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早期华人的传统文化 (21)

(2021-05-12 12:20:30) 下一个

前面说过早期一些华人社团硬性规定华人入乡要穿著西服,但当时具体到日常中是管不了的,尤其在离其势力范围较远的地方。大多华人刚来澳洲时的穿著是蓝色的上衣,裤子也是蓝色而宽松,头顶较宽的草帽并戴上有黑而长辫的头上。一些人来时还带来了长衫和布鞋,回国时可以用上,大多会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者在不方便携带时委托人存起来。

搜集到一些图片,选三张来说说。

上面的一张是维多利亚省Beechworth金矿区华人在当地巡游的摆拍照,当天似乎下着小雨,连站在商店前面的人也有举着伞子的。骑高马的是个男孩,后面骑小马的是个女孩,扮相是夫妻吧。兵勇﹑官员﹑太监齐活,有些怀疑是华人粤剧戏班在办宣传活动。观看的本地人似乎相当平静,远处商店的二楼站满了人。

Beechworth现在的人口是3859人,当年在镇上人口是3100人(连附近人口约在22000人),增加不多。以数十到近百的华人办这样一个活动,可以想象到效果。

下面一张图片是维省一处淘金镇上的中式葬礼:

送葬的人绝大部份的清代士人打扮,瓜皮帽﹑长袍﹑脚穿元宝鞋,脑后长辫直达小腿。这些人应是商人或店员之类的,一般的淘金工及靠劳力的人,长辫非常不方便(大多会将辫剪至过肩)。略为注意的话,会看到其中一个是佛教打办,换言之到了坟地会采用佛教的仪式。而站在店铺前的既有西人,也有华人。站在屋檐下有三个华人的打扮是白衫白长裤,类似店员。马车上有一个穿著清官员服饰,一个是清随员打扮,说明了死者是在当地有相当身份的人。

送葬的规模达数千人的,悉尼有两个:维纪商店的主人,姓叶,具体姓名及生平至今未能查证;另一个是梅光达先生。这些留待日后说了。

第三张图片是早期澳洲华人在扫墓,是示意图而非实景图。

类似的镜头在上世纪70年代前是常见的,只不过服饰不一样而已。说图中的景象是示意而非现实的是图中存在错误的地方。

先说正确之处:

  1. 近景人物6个,所穿衣服略厚,这符合澳洲的季节气候,清明节在4月份,在澳洲已是是入秋了。
  2. 在略远的地方有两个华人,不清楚是独拜还是合拜,在墓碑前拜祭的合理的。至于逝者是埋在碑前或碑后,不敢肯定,因为现在的华人墓园所葬的是逝者是埋在碑前的,而图中所见则是埋在碑后,故拜祭时不会站在逝者的身上,这与国内是一样的。
  3. 前面4人中站立的一人在烧香,大概与前面3人及后面2人不同组。前面三人在烧祭品,已是上香完毕了,能解释的是分批上香。
  4. 近景是华人墓园,远景是西人墓园,这合符澳洲墓地的分区情况。

再说不合理的地方:

  1. 左下角祭品摆放不合理。三个小酒杯几个水果米饭烧肉等祭品应放在碑及墓前。假如墓及碑都没有显示在图的左面,那祭品安放的地点是错摆了。 
  2. 香炉的位置不对。

按当年澳洲各省政府对墓地的管理,逝者的骸骨需要入葬十年才能起骨。绝大部份逝者的骸骨在后来都转运回乡,假如现在早期华人坟地仍有骸骨的话,那是后来无人知晓而遗漏下来的了。

宣导华人的文化传统,上述三图都是,规模不一样。而实际上在民族混居的地方,这些文化传统是一样的,呈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