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无法说

本博客集中分享高级心灵瑜伽,体验真正的生命洪流,发现自己是什么。
个人资料
正文

《谈谈意识的消失与再现,以及生,死》

(2022-01-12 14:16:59) 下一个
 
【读者】:记得你以前提到过一次因肚子疼痛而失去知觉的经历,你能再描述一下那次经验以及特别之处?
【明亮】:其实我说的就是昏迷。以前我没有昏迷的经验。某天因为肚子痛,突然连续昏迷了两次,一次昏迷中醒来,片刻后再次昏迷,才发现意识有这个奇妙的功能在特别难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关闭完全没有意识了,然后不知道为什么它又恢复过来。说“恢复”是不究竟的,因为意识永远是崭新的即时即刻的呈现,不能说某样东西恢复到原样。
以前看电影看到严刑折磨某人逼他供出情报,此人就是不说,然后对方实施酷刑,最后痛不欲生忍不住不得不说出来。我当然没有被人实施过如此残酷的刑法,但我觉得意识好像有一个开关一样,不会等到痛不欲生的那种程度早就自发自动地关闭了。换一个说法就是,经验(意识)好像有自我调节功能,太剧烈了就关闭或切换掉了,没什么可怕的。关于死亡也是这样的,当我们看见别人死亡了,比如车祸之类的情况,视觉中看见那人被轮子压扁血肉模糊。我小时候就见过,当时想如果自己也压在轮子底下会多么痛苦啊如果忍耐呢。现在没有这种害怕了。你看见的“别人痛苦”只是思想上想象出来的。你不是“别人”,你怎么能确定身体消亡的时候会这样痛苦呢?在身体消亡前的片刻意识早就切换掉了,轮不到体验血肉模糊。你唯一可以找到的就是你自己的经验或意识。某个时刻经验或意识会完全切换掉,也可能关闭掉,就像晚上梦里被某猛兽追赶,快被赶上时梦经验就被自发自动地切换到醒来经验了,这就是无限生命力自发自动地调节,没有任何个体“我”参与。对于经验中的“你”来说,当经验被切换或关闭掉之后,不但“你”没有了,整个“你的世界宇宙你的家人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同时没有了。而不是思想上想象的“你”走了“你的世界你的家人你的一切一切”依然在。经验幻觉是同步生灭切换的,主观对立于客观是两元对立幻觉,这两个幻觉类似双胞胎一样同生同灭,这就是释迦牟尼的三法印中的第一“法印”:《念念生灭无常》真正指向的奇迹。这个“没有”可不是思想告诉你的暂时藏着某个地方以后可以取出来那样的肤浅的“没有”,而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那样的彻底的不在。唯一的“在”就是那可以即时即刻显现出意识功能的‘它’。我无法告诉你‘它’是什么。连‘它’自己都无法知道‘它’自己是什么。无限是无法知道无限是什么的,否则就是有条件的有限了。连“知道”(英文KNOW)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不真成立的幻觉。
其实不必要等到肉体灭亡才明白无我无世界,每天晚上入睡后有相当长时间是没有意识的,称为无梦沉睡。很多人认为在无梦沉睡的时候外面的世界依然存在,家人依然存在,社会依然存在,等待“我”睡醒后继续下去。其实完全没有这回事,当意识不在了,不但没有“我”在,一切和“我”对应的世界时空都不在了。“我”和“世界时空”是在意识重新显现的时刻即时即刻地幻觉出来的。而且“我”和“世界时空”完全是思想运动维持的。假如思想立刻停止了,就立刻没有什么“我”和“世界时空”了。一切都是意识即时几块显现的幻象。我说《即时即刻显现》,释迦牟尼用词稍有不同,他说《念念生灭》,其实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每当思想不升起的时候,就没有“你”也没有“你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MIND就是“我和我的世界时空“。你可以自己验证一下。在无梦沉睡中会时而升起思想运动,这就是梦经验升起了,每一个梦经验片段都有“梦我”和“梦世界梦时空”。不信?你有足够多的机会去品味这个奇迹。所以,一天24小时中无法估算已经有多少个“我”和多少个“世界”轮回过来了。请注意一下,入睡前的世界时空家人社会和醒来后的世界时空家人社会完全不同。但思想却说它们是前一个版本的继续,思想幻觉出来了连续性。觉知是即时即刻显现的,完全崭新的。觉知(意识)的每一刻都和前一刻没有任何关联,是不过思想却忽悠思想说每一刻都是前一刻的连续。关于“即时即刻显现原理”请参考我在文学城博客的一系列旧文章,我把链接贴在本文最后了。
通过这个“体验”可以自我验证的是,意识不是必须有的,也许“没有意识”是无限的现实的基本模式,时而出现了意识功能,意识会自发地解释出某个逻辑流,这个逻辑流就是以“我”为中心的主观相对于“我的世界”客观,意识并非立刻有“我”和“世界”这样的主客观解释,比如刚出生的婴儿时期,意识就是没有“我”的,也没有“环境”的,仅仅是单纯的光啊声啊色彩啊之类的觉知。“我”和“我的环境”,“我的世界”是在几个月或1岁后才形成的。但不管有“我”还是没有“我”,一切可以想象的或一切可以说的出来的都无异于意识而已。但SELF(自性)却不需要意识,对于SELF(自性)来说意识类似于我们晚上做了一场梦一样,可有可无,看似来了其实没有来,这就是佛经说的“如来”。通过昏迷的体验,我可以验证到真正的自性不需要有故事不需要有内容,‘它’可以完全关闭好像进入昏迷那样。你是无法描述没有意识的情况的,因为描述者就是意识本身。但这不是缺失!缺失仅仅是从“我”的角度看好像丢失了一切,对于“我”来说感觉非常恐惧。但当意识不在的时候,没有一个“我”上来宣称:啊,我丢失了我怎么办?不可能有一个“我”上来询问:我去哪里了?此类的询问必须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一步说,就算当下看似有意识在流动,有声有光有色有晃动,其实等于没有意识,因为你明白意识本身就是幻觉。幻觉之所以称为幻觉就是它看似在其实不在。SELF(自性)才不在乎什么声光色以及一切觉知呢,就像你不会在乎你做的梦一样,但意识中幻觉出来的那个本不存在的“我”中心却看似非常在乎这些,“我”就是幻觉死循环。“我”最害怕的就是哪天没有“我”了怎么办。“我”的意义就是无限延长“我”的存在。这种恐惧就是追求“开悟”的原动机。正因为“我”认为我是真的,那么“我的痛苦”就显现真实性了,那么“我”就要追求我的解脱了。也就是说,幻觉一旦产生,幻觉不会知道自己是假的,就本能地极力维持幻觉的永久性。这就是为什么“我”最怕死了,幻觉怕的就是幻觉的灭亡。
佛教徒中有一些人相信死后会进入涅槃,就干脆早死早脱生吧,他们有些人玩自焚游戏。他们认为反正一切都是幻觉,何必维持呢?这不是玩笑开大了一点吗?他们认为他这个人现在活着受苦,死后将进入涅槃。这是大错特错了。他们把“活着受苦”当真的是活着受苦了。这就是精神分裂了,一边声称一切是幻觉,一边对“活着受苦”那么较真,寄托修行灭了身体进入他们希望的涅槃。其实真正的涅槃不是他死后进入的,而是当下即刻就发现根本没有“他”也没有“他的苦”,只有“如是”或“如来“。这样深刻的明白才是涅槃。如果把自己的身体灭了希望进入涅槃,那么就像把梦当真了,越陷越深。
大彻大悟者不期望美好的明天,他也不抱怨过去。大彻大悟者不一定有完美的生活经验,你有的困难问题他都有,你会生老病死,他也会生老病死。他也不一定活的比你长。大彻大悟不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也不是为了给你增加价值,而是发现自己到底是什么。发现了自己是什么了就不会抱怨生老病死了不会抱怨看似的问题麻烦痛苦了,因为这些经验形式都是自己啊。
通过高级瑜伽,你开始发现你不是那个意识幻觉出来的“我”了,这个坚持开始松动了,哪里有什么东西会丢失呢?“我”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幻影,出现了等于没出现,没有任何缺失。
【读者】谢谢回复。我曾经有过失去意识的经历,醒来后一直疑惑那个“我“去哪里了。打坐中也有过相似但又不同的体验
【明亮】:这个“我”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哪里都没去。
THAT是终极智能,注意我没有说它是“理智”。终极智能不是思想理智,但可以自发自动地显现出思想理智来,自己开自己玩笑。终极智能会有记忆功能。这个记忆功能就是我用俗话说的自己跟自己开玩笑功能。这个记忆功能会回忆到:唉?刚才好像有一个“我”,这个“我去哪里了?每天早上醒来这个记忆功能就立刻产生了“我”,通过记忆功能把入睡前的“我”等同起来,串联成一个逻辑合理的故事来。
其实,情况非常简单,没有过去的“我”,也没有现在的“我”,也没有未来的“我”,只有终极智能通过记忆功能自己跟自己开终极玩笑,唉,好像过去的那个“我”发展到现在那个“我”,然后明天这个“我”依然存在。故事就是这样展开了,梦幻就是这样被做实了。
“时间“流逝的逼真感觉就是通过思想的记忆功能被做实的。其实记忆是幻觉。没有任何过去,也没有现在相对于过去,只有无法言说的“这里”,学术一点说就是当下此刻。如果你看破了时间是假的,那么也不难看破“我”也是假的。不夸张地说:“我”就是“时间”!
“记忆“发生在哪里?虽然记忆说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但记忆不发生在过去,记忆只发生在当下。记忆就是思想的另一个方便说法。记忆就是思想,思想只能发生在当下此刻。15万年的历史?没有那么厚重,这些都是思想解释,但思想只发生在当下此刻。记忆到底是什么我无法说,但可以比喻成意识的黏贴性,意识总是把即时即刻的呈现黏贴下来,俗话说就是记录下来,把不是故事的当下此刻记录下来变成了有逻辑的情况了。然后当成是对“过去”的回忆。其实,即时即刻的呈现根本无法去黏贴(记录)。思想一开始黏贴记录,故事情节,时间,事情,发展,因果关系这些幻觉就应运而生,没有这回事的变成好像有这回事了。
现实是没有连续性的。但一旦意识的黏贴(记录)功能开始解释了,就把无限的当下此刻的每一个“点”链接起来了,这就像把无数电影胶片旋转起来那样,“点”与“点”之间就呈现出虚幻的连续性来,意识自己忽悠意识自己说,你看,这不是一个“连续的情节”吗?你看,这不是有因有果点关系吗?就这样梦幻故事看似“真实“地展开了。因此,总结地说,连续性这个假象就是意识的记忆功能伪装出来的。
【读者】:有道理,最近也在观察记忆说什么。道理上明白不难,破幻很难。
【明亮】:谁说“很难?说很难的是谁?
说很难的那位本身不存在,哈哈。换一个说法就是:你不是很难这个情况,你就是告诉你很难的媒介,这个媒介才不在乎难还是不难呢,‘它’是什么?不要回答我,你去尝尝一切情况之所以可以被感觉到是因为什么?
现实就是自己,一点努力都不需要就是‘它’了。但绕过思想的逻辑看似很难。比如,那位根本不存在的会说“很难很难”,别对他当真了。
不要有任何目标欲望。你不要追求开悟,去它的开悟,你只要留心品味经验就可以了。早上,晚上,入睡,醒来,半夜醒来,白日梦,时时刻刻都产生质疑心。但不要太有目的性。如果你太对‘它’认真了,如果把‘它’当成是一个必须完成功课那样,‘它’就跟你玩起来了。‘它’就是一个终极的顽皮的顽童,认真不得。“你”的忧虑,“你”的害怕,“你”的担心,“你”的不满足,‘它’最最清楚了,‘它’就是你吗。你对于‘它’只能绝对的诚实。如果你采取玩耍的态度,反而可能更有效一些。
比如说,思想上希望:我要开悟。‘它’就哈哈大笑了,没有个体存在,谁可以开悟?
比如说,思想上希望:我要解脱。‘它’就哈哈大笑了,根本没有“你”也没有“束缚”,谁要解脱,从哪里解脱出来?
比如说,思想上总是说:我很苦恼。‘它’就哈哈大笑了,你认为的“苦”不存在,你认为的“甜”也不存在。当下此刻看似的“不完美”正是完美本身。
诸如此类的欲望占据“你”的一切。哪天突然明白过来了,哈哈大笑无法抑制,不是“你”在笑,没有“你”了,只有‘它’在笑了。
【读者】: 你说“现实是没有连续性的,是思想的记录功能把无限的此刻当下的每个“点”连接起来……”
这句好形象啊!
就是这样啊。如果没有“记录”“记忆”功能,或者只有一秒钟的记忆,是无法看到一整部电影,也无法听到一整首歌曲的。一个画面,又一个画面,一个音符又一个音符,就是此刻当下的“经验”而已,电影和歌曲,全是“脑补”出来的。
读取唱片的那个针,只有此刻当下,没有过去未来。
【明亮】: 不错,这样理解很好,是深化了许多。但不能说“脑补”,因为“脑”也是经验显现,不真的有脑。这就是为什么《心经》把眼耳鼻喉等等各种生理器官也否定了,说它们都是“无”的。如果你不信,就看看昨晚梦里的“眼睛耳朵大脑“是否是真的存在在那里?现在它们去哪里了?梦里也有“看”的感觉,但梦里的“看”真的通过梦里的“眼睛”看的吗?NO,整个梦情节都是经验或意识而已。当下此刻同样,“看”不真的是“眼睛”在看,“想”不真的是“大脑”在想。所谓的“看”和“眼睛”,“想”和“大脑”,都不是经验中看似合理的思想理智解释。整个经验(意识)逻辑都是经验这个魔术显现的鬼把戏,无法解释的。你不要去专研到底“看”或“想”是怎么产生的哪里来的,这种专研可以获得很多思想理智上看似合理的猜想,但永远不会有正确的答案。为什么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因为意识(经验)都是幻觉,去研究幻觉怎么可能获得实在的答案呢?
【读者】: 一直以为“昏迷”是一种“没有经验”的经验,也是一种经验,类似于无梦的睡眠。先生的意思是说“昏迷”是意识关闭,就是无经验。能理解成一回事对吗?
也就是“无经验的经验”就是“意识关闭”了?
品味是无法关闭的对吧?不品味也是品味。
这里有些混淆,请先生解惑。
【明亮】:你上述问题问的非常好。品味必须在有经验(意识)的情况下才能。我说品味是关闭不了的,这句话不是真理,只是强调在有经验(有意识)的时候,就算你不品味了,其实还是在品味,关闭不了。“你”是什么?“你”难道不就是意识或经验吗?当没有了意识或经验,就不可能有“你”了,就没有观察者(主观)了,也没有被观察的对象(客观)了。没有了意识是什么?首先这个问题之所以被问出来就是因为有意识,是意识在问这个问题。如果意识不在了,怎么可能有问题被问出来呢?但是,无限的‘它’,这个终极的可以显现意识的媒介,却完全不依赖有或者没有意识。就好像‘它’可以做梦,但‘它’不依赖梦存在。在梦(经验)里,看似好像出现了一个“我”询问,我是什么?我是谁?梦解释了,这个“我”就没有了。你说“我是什么”或“我是谁”这类的问题有解答吗?所以究竟地说,经验,或意识,或觉知,它们都是幻觉,都不是真相,可以说NETTI, NETTI (不是,不是)。真正的“是”是无法说的,因为没有分离的个体存在说出任何情况来。如果要说出任何情况来,‘它’必须从‘它’中分离出去,变成了两个‘它’,才能说情况。但‘它’是不可分割的。
什么是“昏迷”?什么是“死亡”?这些概念必须在有经验有意识的时候才能成立。是醒来的那位说:“我刚才好像昏迷过去了”。假设你昏迷过去了,但不再醒来,对于你来说,注意,我强调对于你来说,根本没有“你”存在说任何情况了。这是不是一种损失?如果是损失的话,必须有一个“我”重新出现来宣称“我损失了我”。但如果没有“我”再次出现,谁会宣称损失?“存在”是谁说的?是意识说的。“不存在”是谁说的?也是意识说的。但意识本身都不在了,还有谁去分辨“存在”还是“不存在”?这就是释迦牟尼强调的道理:不但没有存在,也没有不存在,也没有既存在也不存在。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说“存在”这个思想概念本身完全不成立。一切概念的成立必须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否则谈都不谈了。如果你明白了“存在“和”不存在“都不成立,那么你就不难明白了”我“和”无我“这对概念本身也不成立。没有意识了还有”谁“关心”我“或”无我“?自性是完全超越一切意识概念的。我不是在跟你完哲学游戏,我是指向一切逻辑悖论的荒谬,说明意识和我都是幻觉。真正的自己远远超越意识或“我”。
“死亡“了的那位是不知道死亡的。为什么?因为死亡不是真的死亡,而是意识或被关闭或被切换掉了,就像昨晚的梦结束了,梦里的”梦我“就没有了,”梦我“是无法体验”死亡“的。如果要体验死亡,必须有一个主观去体验,否则怎么会体验到呢?你可以反驳说,是躺在床上的我体验了”梦我“的死亡,真的吗?对于躺在床上的”我“来说,梦境仅仅是思想上的回忆,看似好像发生了其实没有发生,醒来后的”我“也不可能体验”梦我“的死亡。让我们进一步品味吧,今晚当你躺在床上入睡了,入睡前的”我“就没有了,入睡前的“世界时空”也一起没有了。
这就是为什么死亡的“人”是不会回来说什么情况的。你反驳说,不是有报道某人经历了死亡经验醒来后描述死亡后的“美丽世界”吗?我要问你了,这个经验发生在哪里?发生在“你”的经验中,俗话说就是发生在你称为的“我的梦境”中。无论梦境里面的事情显现的多么神秘美妙,都是仅仅是“你”看出去的“梦幻”(经验)而已。梦境里面的“别人”不真的是别人,就是“主观你“本身,是幻觉看幻觉以为是真的。
【读者】:谢谢先生,好像明白了。
所谓的“有我”“无我”“存在”“不存在”都是在有意识的前提下,才有这种“经验的变化”。在有意识的前提下,这个经验的品味是关不掉的。就比如镜子,镜子不可能关闭自己,去照见什么不照见什么,因为不照见也是照见,关不掉的。
但是如果没有意识(或者说意识关闭),就是等于没有镜子了,没有镜子,说照见什么不照见什么,根本无从说起,毫无意义。
“它”并不依赖于意识的有无。
因为意识本身也是幻,经验的切换是针对意识的,所有的发生不过就是经验的切换。
没有了意识或者关闭了意识,就是什么都没发生。
意识就是那个一,存在和不存在,我和无我,生和死……都是二
没有一,不可能有二。
“它”独立而无依。
同时,又都是“它”。
【明亮】: 赞!你的领悟已经非常好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师都强调:意识就是一切。意识和经验是同义词,也可以说经验就是一切。但领悟到这层就是终极领悟吗?当然不是。因为我们可以很容易地验证,意识或经验也不是必须的,比如无梦沉睡中就没有意识,比如昏迷中就没有意识。对于‘它’来说,意识或经验本身就是幻觉,看似在其实不在。就像当下此刻吧,从意识或经验的角度看,意识或经验在运转。但对于‘它’来说,无法说真的有意识或经验存在。这个奇迹就像昨晚做梦,从梦里的梦我角度看梦故事是看似发展的,但对于你自己来说,你无法确定真的有梦故事发生了。看似发生了其实没有发生。所以说梦就是幻觉。梦是什么?不就是意识吗,不就是经验吗?你能确定当下此刻的经验不是梦?你无法确定,就像梦中的梦我无法确定当下此刻不是梦一样。所以,究竟的说意识或经验也不是重要的东西,可有可无。市面上很多大师都说意识就是一切,会给你一种影响,好像意识变成了新的万能的上帝,要你重视崇拜意识。不是这样的。“意识就是一切”这个说法仅仅指出意识就是一切幻觉的媒介,并非树立一个新的万能的上帝偶像。真正的你自己就是‘它’,‘它’超越一切,包括超越“意识”。意识就像梦一样,‘它’玩耍一段,然后休息,然后再玩耍一下,再休息,~~~,仅此而已。关键是明白你就是无法言说的‘它’。你是一切的终极媒介,你是“意识”的媒介。意识依赖你而看似显现。但你不依赖意识。你不依靠任何东西或情况,你是无条件的,你是绝对的。
总结一下,你说“意识就是那个一”。这个说法太看重意识了。意识不是一,也不是二,意识就是幻觉!什么是幻觉?就是不存在的东西看上去好像存在了。我们怎么可以说幻觉是“一”呢?现实没有“一”,也没有“二”。1或2都是思想幻想出来的概念。我们只能说现实就是“是怎样就是怎样”,或说“是“。当然连”是“都太概念化,就方便地说”如是“,释迦牟尼用的《如是》这个词很恰当,看似是其实不是,因而如是。
当我们通过语言逻辑把现实归纳为“如是”了,还能继续归纳下去吗?不能了,因为“如是”是语言可以指向的最究竟的程度了。“如是”没有确定什么情况,“如是”把一切概念都推翻了,就是说:看似有概念其实没有概念。“如是”这个词把一切条件都摧毁了,指向无限的无法确定。语言的基础就是概念,如果一切概念都不成立(一切法不可立),语言逻辑就失效了。但好消息是,明白是不需要语言的,不需要逻辑的,不需要理解的。其实,语言逻辑思想理解都是梦中幻觉,恰恰就是这些是障碍。
【读者】:只剩下两个词了
如是(是怎样就是怎样)
如来(貌似有发生过,来过,其实没有)
如 如 不动
好微妙啊。
【明亮】:不错。如是和如来指向一个方向,表达同一个意思。“如”就是看似或貌似的意思,看似是其实不是,貌似来其实没来,整个无法确定。一切概念都不成立。这就是“寂灭”了。对谁是微妙的?对思想逻辑而言是微妙的,因为它不符合思想逻辑。现实本身没什么微妙,你无法摁住它,你也无法甩掉它,因为你就是它,如是了。
我在文学城博客的旧文章讨论了幻觉的同步两元对立循环的话题,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