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游记

环球旅游的随记,北美,欧洲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安游记《世界著名的宫殿与博物馆》第一篇:英国

(2023-11-01 00:41:28) 下一个

老安游记《世界著名的宫殿与博物馆》第一篇:英国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除了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之外,旅游占据很大一部分时间,尤其是世界上的一些大都市。其中各国的古代王宫和博物馆,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篇系列文章将叙述世界著名的宫殿与博物馆,每个国家占一篇,共计八篇,本篇讲英国。

2002年,我与我妻曾经参加过一次“西欧随团游”,为期14天,共9个国家,17个城市,最后一站是英国。虽然在英国伦敦仅停留两天,但还是参观了好几个地方,第二天还去温莎镇参观了温莎城堡。

为什么非要去英国呢?说来话长。我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启蒙与成长的中学时代),有“俄罗斯情结”(Russian Emotion),热衷俄语,向往俄国。但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成熟的研究生时代),就有“不列颠情结”(British Emotion),热衷英语,向往英国。

当时的国内形势,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改革开放”。当时的“改革”,不仅包括工商界,还包括教育界。其一,大学本科教育,再次实行招生考试。其二,停止多年的研究生教育,重新恢复。我们这一代人,大学还没毕业,就赶上文化大革命,整整耽误了十年。

在国外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关键的十年。硕士博士学位应该已经获得,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应该已经干过。三十多岁的正教授,年富力强如日中天,频出成果多做贡献,应该是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反过来看我们这些同龄人,完全身不由己地荒废了十年。

好不容易盼到“科学的春天”,教育界的改革使得三十四五岁的我们,去干人家二十四五岁的事情:念研究生。虽然机会晚,但比没有强,我们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闭门苦读,目标只有一个:出国留学。这也是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的自我进取。

当时在我们的研究生课程中,英语是“霸王课”,占总时间的一半以上。研究生的书面教材是“基础英语”(Essential English)。为出国人员培训英语的教材是“在语言之上”(Beyond Language),这是外籍教师推荐的英语教材。

英语的听力口语教材,是外籍教师推荐的“灵格风”(Linguistic Phone)。“灵格风”这个英式英语浓重的录音带,讲解得非常仔细。不仅教习英语语言,而且讲解英国文化,使得我们这些从未出国的学生,很快了解到英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

特别是伦敦的地名,差不多闭上眼睛都耳熟能详,比如:国会大厦(Parliament),大笨钟(Big Ben),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伦敦塔(Tower of London),特拉法尔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等,虽然从未到过,但却了然于心。

出国后发现北美(美加)与母国(英国)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肉关系,像子女与母亲通过脐带吸收营养一样。甚至地名都照抄不误,新英格兰,新泽西,新罕姆布舍,新约克(纽约)。更有“伦敦”,“温莎”,连“新”字都省掉了。这更加深了我的“不列颠情结”。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 Northern Ireland),是西欧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还有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周边的一些岛屿所组成。

下面是英国地图,再下面是英国国旗。

图1. 英国地图

图2. 英国国旗

民国时期有人称之为“英伦三岛”,这不确切。“英伦”可以代替“英格兰”,但“三岛”就令人费解了。英国周边的大岛只有两个而不是三个,大行政区有四个也不是三个。大不列颠岛上倒是有三个大区,可能这就是“三”的来历吧,但这三个都不是“岛”,仍不可取。

英国本土位于北大西洋北海之间,南部隔英吉利海峡与法国相望,海峡的最窄处仅宽34公里,由英法海底隧道连接法国。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之间共享很长的边境线。位于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本初子午线的标准。

英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英格兰大部分地区由低地组成,只有在西北方有些山地。苏格兰的地形由高地边界断层所造成,断层造成两个不同区域:西北部的高地和东南部的低地。威尔士主要由山地所构成。北爱尔兰涵盖了一些山脉和一个内陆湖

英国地处中纬地带,受西风带控制,风从西北吹来,带来大西洋的潮湿空气。北大西洋暖流流经英国北部,全国全年温和多雨。东部处于西风的背风地带,所以东部比西部要干燥。夏季最温暖的是纬度较低的英格兰南部。冬季最寒冷的是纬度较高的苏格兰北部。

历史上,以英格兰王国为核心,不断吞并周围的邻国,形成现在的英国。1535年,英格兰王国吞并了威尔士公国,后来又吞并了苏格兰王国,组成大不列颠王国1800年,又吞并了爱尔兰王国,组成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

1926年,爱尔兰岛的南部脱离联合王国,建立爱尔兰共和国,但北爱尔兰留下。1927年,英国国名正式改为今日的名称,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世纪中叶,由于势力衰退和民族主义兴盛,联合王国逐渐放松对殖民地的控制。1867-1910年间,联合王国给予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自治领”的地位,但是相互仍有紧密联系。1931年,英联邦成立,前三者成为创始会员国,昔日的大英帝国正式解体。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独立,其余殖民地纷纷跟随,几乎都成功独立,并成为英联邦的会员国。目前仍然有13个英国的殖民地,选择不独立而成为英国的海外领地,包括百慕大直布罗陀福克兰群岛,。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商业财富极大的增长。1763-1945年英国是世界第一强国,鼎盛时期的19世纪,被称作英国的世纪。当今英国仍是世界强国之一,在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和政治上都有全球影响力。

目前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国王或女王)是国家元首,但是只有礼仪上的责任,国家的行政管理由首相负责。首相既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又是政府部门的首脑,在行政方面,首相負責統籌所有政府部門和公务員隊伍。

由于我的工作性质,很多旅游都是“公私兼顾”,出差合作或参加会议。但是多年来都没有找到去英国开会的合适机会。2002年终于等不及了,参加了一个“西欧随团游”。虽然只在英国伦敦停留两天,但还是部分地还了“不列颠情结”之愿。

2002年6月末至7月初,我与我妻参加一个旅行团到西欧旅游。共九国,其中包括英国。2002年7月6日上午,我们离开法国巴黎的旅馆,坐旅游大巴来到巴黎火车站。然后乘坐“欧洲之星”(Eurostar),通过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去英国伦敦,开始了伦敦观光。

(一)“威斯特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

“威斯特敏斯特宫”,即“英国国会大厦”(British Parliament),是英国议会上议院下议院)的所在地,坐落在泰晤士河(The Thames)的西岸,其西北角的钟楼就是著名的“大笨钟”(Big Ben)。

“威斯敏斯特宫”是哥德复兴式建筑代表作之一,名字源自邻近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该建筑面积为112,476平方米,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从1970年起,已成为受保护的一级建筑,从1987年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至今“威斯敏斯特宫”被视为英国政治的关键中心之一,“威斯敏斯特宫”已经成为英国议会和英国政府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伦敦和整个英国的标志性地标,也是伦敦市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下图是我在一个礼品店里买的一本中文书《伦敦》。

图3. 中文书《伦敦》

下图是“国会大厦”和旁边的“大笨钟”,再下图是我在泰晤士河“西敏桥”(Westminster Bridge)上的留影,背景是“国会大厦”和“大笨钟”。

图4. “国会大厦”和“大笨钟”

图5. 我在“国会大厦”和“大笨钟”前面的留影

(二)“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

 “白金汉宫”,是位于英国伦敦的一处皇家宫殿,也是英国君主的行政总部。是英国君主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是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仪的场地之一。在英国历史上的欢庆或危机时刻,白金汉宫也是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

1703-1705年,“白金汉公爵约翰-谢菲尔德在这里兴建了一处大型建筑“白金汉屋”,构成今“白金汉宫”的主体建筑。1761年,乔治三世将其作为私人寝宫。此后的宫殿扩建工程持续超过75年。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白金汉宫”成为英王的正式宫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宫殿公共立面修建,形成延续至今的“白金汉宫”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宫殿礼拜堂遭一枚德国炸弹袭击而毁。在其址上建立的女王画廊于1962年向公众开放,展示皇家相关的收藏品。

现在的“白金汉宫”对外开放参观,每天清晨都会进行著名的禁卫军交接典礼,成为英国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观。当前的宫殿拥有775个房间。用于官方和国家娱乐活动的国事厅,每年8月和9月的大部分时间,以及冬季和春季的某些日子向公众开放。

在白金汉宫外面的广场上,有一座维多利亚女王的纪念碑,正面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顶上是镀金的天使像。下图是白金汉宫的鸟瞰图,再下图是白金汉宫的正面图。

图6. “白金汉宫”的鸟瞰图

图7. “白金汉宫”的正面图

下图是我与我妻在“白金汉宫”前面的合影,再下图是我们在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前面的合影。

图8. 我与我妻在“白金汉宫”前的合影

图9. 我与我妻在维多利亚纪念碑前的合影

(三)“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

2002年7月7日,是这次随团游的最后一天。旅游大巴带我们离开伦敦,沿着泰晤士河向西南方向开,到“温莎镇”(Town of Windsor),去参观“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到达之后,导游立刻安排我们排队去参观温莎城堡。

下图是游客们在排队进入“温莎城堡”,右边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站立像。

图10. 游客们在排队进入“温莎城堡”

下图是我在等候进入城堡的时候,在入口处的礼品店里,买了一本中文书《温莎风光》。

图11. 中文书《温莎风光》

“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皇家自治市温莎镇”,是英国王室的家族城堡,也是英国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之一。当年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温莎城堡里度过,在这里进行国事活动或是私人娱乐。

英国君主对城堡的建造与扩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包括城堡内部的要塞,住所,行政官邸和监狱。和平时期,温莎城堡会扩建许多巨大而华丽的房间。战争时期,城堡则会加强防卫,这个模式直到现在仍然不变。

温莎城堡内的圆塔(Round Tower),是城堡里的中心,位于城堡中央的中庭院。圆塔顶上竖立着一面英国国旗,如果国旗升起来的话,表示女王现在住在城堡里,否则不升国旗。不过升不升国旗对游客没有什么影响,该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

下图是我在圆塔下面的留影。

图12. 我在温莎城堡内圆塔下面的留影

城堡里的“诺曼门”(Norman Gate),是个防御型的大型拱门,把王室成员居住的上庭院与公共活动的下庭院分开。下图是我在“诺曼门”外面的留影。

图13. 我在“诺曼门”外面的留影

温莎城堡的“亨利八世拱门”(Henry VIII Gate),因亨利八世而得名。亨利八世在英国的历史上很出名。他先后有六个妻子,其中两个被他处死,一个被他“休妻”,一个被他“和离”,一个死于难产,只有一个幸存。

下图是“亨利八世拱门”,再下图是亨利八世,第三图是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妻子。

图14. 温莎城堡的“亨利八世拱门”

图15. 英王亨利八世

图16. 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妻子

温莎城堡的“亨利八世拱门”,是进入城堡下庭院的拱门。亨利就是在拱门内的下庭院认识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不久他“休”了第一个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因为她不生儿子,只生了一个女儿玛丽公主。

安妮-博林也为亨利生下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公主。但是没过多久,就被他被关进伦敦塔随后被处死。亨利又娶了第三个妻子简-西摩(Jane Seymour),并为他生下了儿子爱德华,亨利终于有儿子了,可惜简-西摩在产后第12天就病死了。

亨利可没有闲着,不久就娶了第四个妻子克利夫斯的安妮(Anne Cleves),但是这次婚姻只维持六个月,就因没生儿子而“和离”。亨利的第五个妻子是凯瑟琳-霍华德(Catherine Howard),她是个非常性感的女人,由于她不忠诚,不到两年就被亨利下令斩首了。

亨利的第六个妻子凯瑟琳-帕尔(Catherine Parr),是六个妻子中最幸运的一个,而且是最聪明的一个。她比亨利活得长,并且还善待亨利的三个同父异母的孩子,使得他(她)们陆续当上了英(女)王,自己也得以善终。

亨利死于1547年,被安葬在温莎城堡里的圣乔治礼拜堂(St George Chapel)。亨利八世死后,她的独子继承了王位,称爱德华六世(Edward VI,r.1547-1553),但这个孩子从小就体弱多病,继位后6年就病死了。

王位的空缺引发了贵族之间的较量,最后爱德华的表妹被强行推上王位,即16岁的“九日女王”简-格雷(Lady Jane Grey)。但是贵族之间较量的结果,使得这个可怜的简-格雷,9天后被斩首,王位又空缺了。

这时候同辈中年龄最大的玛丽公主被选做新女王,称玛丽一世(Mary I, r.1553-1558)。崇信天主教的玛丽一世,对新教徒大开杀戒,被人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玛丽女王的身体也不好,五年后病死,王位再次空缺了。

这时人们才想起来,还有一位公主,于是就把她选做新女王,称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 r.1558-1603)。伊丽莎白一世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虽然是女王却扬名天下,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建立了海上霸权。下图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图17.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按照英国的官方说法,当前英国的王室血统,可以追朔到一千多年前的“征服者威廉”。所以,我们就从这个威廉开始吧。在下面的叙述中,凡是在人名后面有“r.”(reign)的,表示在位年代,否则表示生卒年代。这个原则对前面的叙述也适用。

“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r.1066-1087),原是位于法国领土诺曼公国的公爵。1066年,他以自己是刚刚去世英王的血亲为借口,率军渡海占领了英格兰。当年的圣诞节那天,在西敏寺加冕为英王,从此开创了英国的“诺曼王朝”(Norman Dynasty)。下图是英王征服者威廉。

图18. 英王征服者威廉

诺曼王朝传了四代就发生内讧,威廉重外孙亨利平定了内乱,成了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r.1154-1189),建立了“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 Dynasty)。金雀花王朝的时间要比诺曼王朝长,故事也多得多,出现了几个非常厉害的君主。

理察一世(Richard I,r.1189-1199),是个粗犷暴躁,勇猛善战,极富魅力的军事天才。在位十年,九年在外作战,为十字军东征西讨,老婆是塞浦路斯人。曾经击败过穆斯林军队杰出统帅萨拉丁,从而获得了“狮心王理察”(Richard the Lion Heart)的英名。

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一世(Edward I,r.1272-1307),“苏格兰之锤”(Hammer of Scotland),发动旨在吞并苏格兰的战争,从而导致后来的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 of Great Britain,1707-1800)。由于他身高腿长,获得“长腿爱德华”(Edward the Longshanks)的绰号。

爱德华的儿子叫爱德华,孙子也叫爱德华,即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r.1327-1377)。这个“小三”更厉害,以自己是刚刚去世法王的血亲为借口,发动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假如没有肆虐欧洲的黑死病(1348-1349),他就能占领法兰西,成为“征服者爱德华”。

后来金雀花王朝再次发生内讧,“长腿爱德华”的两个孙辈家族,为争夺王位打起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得胜,称“亨利四世”(Henry IV,r.1399-1413),建立“兰开斯特王朝”(Lancaster Dynasty)。约克家族的爱德华不服气,挑起“玫瑰战争”(Rose War,1455-1485)。

爱德华几经反复取得了胜利,自称“爱德华四世”(Edward IV,r.1461-1483),并且建立“约克王朝”(York Dynasty)。两大家族缠斗,鱼蚌相争渔翁得利。都铎亨利,平乱群雄,趁乱称王“亨利七世”(Henry VII,r.1485-1509),建立“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

亨利的儿子也叫亨利,即杀妻魔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r.1509-1547),大女儿是“血腥玛丽”(Bloody Mary,r.1553-1558),小女儿是“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r.1558-1603),另外还有一个无辜被杀的九日女王“简-格雷”(Lady Jane Grey)。

伊丽莎白一世死后,问题来了,无论男女继承人都没了。贵族们不得不放眼苏格兰,请来一位血统很远的旁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来兼任英格兰国王,称“詹姆斯一世”(James I,r.1603-1625),从而英国出现了“斯图亚特王朝”(Stuart Dynasty)。

斯图亚特王朝也很热闹,詹姆斯的儿子查理一世(Charles I,r.1625-1649),热衷王权打压国会,被克伦威尔(Cromwell)率军赶下台,还被送上了断头台。查理的儿子也叫查理,千难万险逃到法国,借兵复辟夺权成功,史称“查理二世”(Charles II,r.1660-1685)。

斯图亚特王朝末代的“安女王”(Queen Anne, r.1702-1714)死后,同样的问题又来了。无论男女,信奉新教的继承人都没了。贵族们不得不放眼德国,把一个只有母系远亲的,已经是汉诺威公爵的乔治,请到英国来当国王,于是有了“汉诺威王朝”(Hanover Dynasty)。

“乔治一世”(George I,r.1714-1727),54岁不会说英语,年龄太大也学不会,即使学会也没兴趣。于是来个偷懒的办法,放权给首相华尔波(Robert Walpole),“乔治乔治”,“瞧”着别人去“治”。于是在英国开创了首相内阁制的先河。

乔治的儿子叫乔治,孙子也叫乔治,即“乔治三世”(George III,r.1760-1820)。“小三”也很不平凡,在位60年,与中国乾隆皇帝一样长。任内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丢失了大片北美殖民地,晚年还得了精神病。不过,该王朝末代君主维多利亚女王却大有作为。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r.1837-1901),是乔治三世的孙女。乔治三世死后,第一个儿子继位,是为“乔治四世”(George IV,r.1820-1830)。乔治四世死后弟弟继位,也就是乔治三世的第二个儿子,“威廉四世”(George IV,r.1830-1837)。

维多利亚女王的父亲是乔治三世的第三个儿子爱德华亲王,与乔治三世皆于1820年去世。在祖父,父亲,大伯父和二伯父死后,她是唯一的一位合法继承人。1837年,她才18岁,就继承了英国王位,从此开创了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

当时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维多利亚女王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但她却仍然试图影响英国政府的政策及官员任命等政务。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间长达63年零7个月,是在位第二长的英国君主,仅次于她的后代伊丽莎白二世。下图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标准像。

图19. 维多利亚女王的标准像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传位于长子“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r.1901-1910)。爱德华的父亲是德国下面“哥达公国”的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于是英国开始了“哥达王朝”(Gotha Dynasty)。

爱德华七世是个浪荡公子,60岁才上位,既无阅历也无建树,登基之之后九年就去世了。儿子又叫乔治,称“乔治五世”(George V,r.1910-1936),乔治与其父的性格完全相反,年纪轻轻就大有作为,一生中励精图治,确保了王室的尊严。

乔治五世死后传位于长子爱德华八世,他不爱江山爱美人,当年即宣布退位。英国王位又传位给乔治五世的次子,也叫乔治,称“乔治六世”(George VI,r.1936-1952),患有口吃病的乔治,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地度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死后传位于女儿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Queen Elizabeth II,r.1952-2002),全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Elizabeth Alexandra Mary)。她是乔治六世的长女,1952年2月6日,继承了父亲乔治六世的王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2022年9月8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去世,在位年代为1952-2002(70年),超过了她的先祖维多利亚女王(64年)。是在位最长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72年)。下图是已故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图20. 已故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驾崩之后,其长子查尔斯三世同时登基。查尔斯三世(Charles III),又译查理三世,全名查尔斯-菲利普-阿瑟-乔治(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是前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长子。

2022年9月8日,查尔斯三世继位为英王,查尔斯是登基时年龄最年长的君主(73岁),也是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王储(70年)。下图是现任英王查尔斯三世。

图21. 现任英王查尔斯三世

英国君主名字的重复率太高,这里总结一下。从征服者威廉算起:8个亨利,8个爱德华,6个乔治,4个威廉,4个詹姆斯,3个理察,3个查理,2个玛丽,2个伊丽莎白,1个斯蒂芬,1个约翰,1个维多利亚,1个安妮,0个路易(路易是法国国王的专利)。

(四)“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一座位于英国伦敦的综合性博物馆,从1759年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俄国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齐名。

大英博物馆的缘起可追溯至1718世纪的英国医生兼自然历史学家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ne,1660–1753)。他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将他所收藏的近8万件珍贵物品,全部捐赠给国家,由此奠定了大英博物馆的基础,馆内现有藏品800多万件。

在经过公众筹款募得建造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在伦敦的蒙塔古宫(Montague House)落成。此后的250年间,英国通过在海外殖民扩张收获了大量文物,使得大英博物馆藏品不断增多,并且促成了几个博物馆分支机构的诞生。

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历史文物与自然历史类藏品(生物标本,化石等)分离,馆内主要收藏历史文物。自然历史类藏品则转入其分馆,位于伦敦南肯星顿的“自然史博物馆”。该分馆成立于1881年,是大英博物馆的第一个分支机构。

1973年,大英博物馆将其保存书籍,手稿和期刊的图书馆部门剥离,以馆内的圆形阅览室为基础,成立“大英图书馆”。1997年,“大英图书馆”从“大英博物馆”中迁出,转移至伦敦圣潘克拉斯新建的“图书馆大楼”。

由于大英博物馆的许多文物,都是英国殖民时代从他国劫掠所得,因此这些文物的所有权与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埃尔金石雕(原产于希腊)和罗塞塔石碑(原产于埃及),其归属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是一块公元前196年制作的花岗岩石碑,原本只是一块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但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内容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让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解读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

从而罗塞塔石碑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在埃及的一个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从1802年起,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公开展示。

下图是我在大英博物馆里拍摄的“罗塞塔石碑”。

图22. 我在“大英博物馆”里拍摄的“罗塞塔石碑”

2017年7月14日,我参观了“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参观博物馆是免费的,不用花钱买门票。下图是大英博物馆的前门。

图23.“大英博物馆”的前门

从前门进入博物馆后,正前方是一个宽阔的大厅,叫做“大展苑”。大展苑的网状穹顶,采用玻璃和钢材制成,阳光明亮,气势恢宏,精妙绝伦。巨大的空间,使大展苑成为一个室内广场。大展苑中央有个圆形高塔,是图书馆阅览室。下图是大英博物馆的“大展苑”。

大展苑里有服务台,礼品店,书店和小吃部。大厅里摆一些活动桌椅供游客就餐。角落里还有自动售货机,供应饮料和零食。我的午餐就是在大展苑的小吃部里解决的。下图是我在书店里买的一本中文书《大英博物馆》,再下图是大英博物馆里的“大展苑”。

图24. 中文书《大英博物馆》

图25. 大英博物馆里的“大展苑”

大展苑的侧面,有几个通道引入各个展厅。 左边第一层是古埃及展厅,古埃及展厅里展示着许多出土的古埃及法老的石像和木乃伊。下图是耸立在古埃及展厅中心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的半身像。

图26. 古埃及展厅中央的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生于公元前1303年,死于公元前1213年,享年达90岁。他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其名字在古埃及语中的意思是“拉神之子”。 拉美西斯二世执政的时期,是古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

拉美西斯二世被认为是古埃及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法老之一。他10岁时就担任军队的首领,年纪轻轻便开始辅佐父亲。公元前1279年登基,在位时间长达66年,一生中多有建树,90多岁的老爷爷才以高龄去世。

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在叙利亚与同时代的另一个强大帝国赫梯发生冲突。双方发生一次著名的战役。不久赫梯王国的国王病逝,新任国王继位后,两国缔结和约,成为军事同盟。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国际协定,埃及与赫梯的文本均被保存了下来。

他对庞大土木工程的热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迹。在阿比多斯拉美西姆兴建了许多庙宇。为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增添了新的结构。兴建了以宏伟高大的而著称的阿布辛贝神庙。在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筑上,也刻上他的名字,从而成为古埃及的代表人物。

然而他统治的时代已经是古埃及衰落的前夜,国家巨大的开销加快了国力的下滑。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埃及就开始走下坡。另外,拉美西斯二世不仅拥有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且还拥有一个同样庞大的家庭。

在拉美西斯二世几十年的统治中,有过八名王后和近两百名妃子。妃子中包括他的姐妹和他自己的女儿,另外还有赫梯王国的公主,数名高官和贵族的女儿。这些王后和妃子为他生下了一百多个子女。

今天是我第一次参观大英博物馆,花三四个小时在里面,但是仍不满足。两天后7月16日,我第二次参观大英博物馆。这次不仅看文物而且看标签,免得回去后傻傻分不清。以下的照片不再标出是哪天拍的,而是一些组合起来的照片。

下面的左图是古埃及新王国之后,第21王朝的第三位法老,普素森尼斯一世(Psusennes I,前1039-991)。右图是埃及希腊化时代的法老托勒密一世(Ptolemy I,前305-285)。他是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瓜分马其顿帝国的三个将领之一,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建立托勒密王朝。

图27. 古埃及展厅里的两个古埃及法老

下图是古埃及展厅里的古埃及法老木乃伊。

图28. 古埃及展厅里的古埃及法老木乃伊

下面的左图是古希腊的“吟游诗人”荷马(Homer),他从小失明,创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统称《荷马史诗》。右图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399),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图29.“游吟诗人”荷马(左)与哲学家苏格拉底(右)

下面的左图是古希腊的伯里克利(Pericles,前495-429),是古希腊雅典黄金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演说家和将军。他在希波战争的废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艺术。现存的很多古希腊建筑都是那时所建。他的时代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

下面的右图是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前336-323),古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王。他出生于公元前356年,二十岁时从父王菲力普二世手中继位为马其顿国王。在他的统治期间,几乎都在进行前无古人的大型军事征服活动。

图30. 古希腊的贝里克利(左)与亚力山大大帝(右)

在他三十岁时,已经建立了疆域广大的帝国,从希腊小亚细亚埃及波斯两河流域阿富汗印度西北部。他从未被击败过,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常胜将军。在他死后没有合适的继承人,将领们争夺地盘,最终使庞大的帝国土崩瓦解,三个将领分别建立了三个国家。

他以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为偶像范本,最终使自己也成为一个近乎神话的英雄。他也以融合希腊文化和非希腊文化而著名。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使后世的军事将领努力与他看齐,全世界的军校都曾经使用过他的战术作为教材。

下面的左图是绝世美女爱神“维纳斯”(Venus)。右图中的少女像柱,好像很面熟在哪见过?仔细看一下说明才知道,原来是希腊“雅典卫城”(Acropolis)里“伊瑞克提翁神殿”(Erechtheion)前面,六个少女像柱中的一个。

图31. 大英博物馆里的爱神维纳斯(左)与希腊雅典卫城里的少女像柱(右)

去年(2016),我到希腊雅典去旅游,参观过雅典卫城,见过“伊瑞克提翁神殿”前面的少女像柱。当时导游告诉我们说,伊瑞克提翁神殿前的少女像柱,已经换成了复制品,真品已经送到“雅典卫城博物馆”里妥善保护。下图是“伊瑞克提翁神殿”前面的少女像柱。

图32. 雅典卫城“伊瑞克提翁神殿”前面的少女像柱,是复制品(六个)

当我们进入“雅典卫城博物馆”(Acropolis Museum)去看真品时,发现那里只有五个,好像少了一个,不知道为什么。询问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她也不知道。下图是“雅典卫城博物馆”里的少女像柱。

图33.“雅典卫城博物馆”的少女像柱,是真品(五个)

哎呀,原来希腊雅典卫城里的少女像柱(第六个真品),在大英博物馆里呀!这可恶的老“鹰”(英),把文物的真品从希腊雅典“叼”到这里来的了。这也难怪,大英博物馆里的许多考古文物,其来源一直存在争议。

下图是古罗马帝国皇帝提比略和图拉真的头像。

图34. 古罗马皇帝提比略(左)和图拉真(右)

提比略(Tiberius,14-37),是古罗马皇帝屋大维的女婿兼养子。在古代罗马,普遍认为一个家庭至少要有一个男孩,因为家族需要一个男性继承人

凯撒大帝执政的时期,正是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时期,事实上,他成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作为雄才大略的帝国领袖,老之将至时,自然希望能够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嗣。但是凯撒大帝与埃及艳后唯一的亲生儿子却生长在埃及,在罗马国内毫无势力。

迫于元老院和军队的压力,他收养他的外甥屋大维作养子兼继承人。屋大维果然不负所望,养父死后就收拢势力消灭政敌,建立了强大的罗马帝国。后来,这个制度成了保证帝位顺利交班的手段,皇帝把他选定的继承人收养为子,将来他死后接班。

图拉真(Trajan,98-117)是古罗马帝国“五贤帝”(Five Good Emperors)之一。这五个好皇帝,包括涅尔瓦(Nerva,96-98),图拉真(Trajan,98-117),哈德良(Hadrian,117-138),安东尼(Antoninus,138-161),以及奥勒留(Aurelius,161-180)。

下图是古罗马帝国皇帝中的塞维鲁(左)和哈德良(右)。

图35. 古罗马皇塞维鲁(左)和哈德良(右)

上文已经提到,哈德良(117-138)是古罗马五贤帝之一。塞维鲁(Severus,193-211),是古罗马帝国塞维鲁王朝的开创者,曾经是前任皇帝康茂德(192年被暴民杀死)麾下的一个将军。皇帝死后几个将军争夺皇位。塞维鲁最后胜出继承帝位,建立了塞维鲁王朝。

下图是古亚速帝国的“人面狮身带翼石像”(左)与“复活节岛”上的石头人像(右)。

图36. 古亚述帝国的“人面狮身带翼石像”(左)与“复活节岛”上的石头人像(右)

“复活节岛”上的石头人像,位于太平洋里的“复活节岛”。多数为一体成形,也就是说整体是从一块大石头刻出来的。目前已知,“复活节岛”上有887尊石像。石像的意义至今仍然不明,但是有不少关于这些石像成因的推论。下图是复活节岛岸边的石头人像群。

图37. “复活节岛”上的石头人像群

大英博物馆里还有亚洲馆,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下面左图是中国馆里的“雷锋兵马俑”。混球:头像是雷锋,着装兵马俑!下面右图是朝鲜馆里的“石佛坐像”。

图38. 中国馆里的“雷锋兵马俑”和朝鲜馆里的“石佛坐像”

在大英博物馆的欧洲馆里,我看见一座英王爱德华七世的镀金半身像,稍微感到有点奇怪。这位英王无论是当王储还是当国王,都无甚政绩,私生活还不太检点。

图39. 欧洲馆里的爱德华七世镀金半身像

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r.1901-1910),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阿尔伯特亲王的长子。从1841年出生起,到1901年继位止,当王储整整60年。他先入爱丁堡大学,后来转牛津大学,再后来转剑桥大学,但都无法毕业。在爱尔兰服役时,还与女演员厮混。

1861年,其父阿尔伯特亲王为关心他到剑桥去一趟,却在归来两星期后去世。因此,中年丧偶的女王把亡夫的死,归咎于爱德华的荒唐,从此不准他过问政治宗室事务。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驾崩,年已花甲的爱德华才登上英国王位,称爱德华七世。

爱德华七世年轻时大抵未参与国务,因此缺乏经验,在政治上毫无建树。1910年,在位仅九年的爱德华七世去世。爱德华七世一生庸庸碌碌,儿子乔治却十分出色。维多利亚女王去世后,爱德华七世继位,乔治被封为威尔士亲王。

作为王位继承人,乔治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加拿大和印度。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他不仅关心英国人民的福利,也关心大英帝国的所有领地的居民。1910年,在父亲爱德华七世去世后,乔治继位,称乔治五世(George V,r.1910-1936)。

乔治五世是爱德华七世的儿子,英国温莎王朝的开创者,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表弟,俄罗斯帝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一方,与俄法国开战。英国宣称将站在俄国和法国一边。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乔治五世的表兄,认为英国的声明只不过是吓唬人。但德皇威廉二世判断错了,乔治五世曾不止一次明确地宣布英国的立场。

在为期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乔治五世全力以赴支持战争直到胜利,他经常视察陆军和海军的部队,医院,工厂和船坞。乔治五世向国库多次捐献,还在议员的建议下戒酒并遵守配给规定。他还把自己的两个王子送到军中服役。

1914年,英德交战英军败退,英国的反德情绪高涨。1917年,乔治五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为表明与德国血战到底的决心,王室不再延用德国姓氏“哥达”。他以皇家城堡温莎之名,改姓“温莎”。这是典型的英国姓氏,此举得到大量的民意支持,实在是是众望所归。

于是英国开创“温莎王朝”(Windsor Dynasty)。随后,他封存王宫酒窖,停止宫廷宴会,频繁视察军队,慰问伤员病员,视察兵工工厂。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德皇威廉二世逃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英国所在的协约国取得胜利。群众在白金汉宫前欢呼雀跃。欧陆各国纷纷改建共和,但是温莎王室却赢得臣民热烈拥戴,继续以“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之名,屹立于世界。下图是英王乔治五世。

图40. 英王乔治五世

当英王乔治五世作为完美君主的同时,他的表弟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却输得很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俄国沙皇被推翻,尼古拉的全家被秘密处决。长得像孪生兄弟的乔治和尼古拉,最后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

下图是两兄弟的合影,谁能分辨谁是谁?反正我是分辨不出来。

图41. 乔治与尼古拉,谁是谁?

(五)“爱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

苏格兰(Scotland),是英国的一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的北部,占有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一。行政上,苏格兰在外交,军事,金融,宏观经济政策等事务,受英国政府英国议会管辖,但是苏格兰对内部拥有高度的自治权,在英国内部的规模仅次于英格兰。

地理上,苏格兰大西洋环绕包围,东部滨临北海,西南滨临北海和爱尔兰海苏格兰的地理富于变化,从农村的低地到荒芜的高地,既有大都市也有无人居住的小岛。苏格兰唯一在陆上接壤的邻居是英格兰

苏格兰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区域。北部和西部是苏格兰高地,南部和东部是苏格兰低地。高地地区地形多山,低地地区地形平缓,大多数人口居住低地。格拉斯哥是苏格兰最大的都市,首府爱丁堡是苏格兰的政治中心。

历史上,苏格兰的正式记载于公元1世纪。当时罗马帝国北方势力在不列颠省大为减弱,从安东尼长城退到哈德良长城。导致今苏格兰的西部和威尔士的地域,被骑士“司各特”

(Scotia)家族控制,从此该地域称为“司各特之地”,即“苏格兰”(Scotland)。

公元9至11世纪,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苏格兰王国逐渐成形。在此之后的数百年间,因为领土,宗教,政治等不同的原因,苏格兰与南面英格兰,西面爱尔兰,欧洲大陆的法国,北欧的挪威王国之间,有过错综复杂的联盟,婚姻和战争的关系。

公元17至18世纪,苏格兰王国最终与英格兰王国合并,形成现在联合王国的主要部分。历史上的苏格兰,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强烈的民族意识。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对欧洲甚至世界的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苏格兰以格子呢风笛乐和古城堡闻名于世。

“爱丁堡”(Edinburgh),位于苏格兰东南海岸,是苏格兰首府和第二大的城市。爱丁堡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历史名胜都完好地保存下来,例如爱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宫圣吉尔斯大教堂等。爱丁堡的旧城新城,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图是“爱丁堡”市内高耸在“城堡岩”上的“爱丁堡城堡”。

图42.“爱丁堡”市内高耸在“城堡岩”上的“爱丁堡城堡”

“爱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是苏格兰爱丁堡的重要象征。爱丁堡城堡坐落在“爱丁堡”市内的“城堡岩”上,十分显眼,从市中心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爱丁堡城堡的海拔高度为120米,从城堡上面可以俯瞰爱丁堡全城的景色。

爱丁堡城堡从公元12世纪到16世纪,一直都是苏格兰的皇家城堡。它见证了发生在苏格兰的多次战争,17世纪起成为军事基地。城堡内的大多数建筑在16世纪的长期围城事件中被毁,只有少数建筑挺过这次围城。

爱丁堡城堡是爱丁堡市的重要象征,目前对公众开放,其中一些建筑内部也允许游客参观。是苏格兰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迎接从世界各地前来的有120多万名游客。城堡内有几个军事博物馆,陈列各类实物,记述了苏格兰,英国乃至欧洲的军事历史。

2018年1月3日上午,我与我儿来到爱丁堡城堡,游人们已经排成长队,等候进入城堡的大门,我们赶快跑去排队买票,下图是爱丁堡城堡外面排队准备入内的人群。

图43. 爱丁堡城堡外面排队准备入内的人群

下图(左)是游人们在入口处排队买票,下图(右)是爱丁堡城堡的大门。

图44. 游人们在排队买票(左)和爱丁堡城堡入口的大门(右)

爱丁堡城堡大门内的两旁,有两个“守卫武士”的雕塑,这两个人可不简单。右边的那个叫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左边的这个叫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两人都是苏格兰独立战争中的英雄。

图45. 爱丁堡城堡大门内的两位“守卫武士”

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1270-1305),是一名苏格兰骑士,是苏格兰独立战争中的英雄。1297年,他在斯特林桥战役中,击败英格兰军队,被指定为苏格兰护国公。但是1305年,被英格兰人擒获,英王爱德华一世下令处死。电影《勇敢的心》里的主角就是他。

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1274-1329),也是苏格兰独立战争中的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威廉-华莱士牺牲之后,他挑起了独立战争的大梁,带头反抗英格兰入侵。最后成为苏格兰王国的国王罗伯特一世(Robert I,r.1306-1329)。

我们进入爱丁堡城堡之后就一直下雨,我们早上匆匆忙忙的忘了带雨伞,也管不了许多了,继续跟着队伍参观。下面的两图是在城堡内参观的游客人群。

图46. 在爱丁堡城堡里参观的游客人群

图47. 在爱丁堡城堡里参观的游客人群

下图是我儿在爱丁堡城堡中一个大楼前面的留影。

图48. 我儿在爱丁堡城堡中一个大楼前面的留影

在爱丁堡城堡的王冠广场上,有几个展览室:庆典大厅,皇家宫殿和“苏格兰之光”。我们都入内参观了。苏格兰之光是指“王冠”,“权杖”和“护国宝剑”等三件宝物。1818年,司各特(Scott)奉命打开封存多年的箱子,使苏格兰之光重见天日,他也因此名扬天下。

从11世纪到16世纪,爱丁堡城堡里的皇宫都是王室的主要居所。但是从詹姆斯五世开始,王室更重视“荷里路德宫”(Palace of Holyroodhouse)。1566年,苏格兰玛丽女王舍弃了舒适的荷里路德宫,选择在爱丁堡城堡的皇宫里分娩,生下了未来的国王詹姆斯。

小孩出生刚14个月,父亲亨利就被谋杀,玛丽女王也被废黜,还在襁褓中的婴儿詹姆斯,加冕为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James VI of Scotland, r.1567-1603)。后来他又当上了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r.1603-1625)。1617年,回来参加登基50周年庆典。

在爱丁堡城堡里,除了“苏格兰之光”之外,另一件宝物是“命运之石”(Stone of Destiny),亦称“加冕石”,是历代苏格兰国王加冕时所坐的一块砂岩。几个世纪以来,苏格兰国王都是坐在此石上举行加冕典礼的,因此“命运之石”也成为苏格兰的国家象征之一。

下图是苏格兰的“命运之石”。

图49. 苏格兰的“命运之石”

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Edward I,r.1272-1307),将此石作为战利品,掳夺到英格兰,安置在西敏寺里的英王加冕宝座之下,象征英格兰和苏格兰已经统一在英格兰的王权之下。之后的许多年里,苏格兰多次要求拿回此石,但一直都未获结果。

1996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将“命运之石”归还给苏格兰。在两“兰”的边境上,英国内政部的官员与苏格兰政府的代表,举行了一个交接仪式。从此之后,“命运之石”被带回爱丁堡城堡安放至今。

我们参观的那天是个雨天,一直都在下雨,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下图是我从爱丁堡城堡上远眺爱丁堡市区,再下图是我在爱丁堡城堡围墙前面的留影,第三图是我儿在爱丁堡城堡围墙前面的留影。

图50. 我从爱丁堡城堡上远眺爱丁堡市区

图51. 我在爱丁堡城堡围墙前面的留影

图52. 我儿在爱丁堡城堡围墙前面的留影

爱丁堡城堡里还有苏格兰王宫,苏格兰国家战争纪念馆,皇家骑兵军团博物馆,皇家步兵军团博物馆,还有一个圣玛格丽特礼拜堂。这些我们都参观了。在那些军团博物馆的里面,我拍了很多照片,但都是大同小异,这里就不出示了。

离开之前,我在礼品店里买了一本中文书《爱丁堡城堡》。

图53. 中文书《爱丁堡城堡》

最后,我向读者朋友们道歉,我在爱丁堡城堡游览的照片上,显示的日期是错误的。原因出在我的“傻瓜相机”。两天前相机没电,充电之后忘了重设日期。“傻瓜相机”自动重设,就是下一年下一月的第一天,2017年7月22日就成了2018年8月3日。

相机不“傻”,我倒成了“傻瓜”。我在这里再重申一下,正确的日期是2017年7月22日,而不是照片里显示的2018年8月3日。那么,为什么我不使用更先进的手机呢?原因有二:第一个是体积,我的“傻瓜相机”小到可以放进上衣的小口袋,手机却不行。

第二个更重要,手机不能显示照片日期。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几十年过去,似乎是一瞬间。但经历的事情太多,无法都能记住。照片一看,马上明了。也许是我无能,找不到显示日期的功能,哪位朋友能告诉我,如何找到这个功能,本人将不胜感激。

今天英国就讲到这儿,包括国会大厦,白金汉宫,温莎堡,大英博物馆,以及爱丁堡城堡,明天讲法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安主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anxueClear;
谢谢点评,共同学习。
HanxueClear 回复 悄悄话 学习了好多英国历史,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