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自己活还是为他人活,这是个问题

(2021-08-12 20:39:56) 下一个
在这个盛行个人主义的时代,上面这个问题在表面上看完全不是个问题。除了个别信仰宗教的善士之外,绝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说,要为自己活。可是如果认真想 一想,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很多事情上,你表面上是为了自己,但实际上是“为了他人”。在这里“为了他人”打上引号,因为不是说他人能在其中受益,而 是你的动机其实在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比如说,你辛苦赚钱,去买一只名牌手袋。表面上你是为了自己享受,可是你不是享受这个手袋的使用功能。如果就使用功能来说,你只用付出百分之一的价格,就 可以买到使用功能差不多的手袋了。你享受的是在使用这个手袋时别人羡慕的眼光、因为这只手袋别人对你评价的提升、以及因为评价的提升给你带来的更多的自 信。可以说你付出额外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钱就是为了买别人看你的眼光和别人对你的评价。
 
男人买豪车和名表、买大房子,也是同理。当然,使用功能所占的比例可能会比LV手袋要大一些。
 
想当官或者发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可以衣锦还乡,让人刮目相看。
 
诗人与作家算是雅人了,但虚荣心也不会比别人少。举个例子,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要在网上发表作品极其容易,博客、论坛都是很好的平台。免费并且环保,如果文字好,读者也不会少。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但很多文人不是这么想,铆着劲要出书,不惜自掏本来就有点羞涩的腰包。出了书之后,签字到处送人,还要想法子请来名家,搞发布会等等。这无非也 出于虚荣。其实人人都心知肚明,这种自费出的书,离废纸回收站的距离是最近的。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即是说以前的人做学问,是为了增长知识、修身养性,现在的人做学问,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为了博取他人的赞赏、敬佩。但孔子心目中的古时候,往往是理想化的,真实存在的几率很小。自有人类以来,虚荣心就是我们的影子。不管是古之学者还是今之学者,在虚荣方面没有什么两样。就连圣人孔夫子自己也难以免俗,不时会流露出虚荣的苗头。如《论语》中的两段:“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样自夸不是出于虚荣是什么?
 
我们生存或工作的很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换句话说,活着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是为他人的眼光或评价,也就是为了他人而活。仔细想来,这样做人是不是有点愚蠢呢?
 
澳大利亚小说家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说了虚荣心的另一个可笑之处:“我们太虚荣了,我们甚至会很在意那些我们根本就不在意的人对我们的看法
 
如果没有虚荣心,生活一定可以简单的多,也轻松的多。不必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不再会想办法省钱或赚钱去买名牌手袋和衣服,豪车和大房子也不会是我 们的生活目的。可像颜回那样,“一瓢饮,一箪食足矣”。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旅行,去享受生活,享受大自然。就像那个著名的渔翁一样,现在就可以躺在海 滩上晒太阳了。不用说,这种生活方式也更环保,更能保护自然生态。
 
有人会说,如果人人都这样生活,没有追求,社会发展就停滞了,人类也没有进步。请放心,姑且不要说所谓的发展和进步最终对人类有没有好处(这会是另一个话题),要消除人的虚荣心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法国的罗梭说过:“只要人没有发疯,他的任何愚蠢行为都可以被治愈,除了虚荣心”。英国的罗素也说 过:“虚荣心从小孩到大人无一能逃脱,一个小孩子在他学会倒立的时候,他喜欢在人们面前一遍又一遍的表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小王子染上了重病,临终 前他的牧师问他有没有什么遗憾,他说此生最大的遗憾便是在大主教和国王来我住的塔上看我时,我没有将他们从窗户上推下去,因为如果知道自己早晚都会死,与 其寂静地死去,不如让自己扬名,让世人永远记住自己”。
 
所以,我们面对的不是消除虚荣心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而是要尽量减少虚荣的程度。因为虚荣心是永远不会满足的。罗素说:“虚荣心的一个麻烦之处就是你给它喂得越多,它就滋长得越快。你越出名,你就越想更出名。” 既然不能消除它,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够做的也就只能是想法子抑制它,别让它任意发展。尽量腾出一些时间和空间为自己活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