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忘不掉的初心 —— 移民的生活大抵如此

(2019-11-02 18:41:37) 下一个

忘不掉的初心       

        前几天上班的路上,偷偷拍了这两张照片。  

    

 

      这位“仁兄”走在我的左前边,一臂之远。他头上的“帽子”、身上的西装、脚上的皮鞋 —— 早已见惯不怪的不协调的混搭,忽然就让我心生感慨:移民的生活大抵如此!

    离开了“故土”,不论到了哪里,或者在城市间游走,或者跨洋过海到另一个国度,周遭是什么样的场景,周围是什么样的人,语言通与不通,都不重要,一个人总是忘不了、实际上也是不愿意忘记、不容易忘记因为在另一个地方长时间生活、因为一种秉承而深深植入内心的文化、行为习惯,总是保留着那个曾经的环境的一些痕迹。这可以是改不掉的“乡音”,抑扬顿挫之间不小心滑出来的某个调调;也可以是穿戴打扮的某个细节,虽然西装革履上上下下已经全然是另外一番模样;还可以是餐桌上的某种味道,一碗面,一道菜,...。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流动,越来越开放,没有了“障碍”,失去了“边界”。人们移动着,说着不同的方言,讲着别人听不懂的语言,移到不同的城市,移到海外。于是,这个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混合了太多元素的各具风格的“熔炉”,吸引着人们投入进去。

      能称得上或自诩是“熔炉”的城市,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一方面化合着人们带进来的各种不同,一方面又在极力地强调其文化的多元性,尊重不同族人的独立存在,努力地打造着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因为现实是,不论这些“熔炉”如何努力地推动文化的融合,总是有一个煮不烂、炖不透的特立独行的“你”、“我”或者 “他”。

2019.09.05 于多伦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禾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华府采菊人: 想起了多年前流行的现在没人再提的一个词“香蕉人”,他们是政治经济融入的潜力军。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所谓政治经济的融入,才是重点, 一些原有文化的保留,别人不一定在意你。
克林顿说的“It's economy, stupid!"
在美国,政治是经济的小三子,而文化是经济的调味品, 味精酱油辣椒, 放这不放那,放多放少随便你, 所以比较百花齐放。

比如犹太人, 政治经济不但是“融入”, 反过来还得别人去迁就他们,可是他们中间很多人还是“顽固”地保持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特性,也没人叽歪。
倒是中国的辫子,那是原先, 北美社会那年头确实也没有那么容忍, 哪位不信, 你现在去留条长辫子?没人说你, 反过来还一定会有人说“酷”!
禾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游子' 的评论 : 应当承认,在“海外”,中国人的社会融入程度、融入能力差些,入乡随俗的能力弱些。
禾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oduo' 的评论 : 大部分锡克人居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在北美锡克无论如何都是移民,不论是第几代。
xioduo 回复 悄悄话 锡克人,不一定是移民。
西游子 回复 悄悄话 满清留学生的长辫子被耻笑,今天的包头巾没人敢非议,华人永远是软柿子
西游子 回复 悄悄话 最忌邯郸学步
禾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olar_bear: 回复 polar_bear: 毫无疑问,移民应尽力尽快融入其所在的“主流社会”,入乡随俗。“中国城”只是我借以说明移民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容纳态度。建个”中国城“,在里面窝着,当然不是移民生活。m
polar_bear 回复 悄悄话 看看那些执意保留自己所谓的“独特文化”的,有几个过的像个样子?尤其是“中国城”……人呐,不自觉地就成了进步路上的阻碍了……
禾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晚妆' 的评论 : 我认为他是个十分执着的、努力保持自我的移民,不在意别人如何看,不掩饰与自己的族裔相伴的文化特征。这也是为什么,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小意大利(Little Italy)”、“小印度”(Little India)”、“中国城”。在移民社会里,虽然种族的显性特征足以说明一个人是否移民(不论是第几代),但重要的是,人们还努力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这是移民社会之所以是移民社会且能存在的原因之一,是移民能够适意生活的原因。但是,移民们也在努力融入“主流社会”,工作环境中,极少或几乎不见民族服装而是职业装,虽然不乏民族特色的小修饰。国内的“北上广深”同是移民城市,人们虽无样貌特征的差别,但是生活习惯“迥异”,且“积习”不改,是同样的道理。
晚妆 回复 悄悄话 可是照片上的这位即使不移民,在他自己的家乡也是这幅打扮,所以用他说明不了移民的融入与独立这些议题。虽然我同意你要表达的结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