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年, 我们从韶山走到北京

(2022-03-15 10:40:22) 下一个

那年, 我们从韶山走到北京

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段经历的几个片段。 我的记忆是选择性的, 经过时光沉淀后留在记忆中的都是美好的。

 

时光回到1966年11月初,我们一批同学到韶山参观学习,后有一组织者倡议组队从韶山步行到北京,我们六人报了名,出发后不久,一位女同学专程赶來加入队伍。

 

出发前故居工作人员(后2位)为我们送行

初行“告捷”- 双脚起泡

11月4日清晨,我和五位校友佩戴红卫兵袖章从伟人故居前出发, 为支持我们的举动, 故居工作人员为我们送行, 记者为我们拍下了合影。

当天走路近百里, 住宿湘潭,第二天继续前进, 行走90余里, 到达长沙。 从来没有如此远行过, 累吗? 不言而语, 两腿发软, 那时年青, 热情高涨, 想起伟人的教诲“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 似乎就有了力量。 沿途串联的红卫兵队伍很多, 相见都会打个招呼, 相互鼓劲。 过往车辆为我们鸣号, 更有甚者, 邀请我们上车,我们唯有笑脸谢过。 我们一行六人中我十九岁, 年龄最小, 第一天下来, 两脚都起了泡。 从湘潭到长沙的90多里远不如第一天轻松, 最后的10多里更为艰难, 但大家谈笑风生, 我们每人都背着衣物和生活用品,身体强的总是抢着体弱的背包。 第二天到长沙, 几乎人人双脚和我的一样。

那是个火红的年代, 后人们难以理解, 但得承认, 精神的力量有时是可以顶天立地的。

春华山农家

在长沙参观休整数日, 我们从长沙继续北上, 当晚到达湖南省先进的春华山公社。在那个时代, 每个地方都在交通沿线设有红卫兵接待站。为便于我们了解社会, 我们选择住到青山大队金星生产队的农家, 时称贫下中农的家里。 我们在队会计家吃的晚饭, 吃的什么记不清了, 但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是嘴被辣的灼痛,久久不能消散, 在这之前我是不吃辣的。

晚饭过后,队里为我们开了个座谈会。 会上几个贫下中农相继发了言, 说的都是旧社会的苦和新社会的好, 特别是有个叫李大妈的, 过去受尽苦难, 房子被烧, 离乡背井多年, 新社会才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现在的人听起来阶级斗争的意味浓厚, 但几千年来农民, 特别是无地农民的生活不堪也是事实。

当地农家对我们真诚, 照顾周到, 有同学说睡着后生产队李队长曾进屋帮盖被子。 那个时代的民风也确实是可圈可点。

开国上将的兄弟

走过武汉长江大桥, 当时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向东北北上, 来到两湖大地最后一站, 红安。 红安, 原名黄安,因为历史上是大别山根据地的中心, 走出了上百位将军, 改为现名。 在进入县城之前住在离红安县城10里的谢家湾。 时间久远, 已记不清哪般缘分, 我们住进了开国谢上将的兄弟家。

古往今来,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司空见惯,这一点在谢将军身上失灵了。 谢将军在老家的两个兄弟, 一个是大队书记, 一个是普通农民。 我们一行和他们两家人一起吃饭, 话家常。 饭是家常饭, 房是普通的农家院落, 说的是地气的语言。  言谈中说起, 将军从来没有为两兄弟打过什么招呼, 将军夫人和女儿都回来过, 与乡亲们也很贴心。 这与郭伯雄徐才厚们形成了鲜明对照。

此前, 比我高几年级的女同学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我们一行7人离别红安, 走过七里萍,箭厂河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 就到了许世友将军的故乡新县。 脚踏大别山, 是说穿行于山间, 无需攀登。

我们来到杞人忧天的地方

从最南端的新县一路向北, 纵穿河南省,这块广袤的土地堪称中华民族摇篮,处处有春秋战国故事的地方。

12月20日 我们冒着寒风大雪到达太康, 休息了一夜, 21日依然大雪纷飞, 我们总不能久困于此, 大家一致决定来个雪地夜行军。 我们下午四点出发, 不久天就黑了, 走着走着, 帽子白了, 身上白了, 背包白了。 我哼了几句打油诗

茫茫大雪铺无边,呼呼北风冻耳尖。

雪地夜行情更迫,炼得心红骨头坚。

无疑, 这几句顺口溜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那个年龄, 那个时代, 那种精神。 那次群众运动伤害了不少上流社会的无故, 但那是路不拾遗的时代, 否则我们断不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雪地夜行。

次日中午在傅集镇接待站吃的中饭, 吃的是绿豆饭, 当地的乡亲们热情, 不富裕的他们拿出了他们的心意招待我们。

吃过中饭, 我们继续冒雪行进, 当晚住宿杞县,古杞国所在地, 流传杞人忧天故事的地方。

焦裕禄家人和当地百姓

从杞县向北60里就是兰考,焦裕禄为之奋斗的地方。 那是个火红的年代,我们走路不是目的, 锻炼和受教育才是初心。  在兰考三天, 听了焦裕禄夫人徐俊雅和兰考贫下中农的两场焦裕禄事迹报告, 感人至深。 当时黄河故道农村贫穷落后的帽子未摘, 焦裕禄这样的干部才是群众需要的, 焦裕禄这样的干部也只会出现在那样的时代。 在在新时代的今天, 还应该倡导向焦裕禄学习。

在兰考的第三天, 我们参观了焦裕禄树立的样板韩村。 听取了韩村改变面貌的报告, 看到了一个个被封住的沙丘, 和大块大块的台田。

在兰考期间, 我们和焦裕禄的三个孩子, 国庆, 守云,宝刚及老农留下了宝贵的合影。

与焦裕禄子女和兰考贫下中农代表合影,后排左二为作者

 

东明过黄河

离开兰考县城,我们北上渡黄河。 12月28日下午3时许我们从兰考县秦寨村出发,冒着呼呼的北风和零下10度的严寒夜行军, 过三春集, 凌晨3时到达隶属山东的东明。 按路标我们来到接待站所在地东明黄河河务段。 敲门进屋, 一双大手握住了我的手,无比亲切温暖。 后来得知, 他叫牛朝平, 当时他刚从医院看生病的同学回来, 我们一敲门, 他又起来了。 他见我们刚从风雪中进来, 把棉衣给同行的同学盖上。 我们叫他快躺下, 就是不肯, 忙于生炉子, 招呼炊事员,使我们万分感动。

稍事休息, 我们继续向黄河渡口高村集走去。 我们与接待站人员互赠纪念品, 依依惜别。 以致多年后回忆往事, 想起牛朝平和接待站人员,我们还是感动不已。

接连大雪, 气温下降, 黄河冰封, 一连三天去渡口都失败而归。 12月31日晚, 为迎接元旦, 高村集接待站人员和我们一起包水饺, 欢声笑语, 经年难忘。

恰逢元旦佳节, 艄公顺利把我们送到了黄河对岸的永乐渡口。

太行山上的霸上人家

在全国劳模吕玉兰的家乡东留善固度过了几天, 我们作出了一个决定, 绕道山西大寨, 然后奔赴北京。时值1月中旬,正可谓寒冬腊月,加上太行山丛山峻岭,预告了这段行程的艰难。

 

我们从邢台向西北行进,地势越来越高。路过将军基,知道这里是多少次古战场。太行山南北向横亘于山西河北边界,及至山顶,一条峡谷如同利剑把太行山劈为两半,一半山西,一半河北,一座古石拱桥连接两侧,不知先人如何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条件下建成。站桥上向下望去,深不可测,乱云飞渡,好不壮观!

 

过桥就进入山西,路就是步步低了。 夜宿半山腰的垻上村,隶属昔阳县,几十户人家。村民们欢迎我们的到来,热情周到,拿出了他们的最好招待我们,把我们安排在几户人家。坝上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水塘,全靠下雨积水,此时水面冰冻,用水很不方便,我们尽管走一天路,为节省农家的水,当晚没有洗脚,笫二天早晨没有洗脸刷牙,早饭后就启程直奔大寨。

 

后记

在大寨,我们如愿握了陈永贵大叔的手,登上了虎头山,参加了几场报告会座谈会,收获满满。随后,我们经阳泉返回河北,沿京广线走向北京,1月30日到达天安门广场。我们称行程为“长征”,历时88天,途经7省市, 行程4千余里。

如果要问苦吗?累吗?答案显而易见,但年青时吃点苦受点累,是磨练。

有收荻吗?我们游览了沿途山山水水, 目睹了各地民风习俗, 所到之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淳朴的民情, 更深深了解到了各地城乡发展的经济水平。 那个时代照相机属于高档消费品, 我们仅留下了两张照片, 一张是记者拍, 一张是与焦裕禄家人在照相馆留影, 但一本厚厚的日记记下了我们沿途所见,所闻, 所思。

 

值得吗?几十年后参加者在微信里一致的观点,太值得了,那是我们人生中珍贵一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笑薇. 回复 悄悄话 一种精神!! 赞!!
江夏堂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谢谢阅读点评。 这是我人生一段重要经历, 如实(过程,情感)写下来,一些点评是今天写昨天的故事。 关于谢那一节, 犹豫过, 对其不甚了解, 但想到陈谢大军, 对其兄弟的良好印象,就保留了。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谢上将,估摸着就是谢富治吧。比郭伯雄他们好不了哪儿去。我以前在现场听过他的讲话,无盐无味,倒是跟江青跟的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