如此的灵性呢?一个有道根的人,他总是能够适时的接收到天地的这种信息,即便他是在玩,即便他每天都是在打猎,即便他不理朝政,但是他总是在最恰当的时侯收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说他正在洗澡的时侯,太使过来求见,他本能的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的信息,所以他马上端身正意,一改那种玩世不恭的作风,扶着太使的胳膊,毕恭毕敬的接过了太使的文书。响鼓不用重锤,当一个人的灵魂到了觉醒的阶段,天地都会来成全他,因此就连卫灵公死去的墓地,都是老天爷给他选好的。


如果你到了觉醒阶段,你总是能够适时的遇到唤醒你觉知的人,总是能够听到你心灵的那种“化声”,如果我们去强迫开启他人的觉知,强迫叫他人觉醒,这叫“款启寡闻之民”。就像庄子“达生”篇讲到这个孙休,一个刚强不化的人,你强行开启他的觉知,就相当于给一个心胸狭隘的人突然打开了一个大洞,他的精气神会一下子因为惊惧,恐惧而丧失殆尽的,这有可能不是唤醒他,而是给他了致命一击,所以说一切都应该道法自然。(抄录视频全文“不强迫他人觉醒,有人只能天启”)

https://www.ixigua.com/7031413069393855007?logTag=f6a8d9153dcb1bef964c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