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无法说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级心灵瑜伽,体验真正的生命洪流,发现自己是什么。
个人资料
正文

《如何正确解读尼萨迦达塔(NISARGADATTA)的道理》

(2022-01-13 13:38:51) 下一个
请聆听朗读音频

【问】:在尼萨迦达塔(NISARGADATTA)的一些著作里认为,实相随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佛陀在《涅槃经》里也说法身说无觉无知的。比如,尼萨迦达塔说:除了“知”(KNOWINGNESS)之外,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有一根“知”的刺扎在了你“不知”(NO-KNOWINGNESS)的本性基底上而已,这根刺毫无用处。从“能知”之中升起的任何东西,我都不会认同为自己。“ ---- 尼萨迦达塔《能知之力于究竟实相》,1981年2月12日的谈话记录。那么根据这句话来说,似乎与陈明亮先生建议的不断体验自己的说法是矛盾的。
【明亮答】:以前我写的比较客气,说”意识“不是幻觉,只不过思想解释出来的结论是幻觉。现在因为那些人要问到底,我只能说究竟的了:连“意识”也是幻觉。THAT(真正自己)是没有意识这回事的,但可以类似做梦一般出现意识效应,注意,也不是真的出现了实际的意识,而是看似地出现了意识这个显现效应,不真有“意识”这个东西独立存在。这个效应的出现是没有动机的,就像昨晚梦中的故事也没有动机的一样,不是由任何“人”设计的。记得有一位网友问“总该有个动机吧”,哈哈,恰恰没有动机,就像你的大腿肌肉突然颤抖了一下没有动机一样,所有经验中显现出来的故事逻辑都没有动机,但一旦通过思想理智去分析的话,就会感觉到有因果关系,A导致B, B导致C,C导致D,。。。,所以,虽然从思想理智看,所有的事物都看似有前因后果,其实这就是思想理智产生的幻觉。
上面你抄写了一段尼萨迦达塔谈话记录中的说的话。尼萨迦达塔(NISARGADATTA)没有说错,佛陀也没有说错,现实(即THAT)是没有“知道”概念的。因为现实(THAT)是无限的,如果你可以知道无限是什么,那么无限就不是无限了,变成了有限的知识了。而且,现实中的每一点每一面都是同一个无限的THAT,THAT不是一个个体的东西,THAT是无限的无法定义,对于思想理智来说,THAT永远是一个无解的谜。尼萨迦达塔指出“不知”才是你自己的本性,他说的非常对。然后尼萨迦达塔说除了“知道”外,什么都没有发生。我要补充这句话,我说除了“知道”外,不但什么都没有发生,而且什么东西都没有,因为“知道”出来的都是幻觉。如果你认为我说的这句话太抽象了太空了,我就拿昨晚你做过的梦打一个比方吧,昨晚梦中,梦你“知道”了很多梦境里面的内容,梦你甚至在梦大学获得了梦博士学位,他在梦中被盛称为知识渊博的大学者。突然,梦经验自发自动地切换掉了,你才吃惊地明白根本没有梦你存在,梦你学到的“知识”通通都是梦境里面的幻觉,没有一样梦知识是成立的。如果你明白了这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当下此刻的白天,一切“你这个人”所知道的知识,情况,故事,概念,通通和昨晚梦中的梦你一样尴尬。当下此刻你的所有的“知道”毫无例外的通通是幻觉。
如果有现实这回事,现实是不会称呼自己是“现实”的,现实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现实”在那里。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把现实简单概括为THAT,THAT是不知道THAT存在的。但情况比这个要魔幻多了,虽然现实(THAT)永无可能“知道”自己,但不妨碍现实(THAT)自由地梦见“知道”了。THAT看似地梦见了出现一个“我”,这个“我”其实就是THAT显现出来的思想理智(或意识),而不是真正有一个“我”出现了。这个思想(即“我”)开始积累“知识”了。就这样,完全空性的“我”知道了与此对应的完全空性的“我的世界,我的环境,我的家庭”。经验幻觉就看似地启动了。
但这个意识中出现的“我”仅仅是一个思想念头,意识中升起的“我的世界”也仅仅是一个思想念头,“世界”和“我”一一对应,同生同灭,幻觉故事就这样貌似地开始了。注意,没有真正的故事开始了,而仅仅在意识感觉上貌似地开始了。
这就是THAT的魔术,虽然它没有可能知道,但它老是做“知道”的梦想,而且把“知道”出来的幻觉当成是真的了,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我”是一个思想幻觉,“我”所知道的也同样是思想幻觉。所以一切“我”积累的“知识”和“学问”都是思想幻觉,就像昨晚梦里的世界和故事情节完全不成立一样,当下此刻的一切“知识”和“学问”包括“佛”和“佛学”以及一切宗教信仰都通通是思想理智上的幻觉。
总结一下,没有可能知道的THAT总是玩“知道”游戏。这不是错误,如果你把所有的知识概念当梦境看,你离明白就不远了。
我建议的“品味经验”和尼萨迦达塔说的“不知”没有矛盾,品味经验就是品味“一切可知的其实都是空性的幻觉”。如果你不直接品味经验,怎么可能明白呢?在品味过程中,你才发现一切都是不可知的谜,然后就无法言说了。虽然无法言说,但你可以尝到某种无法言说的味道。但我不可能替你尝这个无法言说味道,一定要你自己去尝才能尝到啊。
【问】:我学习了尼萨迦达塔大师的著作,这是我的一点体会:“内在真我”(Inner-Self)是动的,他被称为见者或见证者。超梵才是静止不动的,于其中没有可见的幻相。以及,所有的体验都有开始和结束,但这种“能知”,即对经验的开始和结束的精微觉照,被称为“真我”(SELF),或称“阿特曼”(Atman),而所有体验得以发生的背景,被称为“究竟真我”(Parabrahman)或说“超梵”。体验结束后剩下的,就是至上真我(超梵),它存在于体验开始之前,也存在于体验结束之后。它就是万物之源是不可摧毁的。我的理解是尼萨迦达塔这一派传承里他们认为有,个体意识,遍在觉知/意识,超梵,这三个层次,其中遍在的觉知/意识与超梵是没有个体定位(EGO)的,但超梵是未显的绝对,是静止不动的,是没有幻相存在的,在超梵中升起的遍在意识,是它(遍在意识)引起的幻相。
【明亮答】:你上面的理解不完全对,当然也不完全错,因为你的理解中参杂了很多幻觉概念。
你认为存在两个状态,一个是“内在真我”(INNER-SELF)另一个是“超梵”(PARABRAHMAN),前一个是动的,后一个是静的。我记得尼萨迦达塔确实用过这些概念,但这些概念都是方便比喻而已,不是要你认定真的有这种区别。其实所谓的“内在真我”(INNER-SELF)就是社会上流行的“大我”概念。“我”就是思想,思想就幻觉出存在一个高级纯净的“大我”躲藏在内心深处。其实没有这回事,“大我”是“我”幻想出来的寄托对象,就像基督教徒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一样。“大我”就是“我”思想幻想出来的寄托对象,这个寄托对象是幻觉。不但没有“我”也没有“大我”也没有“内在真我”也没有“外在假我”,就是没有“我”!!!
但思想理智相当顽固,当被告知“我”是幻觉之后,思想理智就狡猾地创造出“大我”或“内在真我”来替代“我”这个幻觉,这样思想理智就舒服了,思想理智从“大我,真我“中获得了希望和寄托。其实,这就是思想逻辑死循环,转啊转的永无止境地空转下去。
比“小我”幻觉更麻烦的是陷入了“大我”幻觉,“小我”会把一生的努力投资到追求“大我,真我”上,他会抛弃家人上山修行,企图获得某种别人无法获得的真功。这样的当真比“小我”的油盐酱醋的世俗生活更具有迷惑性,目标太宏伟,当真太巨大了,对“真我”这个欲望的利益获取太强大了,更不容易明白。
正确的态度是反过来的,立刻明白自己就是THAT,已经是它了,就不需要努力追求了。已经是完美了就没有“问题“可以解决了已经到了就没有出发的需要了。在这样的安逸下慢慢地品味什么是THAT的味道。这才是有效的享受过程。换句话说,你从辛苦的“修行”幻觉中松绑出来,*是TA*了还有谁修行?一切都是享受。
为什么尼萨迦达塔会说“我是”呢?为什么尼萨迦达塔会建议你《驻在我是不转移》呢?难道他要你去追求“大我”吗?尼萨迦达塔的意思不是要你认定在“我是”上把“我是”当真了,而是建议你直接品味纯粹的“我”感觉,不要多想其它的故事概念,然后就会超越这个“我是”了。尼萨迦达塔说的“我是”不是什么神秘的状态,而是最最基本的“我存在”感觉。比如说每天早上半醒未醒的微妙时刻,你可以体验到纯粹的“存在感”,你不知道什么存在,但你不可否认地体验到了“存在”,这就是尼萨迦达塔说的纯粹的“我是”感觉。常常注意这个纯粹的“存在”感,不想其它的故事内容,逐渐地你会品味出说不出的味道来了。
虽然尼萨迦达塔是完全明白的那位,他的表达不是最恰当的,他创造出很多不必要的概念来,把不明白的人搞的很糊涂。当尼萨迦达塔说“我是”的时候,他没有要你把“我是”当真了。“我是”就是纯粹的意识存在感觉。“我是”这个概念根本不是尼萨迦达塔所指向的重点。如果你读了他的所有书你就会发现他的重点在于《超越意识》,而不是对意识(“我是”)中显现出来的一切当真。但根据尼萨迦达塔的建议,《超越意识》是通过品味意识(或经验)开始的,也就是他建议的注意“我是”这个基本感觉。如果你不品味意识(经验),怎么可能明白它们是完全空性的幻觉呢?“我是”或基本存在感其实是幻觉效应,这个幻觉效应是THAT显现出来的能量幻觉效应。
所以,根本没有“内在真我”,因为这是思想上创造出来的幻觉,“内在真我”就是某一个高级的“中心”感觉,这还是思想。
但也许是因为尼萨演讲时表达方式不是最好,他沿用了印度教的“婆罗门”概念,说最究竟的就是“超级婆罗门”(英文PARABRAHMAN)。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不恰当的,因为“超级婆罗门(或超梵)”给不明白的大多数一种“大我”或“上帝”的感觉,好像这个超梵高高在上,或遥远深邃遥不可及,变成了大多数不明白的人的奋斗目标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尼萨迦达塔讲的话,他们误解成每个人要先从发现“内在真我”开始,然后不断地修啊修练啊练的,某天就修成了“超梵”(PARABRAHMAN)了。
NO!NO!这是完全的误解。如果尼萨迦达塔用一个“THAT”这样词就会减少很多思想上误解的可能性了。其实,尼萨迦达塔所说的PARABRAHMAN就是我说的THAT。只不过他把THAT人性话了,变成了印度文化中熟悉的“婆罗门”神了。我们之后就不用“超梵”(PARABRAHMAN)这个词了,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概念误解麻烦。
好,我们可以讲尼萨迦达塔的重磅指向了:你自己是超越意识的。也就是说THAT(即你自己)是不需要意识的。换一句话说,THAT是“无知”的。意识是什么?意识就等同于“知”或“有为界”。而THAT是“不知”的,也就是说不可能知道什么的。因此THAT是超越意识的。这就是尼萨迦达塔所说的重磅。佛陀在最原始的佛经《LANKAVATARA SUTRA》中也说过同样的话,佛说:现实是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也就是说THAT是没有‘存在’或‘不存在’这些概念的。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是有意识升起了可以宣称“我存在了“。如果没有了意识,比如在昏迷之中,怎么可能宣称“存在”呢?佛陀的这句话完全符合了尼萨迦达塔的《你是超越意识的》这句话。
我自己有亲身体验,有一次我突然因为身体疼痛的原因,短暂失去了意识。我可以体验到失去意识前发生的经验内容,但在没有意识的时刻是无法说的,因为要说什么必须有意识,没有意识就无法说什么了,也就没有“我”和“无我”这种判断了,也就是没有“存在”和“不存在”这种判断了。然后意识恢复,家人惊恐地对我说,“啊,你总算醒过来了!发生了什么?”,可是我什么感觉都没有,从失去意识(昏迷)到醒来,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没有发生。这就是THAT变的魔术,THAT可以有意识,也可以没有意识,但对于THAT一丁点影响都没有。如果你品味到这个魔术过程,你就会比较深刻地明白了THAT的魔幻功能。
记得尼萨迦达塔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意识好像就像你得了感冒,折腾一段时间感冒就好了。意识不是你必须的,意识到升起好像你得了一场病哪样。THAT是终极的无限,也许THAT在99.99%的时间是没有意识的,也不知道THAT是存在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毫无理由的升起了意识,意识里面出现了“我”和“我的世界”,看似地折腾了一段时间,意识就切换掉了或找不到了。无论有没有意识,THAT就是THAT,丝毫不受影响。如果你从丝毫不受影响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你确实可以说THAT是永远保持静止的。什么在动呢?幻觉在动,这个“动”不是真动,而是在幻觉效应上看上去好像有什么在“动”了,就好像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万马奔腾的“动”,这个动是貌似的假动,因为电视机屏幕从来不动的。
但从你的理解上,似乎你相信“内在真我”是活动的。这就是幻觉上的“活动”不是真动。就像“内在真我”是幻觉一样,内在真我的“动”也是幻觉。就像世界是幻觉一样,世界的“运动”也是同一个幻觉。
你说有“个体意识,遍在觉知/意识,超梵,这三个层次”。没有任何层次,这三个层次是思想理智编织出来的幻觉。只有同一个THAT,除了THAT没有其它。但思想理智把同一个THAT分成三个状态,“个体”,“纯粹意识”,然后是“超梵”。没有这三个层次,只有思想理智的幻觉划分。我不否认在感觉上,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闻觉上有“人我”这个觉知效应,但这仅仅是一种意识能量效应,不真的有“个体”。我们可以方便地把“个体或人我”归纳为思想。同样,“纯粹意识”还是幻觉效应,THAT并非真的升起了“纯粹意识”,就像昨晚你中并非真的升起了“梦境”一样。“纯粹意识”就像“梦境”一样是看似有其实没有或没有发生的幻觉。有“超梵”吗?如果你把“超梵”定义为一个可以抓住和确定的思想概念,就没有“超梵”这回事。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THAT!这个THAT是无法定义无法言说的谜。
尼萨迦达塔是小学毕业程度,他的表达是不妥当的。但他是真正的大彻大悟的那位。你可以超越他用的词汇而明白他指向的关键点。
你似乎相信,在经验体验的时候是没有THAT的,只有到经验体验结束之后或经验体验开始之前才是THAT。不是这回事!THAT永远是THAT,无论什么情况,无论有没有经验体验,无论有没有意识,都是THAT ALONE。只不过THAT可以貌似地变形,有时候THAT看似在体验经验,但这还是THAT。有时候THAT什么经验都没有了,意识没有了,无体验了,但这还是THAT。思想上错以为在体验经验的时候THAT躲起来了,没有,THAT从来不躲起来。“体验经验”就是THAT!“体验”是THAT,“经验”也是THAT,没有一种情况不是THAT,毫无例外。当下此刻,虽然思想上认为“我是一个人”。去他妈的思想怎么样认为,这“我是一个人”就是THAT,只不过思想不这样认为而已。
意识的升起和消失是幻觉,只是THAT。
“我“或“我的生死“是幻觉,只是THAT。
“世界的开始和结束“是幻觉,只是THAT。
“时间“ == 思想,”空间“ == 思想,都是幻觉,只是THAT。
你说出来的都是幻觉,你想出来的都是幻觉,只是THAT。
把一切看成是THAT显现出来的效应,这些效应同样是THAT。THAT不会因为显现出不是THAT的效应就变成了不是THAT了。THAT永远以“不是THAT”的假象来刷存在感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