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嘉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正文

星击月陷筑天坑 【原创】

(2021-12-02 21:33:58) 下一个

 

星击月陷筑天坑 【原创】

 

越写越来劲,再写一段,我觉得我已经接近真相了。仔细看,看看还能在照片上看出点啥?

 

月球上的天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小,清晰,圆底。就是一个坑,随机无规则。这应该是陨石坑。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没有生物活动,没有风霜雨雪,狼虫虎豹,所以陨石坑长时间的被保留了下来,这很正常,一般人都想得到的。这不是我讨论的重点。

我要讨论的是成千上万的直径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公里的平底的环形结构。他们有个特点就是一个挨着一个紧密排列,几乎没有相互交叠,绝非陨石随机撞击所致。

关于月球天坑咱们现在有陨石撞击说,有月球火山说,还有咕嘟气泡说,好像都不合适。

 

我忽然想起:这应该是大面积塌陷的结果。试想月球的表面有一层中空的结构,像是铺满了空心砖。

 

这些空心结构随时间越变越脆,越变越弱,终有一日,到了临界,其中有一块砖顶不住了,开始塌陷。四周的结构当然更加顶不住,于是产生连锁效应,坍塌从初始点向外蔓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不过这是二维的,从中心向四周圆形扩展。

 

2019年5月13日,美国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月球仍然处于地壳构造活跃期,会随着月球表面坍缩而发生月震。

 

月面坍缩!伴随月震!就是月球在不停的坍缩,一次次的塌陷之中。一个地方塌陷过了就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下一次塌陷,两次塌陷的相交处出现山状结构,下面大上面小,回到稳定结构,于是塌陷终止。这就是环形结构为啥互不交叠,互不侵蚀,因为塌到这里地形变成了山状,下面的山座足以支撑小小的山尖了。

 

以前在农村,村口的破庙前有个唱戏的木头台子,年久失修,就塌成了一个一个的坑,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大大小小的铺满整个台子。

 

还有一个例子:一团发面,涨的大大的,用手指一戳它就开始塌陷,月亮就是一个包了一层发面的球,原来不断膨胀形成了布满空隙的外壳,随着时间变化那外壳开始塌陷,每次形成一个环形坑,久而久之月球上就布满了环形坑。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也有陨石坠落掺和进来,滥竽充数,鱼目混珠,推波助澜,以假乱真。但如前图所示,撞击坑和塌陷导致的环形结构很容易区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陨石撞击引发连锁塌陷,这时在塌陷坑的正中就会留下陨石的痕迹。

美国科学家测到月亮上不时发生月震,月震和地震很不一样,一个小地震可使远方的地震仪持续一分钟,而在月球上要持续一小时,震幅迅速增大后,衰减十分缓慢。这正是一处月震引发的其他地方新的塌陷,形成新的月震,反复相互影响,反复相互诱发,互为因果。

 

直径2000多公里的环形山应该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反复塌陷的结果。

 

如果使用塌陷说,则可以很容易解释,为啥最大的天坑位于月球的背面,而在对着地球的一面则有大块的面积没有天坑。那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使得月球常年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容易发生坍缩,而月球的背面因为没有地球的引力而更容易产生坍缩崩塌。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月球的地质结构相当的均匀。

 

归根结底:月球上的超大环形结构是来源于月球上的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演化过程。

 

各位觉得我的猜测靠谱吗?

完!

 

附:地球上的塌陷天坑,就发生在咱们眼前,当然比起月球天坑要小的多。

在北美洲洪都拉斯的一片海域,有一处叫作“蓝洞”的水下坑洞。这个大洞直径约340米,深约122米,外观呈非常规则的圆形。附近的礁石和幽蓝的海水让蓝洞看上去如同一个巨大的眼珠,因此被称作“大海之眼”。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河时期,后来因为海水上升,洞内压力增大,造成了洞顶塌陷,才形成如今的模样。

墨西哥中部地区农田上近日突然出现一个巨型天坑,每天以几十米的塌陷速度扩大,附近一栋房屋面临马上被吞噬的危险。当地政府表示已形成公共安全事件,警告人们勿靠近。

天坑于今年5月29日出现,位于该州的胡安·C·博尼拉镇。这个洞开始时直径约为4.6米,然后在24小时内扩大,到5月30日,坑洞大约30米宽,5月31日迅速扩展到60米,6月1日已达到80米左右。一直到现在还处于不断变化中。

普埃布拉州长米格尔·巴博萨(Miguel Barbosa)表示,“它会一直生长,直到大自然决定(停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友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oochii'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关注!我也是在你的提醒下去网上查来的。
oochii 回复 悄悄话 看来是可以形成很圆的塌陷,只要是各相同性就可以。可以先出现一个空洞,然后四周连续发生塌陷,形成圆形平底的圆环,圆环的大小取决于最先出现的空洞的体积大小,所以是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圆环。

最先出现的空洞是成环的关键。
友嘉 回复 悄悄话 为什么地面塌陷出现的坑洞大多是圆形的?

在北美洲洪都拉斯的一片海域,有一处叫作“蓝洞”的水下坑洞。这个大洞直径约340米,深约122米,外观呈非常规则的圆形。附近的礁石和幽蓝的海水让蓝洞看上去如同一个巨大的眼珠,因此被称作“大海之眼”。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河时期,后来因为海水上升,洞内压力增大,造成了洞顶塌陷,才形成如今的模样。

一提到坑洞,大家脑海里可能都会想象出一个圆形物体。为什么坑洞大多近于圆形而不是方形或其他形状呢?众所周知,同样周长的几何图形中,圆形的面积是最大的。如果某块地面下部因岩溶、过度抽排水或者开挖形成空洞,上面的土层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就有坍塌的趋势,抵抗这种趋势的力来源于土层侧壁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面积成正比,也就是与坑洞周长成正比。对于面积一定的坍塌体来说,若其形状是圆形,其周长最小,也就是接触面积最小,就最易被破坏,即最容易发生坍塌。因此,我们看到的坑洞大多呈圆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友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oochii' 的评论 : https://www.sohu.com/a/470038948_161795

这是地球上的塌陷坑,只要地下结构是均匀的,且各向同性,塌陷坑就只能是园型的。谢谢你的关注!
oochii 回复 悄悄话 塌陷假设不能解释为什么总是基本完美的环型结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