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外资重临

(2024-04-28 06:48:24) 下一个

本周恒生指数累计上涨8.8%,从1月下旬跌破15,000点关口算起,持续弱势的港股甚至跑赢美股。今年来,南下资金积极流入港股,累计流入超过2000亿港元,成为港股活跃的重要参与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今年北上资金流入720亿元。

政策层面,上周五收盘后,会里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周二盘前,瑞银又将A股和港股评级,上调至“超配”,同时将美国科技股“六巨头”下调至“中性”,彻底点燃港股,所以,在多重利好的刺激下,港股喜提五连阳。

上周六券商中国发表了《外资巨头纷纷加仓中国资产》,文章中说到“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外资机构发布报告指出,全球资金正呈现重返中国股市的趋势。汇丰控股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新兴市场基金开始增持中国股市”。摩根士丹利,就是去年在3300点提示A股风险、3000点提示不要轻易抄底的那家研究机构。

近期高盛、花旗分别发布报告表示,上调对中国2024年全年GDP增速预测,其中,高盛从4.8%上调至5.0%,花旗从4.6%上调至5.0%。此前,摩根士丹利也于近日宣布,上调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0.6个百分点,认为中国经济全年有望实现较强增长。所以,当我们一季度GDP数据发布后,内资机构还在质疑数据的准确性,而外资已认为,虽然房地产行业仍显疲软,但我们一季度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已超出他们预期,经济在复苏。

中金发了一篇推文,《公募1Q24港股投资:新经济持仓降至2019年以来新低》,文章中说,“一季度,公募占南向整体2.3万亿人民币持仓比例下滑2.7个百分点至13.6%,也侧面说明近期南向强劲流入的主力并非公募”。可见外资已经不等美国降息,急不及待来购买他们原来不断抛弃的中国资产。

表面的原因,去年全球股市都在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印度等多国股市均一度创下历史新高,美股纳指全年涨超40%,在全球主要股指中遥遥领先,而只有中国市场在跌,但看最近披露的年报就知道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非常好。因此中港股市下跌是政治因素大于经济因素。

回顾全球主流资本市场,年线出现四连阴的仅有1929年金融危机中的道琼斯工业指数,随后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纪行情,历史上主流资本市场还没有连跌5年的记录。回头来看港股,确实可能是要到了跌无可跌的时刻了。因此,中国股市(含港股)的估值,与海外市场拉开了巨大的差距,物极必反,咱这边基本面出现边际改善,就会边际动量资金回流。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春节以来一直强调的,中国股市从底层代码层面对A股进行了改革,分红属性的提升为中长期资金的流入打好了基座。加上城投+地产非标”的高收益近乎保本的资金池已经破功,配合现在的股市底层改革,要求企业分红,大幅增加垃圾股上市圈钱难度;ETF被动管理基金流行,大幅减少股指的波幅,令险资这些长期资金开始以股市投资代替以前的高收益资金池。上周五的宣布的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有助于长线资金配置港股高分红资产,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更深层的原因就是,美国这几年极限加息,原本想打爆全球需求,倒逼全球产业链的重塑,进而让美元体系与国际贸易体系重新结合。手段就是打击中国制造业,确保美国继续掌握全球供应链的主导权。也就是美元这个货币重新有货支撑。但实际上,中国在2020年之后,对于全球贸易体系的话语权还在稳步增长,且如入无人之境。去中国化的图谋,竟然变成了去美元化。

现在美国的困难在于没有中国的产能担保,美联储的降息就是直接刺激“再通胀”,这极为容易导致金融海啸。因为,中国是世界最大工业国,工业GDP占世界1/3以上,注意这是用美元衡量的价值占1/3,如果用等价物去衡量,用产量去衡量,占世界1/2不止,中国是这个世界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更可怕的是中国是这个世界最大中间工业品供应国,而不仅是终端工业品,不管是汽车还是家电,手机,或者是服装,玩具,中间的金属材,化工材,各种零部件,中国都是最大供应国。

本来按照美国的如意算盘是疯狂加息期间,推广“友岸外包”+美版产业补贴。可惜按照天风证券分析,“在中国对美出口份额下滑的同时,中国占全球的出口份额却在提升。其中,中国对东盟,欧盟和北美自贸区(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出口份额均在上升。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的不是转移,而是外溢。

从细分商品来看,在全球主要样本国家中,中国出口份额下滑的主要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份额不断提高的是电气设备机械器具、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

我们用两个量化指标来衡量中美贸易的实际脱钩程度。

第一个指标是用投入产出表来衡量美国制造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结果是,2017-2020年美国每生产1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中国商品占比先降后升。

第二个指标是用美国对中国的完全消耗系数,来衡量中国通过东盟、墨西哥、欧盟等地区对美国的间接出口。

虽然在贸易摩擦期间(2017-2020年),中国占美国的进口份额下滑了2.9个百分点,但是完全消耗系数(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依赖程度)相比于2017年还有所提高。美国对中国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集中在纺织产品、机动车、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相关商品对中国的依赖度在2017-2020年小幅提高。

美国在电气设备行业、机械设备行业上对中国完全消耗系数也有提升。虽然中国对美国的直接出口下滑,但是中国对东盟等其他国家的设备出口提高,这使得美国对中国的间接依赖度不降反升。

以完全消耗系数减去直接消耗系数来衡量间接消耗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相比于2017年,美国在纺织产品、电气设备、机动车等商品上对中国的间接依赖度有所提高。

以上数据说明,尽管贸易产擦(2017-2020年)可能导致了中国对美的直接出口份额下滑(约2.9个百分点),但是投入产出表展示了不一样的结果,同期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直接和间接)依赖程度(完全消耗系数)不降反升。出口脱钩事实上是无力的。

因此美国最近高喊中国产能过剩,目的很简单,我可以降息,但中国必须配合减少自己的产能,让美欧韩日印度等国赶上。不过,美国的高息已经令美国共和第一银行突然倒闭,美国的银行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承受如此高的利息。不单只银行业,美国的实体经济也承受不了如此高的利息。因此中国的态度是,你可以不买中国货,但不知你可以向谁买?要我自己减少产能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中国还开始企业出海。据德国《时代》周刊说,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年产能完全可以达到5000万辆,意思是如果按照日本德国的汽车出口占全部产量占比去保守估计,中国汽车出口量可以达到2000万辆以上,从而吃掉所有西方车企。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规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是线性增长了。很简单,汽车产业不可能按照普通工业品去考虑,但凡有点汽车工业的国家都不可能容忍进口汽车吃掉本国汽车生产,一定要求你去投资设厂。

北京车展人山人海全是老外

从2022年开始,中国车企走出去投资就已经开始,去年规模已经扩大,今年预计会开始井喷十年以上。例如据《加泰罗尼亚晨报》说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在巴塞罗那自由贸易区举行电动汽车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双方将在当地设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电动汽车新产品。中期产量5万辆,2030年达到15万辆。这家报纸还介绍奇瑞说2023年这家企业实现了188万辆汽车的销量,其中90万辆用于出口。

目前欧洲比较吸引中国公司投资的第一还是德国,其次是匈牙利,尤其是匈牙利,从电池到整车投资都有,而且随着中国投资的加大,也吸引了很多欧洲车企和韩国企业去跟着投资,很简单,因为离中间工业品生产基地比较近,匈牙利在基建方面受惠于中国和俄罗斯的投资,综合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在降低。

我们去欧洲投资,前不久德国总理亲自带队一群德国企业来华考察投资。4月26日,宝马宣布将深化在华布局,计划对沈阳生产基地增加投资200亿元人民币,重点聚焦于宝马在华生产的发源地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这不仅彰显了过去三十年我们在华的成功,也表达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因此,天风证券的结论,中国制造业正在发生的不是转移,而是外溢是正确的。严格来说是整个欧亚大陆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区域经济资源高效整合,却跟美国毫无直接关系。而俄乌战争也表明,在中国制造业加持下,俄罗斯进入国内总动员模式,军事工业全面复苏,其实际产生的战斗力把整个北约体系的常规军工产能打爆了。现在的俄罗斯,背靠中国产业链,单挑北约的同时,令能源价格高企,经济反而津津日上。据彭博社:俄罗斯向中国出售的天然气将比向欧洲国家出售的天然气便宜28%;计划至少维持到2027年。变相支持中国的制造业,中俄联盟进一步巩固。

莫斯科展览缴获的北约坦克

聪明人已经可以看出,东大的产能潜能巨大。试想,如果东大全面爆产能,那岂不是平推欧亚大陆?更为关键的是,G7现在就是一个空架子了。当年G7首先意味着最牛逼的制造业大国。而今,他们已经丧失了这个资格。一国制造业特别彪悍,往往意味着它对于全球供应链的话语权是极为重的,否则也就做不到彪悍了

现如今,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超级大三角: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大量资源,凭借自己的全制造业品类体系,再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是一个闭环型的经济大循环了。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服务于全球贸易体系的美元反而变成了“局外人”。

美国虽然想通过补贴吸引制造业回流,但再工业化是个伪命题,除非战争,革命,除非利益格局重新洗牌,没见过再工业化成功的。一个社会一旦开始去工业化,他丢掉的工业,技术和市场,早已有更好的国家和企业填充,有更高效的产业链填充,你想重整旗鼓再创辉煌,哪里有那么简单,你需要更高的投资,更高的补贴,更大的市场去养,才能把这些东西补回来,例如日本,很多时候也适用于美国:

第一,人家有新工艺,新专利,你需要买不?不买,你自己研发,你跟的上吗?

第二,人家有成熟产业链了,规模效应早上去了,你日本有吗?重建?你有技术吗?你利用人家产业链也可以,那叫再工业化吗?你知道重建这些需要花多少钱吗?

第三,你有些零部件已经嵌入了别人的产业体系里去了,这些零部件工厂为啥要冒险和你玩绑定?你给多少利益?多少订单?何况你大多数的相关零部件企业都没了。

第四,日本曾经辉煌的造船业,家电业,可能东山再起吗?你仔细想想,他凭什么和中国竞争?别说竞争,大量的日本家电品牌都是中国的了。

第五,财阀们不傻,人家不如直接投资中国多好,为啥要费劲自己重建产业链,干这种风险高,收益未知的事?

第六,日本本土市场多大?中国能做成的事,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中国是超级大国,是超级市场。

第七,日本玩宽松货币政策至少30年了,安倍经济学的超级宽松也有10年,不但没有再工业化,反而开始不断逆差,货币都贬值到158了,结果还是是逆差

第八,世界电动潮流都可以当看不见,汽车他能保住一定份额就不错了,还什么再工业化。

现在我们在搞的一带一路搭载人民币体系,主要是实体经济支撑,这样我们的人民币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实体经济结算和流通货币。就是,其它国家从实体经济的需求角度,真的需要我们的人民币。那么,人民币成为区域一霸,也可以避免被华尔街洗走过剩离岸流动性来打击我们。人民币贴近国际贸易去自然生长,让美元继续表演,等美国金融体系发生问题,人民币未来的成长性其实很大。从购买力评价角度去看,如今的人民币汇率是被严重低估了。

相信中国的策略是不会和美国妥协了,美国熬不住的时候,只能降息,然后用美元买中国的产品,投资中国资产。而中国会用获得的美元抓紧去买其它国家的优质大宗商品和重要能源保障。趁着美元还有信用,在大滞胀时代,大量囤积实物资产。防止美国金融市场崩后,发动战争。到时候,各种禁运与制裁,不如趁着全球秩序崩塌前,捞足重要的资源和产能,为未来可能的摊牌做准备。

人民币成为区域化的货币,更现实,也更高效。加上美国不管金融信誉没收俄罗斯在美国资产,更令全球谈美元色变。而人民币经过此金融战后毫发无伤,美国都未能动摇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两个主要目的都没有达到。一旦未来美元为了保住债务规模,不得不走弱,那人民币再次走强,势必会倒吸全球很多地方的需求。从这个角度,香港,未来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心,依旧具有发展前景。

因为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制造业才是全球的无价宝,所以都不等美国降息,就开始大量涌入中港投资市场。而港股,处于胜率还可以,但赔率很高的阶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