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落硅谷

有兴趣地努力工作,感悟人生。
个人资料
正文

意大利音乐之旅(十二)米兰

(2024-04-23 13:27:31) 下一个

上接《意大利音乐之旅(十一)五渔村

意大利音乐之旅(十二)米兰

来意大利音乐之旅之前,有朋友说米兰除了多摩大教堂(修建了600多年才完工,典型的烂尾工程,因此也产生很多历史故事,加之大教堂也确实雄伟壮观,所以非常值得一看),其它没有什么好玩的,米兰大剧院比纽约大都会歌剧小很多,所以我们只安排了2天3晚的时间游览米兰。

在游玩了许多意大利古典小镇和五渔村之后,坐火车到米兰,还是觉得米兰比较现代化,刚从火车站出来就被街道两旁的高顶建筑楼房(high ceiling)所震撼,第一眼看上去和意大利其他城市风格有些不一样。我们入住的宾馆离火车站只有0.5英里,为了躲避地铁上的小偷,我们选择拉着行李箱、徒步到宾馆,顺便还逛一下米兰街头。

第二天,我们根据其他朋友的建议,临时改变计划去逛塞拉瓦莱购物中心(Designer Outlet Mall Serravalle),这是号称欧洲最大的购物中心(mall)。我们之前不知道这个购物中心,因而也没有这个计划。否则我们可以在热那亚(Ginieva)住一晚,那里靠近塞拉瓦莱购物中心,我们不用起个大早买票从米兰往回坐车(浪费银子是其次,主要是浪费了游览时间),顺便还能逛一下热那亚(Genova)这个历史悠久的意大利第六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塞拉瓦莱购物中心(Designer Outlet Mall Serravalle)早上10点开门,火车站有专门往返到mall的大巴,最早一班早上9:00出发。8:30时我们从宾馆步行到了火车站,手机上网没能买到9:00的班车(座位已经卖完了),只好乘坐9:30的班车。我们来到购物中心,发现这里有很多大牌的奢侈品商店,商品都较其它地方便宜。看到一些国内来的代购,拿了很多衣服放在用很专业的三角架支起来的手机前,旁若无人地在商店门口导播带货。GUICI商店的包打折很多,常用的女士挎包从1750-2000欧元降到1000欧元。一同旅行的朋友,之前在其他城市几乎什么也没买,而在这个购物中心里买了很多打折的GUICI包。购物中心里就可以办理退税,只是有比较高的手续费,当时小农了一次,没有在那里办理,结果离开米兰那天起了一个大早、在机场排队花了很多时间去退税。以后如果再遇到这个情况,就在mall里退税,既节省时间,还可能会有VIP待遇。GUICI商店就给了我们一张VIP卡,让我们和朋友一起到购物中心的贵宾休息室吃了一些点心和喝咖啡、饮料等。购物中心总体设计让人非常舒适,厕所宽敞、干净,餐厅也有各种美食,让人感觉逛一天不过瘾。我们逛到几乎是末班车的时间才离开购物中心,坐大巴回到米兰。

第三天早晨,我们不慌不忙地吃了早餐,然后步行来到米兰大教堂,排队买票。这座雄为壮观的大教堂建筑群堪称无与伦比的艺术宝藏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不仅是米兰市民而且是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大教堂建筑群包括大教堂、可以步行的露台、考古区、大教堂博物馆和位于皇宫附近的圣戈塔多教堂。我们买的是通票,即这个建筑群的所有景点都可以参观。在排队期间,突然下起来大雨,辛亏我们带了雨伞。

我们先参观了售票旁边的多摩大教堂博物馆,之后排队进入多摩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因为外面下雨,我们就租了一个中文语音导游装置(用iPhone手机改装的)跟着中文语音介绍、仔细地参观了大教堂建筑群。

(一)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

米兰大教堂(多摩大教堂Duomo di Milano)花了600多年,直至1965年才建设完工,在米兰人们已经将米兰大教堂形容为“烂尾工程”的代名词。这个工程能够一直持续做完是因为有一个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Veneranda Fabrica del Duomo di Milano)(简称“Veneranda Fabrica”)的管理机构。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历史悠久(成立有600多年),负责于多摩大教堂的修建、维护和开发的机构,是由当时米兰市的伯爵 吉安•卡莱亚佐•维斯孔蒂Gian Galeazzo Visconti于1387年设立的。成立之初便致力于大教堂的设计与建造。意大利文中的“Fabbricerie”和“Opere”,是教堂财产管理委员会,是中世纪时期为负责教堂的修建、维护与管理而成立的机构,以确保教会的稳定,维护基督教的威严。

Lunch me la Fabbrica del Domm是一句经典的米兰当地习语,是对某件事情永远无法完成的一种感叹。这句习语的出处恰恰来自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Veneranda Fabrica del Duomo di Milano),源于多摩大教堂6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及持续了长达六个多世纪的修建工程。也就是说:米兰大教堂(多摩大教堂)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烂尾工程”的代名词。

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的日常活动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即:

  1. (1)在马焦雷湖附近的坎多利亚采石场。修建大教堂所采用的大理石就是从那里开采出来的。
  2. (2)建筑物和艺术品的修复现场
  3. (3)大教堂博物馆
  4. (4)档案馆与图书馆
  5. (5)音乐礼拜堂。这是米兰最悠久的文化机构,从1402年至今一直活跃在艺术的舞台上。

在大教堂开始修建的初期,大约1386年,工程是在当时的米兰公爵孔蒂的指导下进行的,并沿袭了那个时期正风靡北欧宫廷的国际哥特式建筑风格。1387年10月24日,吉安•卡菜亚佐•维斯孔蒂(Gian Galeazzo Visconti)决定将从坎多利亚采石场挖掘大理石的专有权授予给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这个采石场的所有权当时是属于维斯孔蒂(Visconti)所有的。在这个重要的决议得以实施以后,来自欧洲各地的能工巧匠都为这一令人赞叹的修建工程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建筑工地汇聚了来自Campnione的建筑工和雕塑大师,来自法国和德国的建筑师和劳工,还有那些来精通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中欧雕塑家和石匠们也都纷纷来到了米兰。这样,进行地如火如茶的大教堂施工现场便成为了一个他们施展各自修筑技能,释放对建筑热情的场地。

直至1965年,当由路洽诺•铭古兹(Luciano Minguzzi)设计的教堂外立面第五扇铜门被安装完毕以后,整个工程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竣工。第五扇铜门上的浮雕展现了大教堂从修建直到圣卡罗•波罗梅奥(San Carlo Borromeo)时代期间的辉煌历史。

(二)圣钉

我们一进入大教堂,就被大教堂划分为五个殿堂的52根高高的石柱所震撼,52根石柱代表着一年中的52个星期,柱子上有支撑大型十字拱顶的柱头。远处在中央走廊的尽头,是后殿区域窗户上的玻璃彩绘,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纪初期,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以内得到了修改。在其下方是祭合亭和存放有圣体饼的圣体盒。在高处,可以看到一个红色光点,它是一颗钉子的所在处。这是基督十字架上的其中一颗钉子,是基督教界视为最为珍贵的宗教圣物之一。每年9月14日的前一个星期六为“颂扬圣钉”之日。在那天,米兰大主教登上一台外形为云团,并以云彩和天使的画像作为装点的升降梯,亲并自将位于半圆形后殿距地面45米高处的圣钉取下,放在主祭台旁。圣钉将在“圣钉三日祈祷活动”之际向外界展示40个小时。

我们往前走,来到位于祭台后方的祭台亭:它形如一座由八根镀金铜柱搭建的庙宇,支撑着一个由无限菜耀的基督雕像加冕的穹顶。祭台亭是由建筑师佩莱格里诺•佩莱格里尼(Pellegrino Pellegrini)于16世纪晚期设计的,圣体盒内存放着圣体饼,是教皇皮欧四世送给他的侄子卡罗博罗密欧的礼物。

祭台亭的两旁是大型银质雕塑,右侧为1610年由金匠大学捐赠给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的卡洛San Carlo塑像,左侧则为创作与17世纪的金质塑像Sant'Ambrogio。 大祭台这部分的设计是出于当时卡洛•博罗密欧的强烈意愿。

在上方,距离地面45米处,可以看到在后殿半园形屋顶的内面中有一道红色光束。它标明了大教堂内其中一件最为珍贵的圣物圣钉的所在位置:圣钉被认为是耶稣基督十字架上的其中一颗。当1461年圣钉从圣塔提克拉(Santa Tecla)大教堂转移到多摩大教堂以后,就一直存放在这里。据民间流传,早在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堡帝王的母亲埃琳娜就将圣钉从耶路撒冷带回到了当时吉罗马帝国的首都米。

(二)子午线

米兰大教堂内的太阳子午线是一条与建筑物立面相平行并嵌入在地板内的一条黄铜线。游客一旦穿过大教堂五扇正门中的其中一个门槛,便可清晣地看到。子午线上标注有黄道十二宫,沿着北面内壁向上爬升约三米,最后停止在摩羯座的标记上。在第一个拱顶开间的左侧,距地面约24米高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当正午的钟声敲响时,阳光透过被当地人称为灵知洞的小孔射入教堂内,照亮标注有黄道十二宫的黄铜线,并在黄道带上显示出当天所处的位置。

大教堂的子午线是根据布雷拉观象台的三位天文学家安杰洛•德•塞萨里、弗朗西斯科•雷吉奥和鲁格洛•博斯科维奇观察所得出的数据于1786年铺设的,旨在改变当时对时问的测定方式,将一天划为现在的24个小时,而不再继续沿用至中世纪以来将日落定为一天的结束,这也是当时奥地利王后玛丽亚•特蕾莎 (Maria Theresa) 所希望看到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进步。

多摩大教堂有五间殿堂,中殿长约100米,高约45米。 在拱门上方,阳光透过教堂的窗户,所有的五问殿堂都弥漫着柔弱的光线。在中殿内,除了后殿区域的大型玻窗彩绘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祭台上的祭台亭和铜质圣体盒,这是十六世纪教皇皮欧四世送给他的侄子卡罗•博罗密欧的礼物,里面存放着圣体饼。

(三)管风琴

大教堂庞大的管风琴屹立在司祭席內,这两个规模庞大的镀金木制琴箱的八个面板内外两面均以画作装点,画面内容是根据16世纪大主教卡洛博罗密欧从圣经旧约和新约中所选片段绘制的。管风琴于1938年重建,共有15800个音管和120个音栓,是全意大利最大,欧洲境内第二大管风琴,规模仅次于德国的帕索管风琴。多摩大教堂管风琴已被记录在管风琴黄金名册中,是全世界最大的15台管风琴之一。时至今日,每逢周日的宗教庆典或重要的节日,管风琴恢弘的旋律都会拌着音乐礼拜堂合唱团悠扬的歌声一同响起。

在管风琴的下方,诗班席另一侧的墙面上,有两面浅浮雕。位于上方的那幅以32个天使雕像装饰,位于下方的为17个浅浮雕,向我们呈现出圣母玛利亚的故事,绝大部分为吉安•安德里亚•比菲(Gian Andrea Biffi)的作品。

(四)玻璃彩窗

进入多摩大教堂,其中一个令人为之震撼的景观便是后殿中的大型玻璃彩窗:位于中央的彩窗像我们展现了圣经中启示录的场面,而在它左侧和右侧的画面则描述了圣经旧约和新约中的内容。玻璃彩窗的设计也是为了获得更好地采光效果,因为光明象征着上帝的存在,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相关的宗教故事。位于中央的彩窗,其上部分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原作,它的历史可追湖到公元十五世纪,其它部分都经过历史上的多次修复,并于19世纪由贝尔蒂尼兄弟的手工作坊最终完成。19世纪完成的彩窗采用了玻璃材质,并将玻璃涂成白色以后放入炉中进行烘烤。而年代最久远的那部分的制作工艺则更为复杂:它的每一小块都是不同颜色的玻璃片,通过铅粉将彩色玻璃片与灰色单色画相结合。采用这种复杂的工艺是为了在平滑的彩色玻璃片上产生更多的细节和画面效果。

位于大教堂右侧廊的第四个开间放置着马尔科•卡雷利 (Marco Carelli) 的石棺。卡雷利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也是大教堂的捐助者。1393年,也将自己所有的巨大遗产都遗捐赠给了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这在以拉丁文书写的碑文中得到了证实。捐赠的数额达3万5千杜卡特,这笔巨大的款项使马可•卡雷利成为米兰多摩大教堂史上最慷慨的募捐者。石棺是晚期哥特式雕塑中的经典作品,位于躺卧着的逝者身旁是教会的传教士和医生。作品出于15世纪初期雅科皮诺-达特拉达特的作坊。

马可•卡雷利身为一个米兰显赫家族的成员,整个家族在14世纪经营着羊毛、丝绸、皮革、蜡、糖等贸易活动。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商人,还是一位活跃在米兰和威尼斯两市之问的金融家。

从1894年至1921年之问担任米兰大主教的安德里亚•卡罗•费拉里(Andrea Carlo Ferrari)于1987年被奉为圣人。他曾拜访过米兰大主教辖区内的800多个教区,听取并了解了处于社会最低微阶层群众的需求,这使他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尊敬与爱戴。1929年至1954年,米兰大主教阿尔弗雷多•伊德弗索•舒斯特 (Alfredo Ildefonso Schuster)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掌管了米兰大主教辖区,他的上任直接关系到大教堂的生死存亡。的确,正是这位红衣主教向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提出诉求,请求能对大教堂的轰炸网开一面。

(五)地下墓穴

沿着南面圣所入口前的台阶,便来到教堂的地下室,这里也被称为地下墓穴,安葬着16世纪米三大主教圣卡洛•博罗密欧的遗体。墓穴为呈八角形造型,是根据建筑师弗朗西斯科•玛丽亚-里奇尼(Francesco Maria Richini)的设计建造的,于1606年大主教被封为圣徒之际完成。墙壁上以珍贵的大理石和华丽的红色与金色织棉挂毯加以装饰,上面还能看到博罗密欧家族的徽章以及其座右铭“博爱”。

圣卡洛•博罗密欧的遗体存放在一个由塞拉诺(Cerano)设计的、并由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捐赠的银框天然水晶棺中,一张银制面具覆盖着圣人的面部。每年11月4日,在圣卡洛•博罗密欧逝世周年之际,方形的锦缎会被移开,使得水晶棺周国有更为宽敞的空间。

(六)礼拜堂

在圣乔瓦尼波诺小礼拜堂内安葬着乔瓦尼•波诺的遗体,他是公元七世纪的米兰主教。

礼拜堂坐落于大教堂南面的十字形耳堂内,保藏着十八和十七世纪时期的经典雕塑作品。在礼拜堂中央的是米兰当地人供奉的圣人塑像,这位圣人在公元569年隆戈巴人入侵以后,将米兰主教们的居所从热那亚迁回了米兰。圣人的塑像是伟大的雕刻家伊利亚•文森佐•布兹(Elia Vincenzo BuZzi)1763年的作品。圣人塑像的两旁是守护天使和击败魔鬼的圣米歇尔塑像。

美丽的浅洋雕和彩色玻璃装点着这座礼拜堂,向参观者讲述着乔凡尼波诺的一生。装饰部分是圣乔万•巴蒂斯塔•贝尔蒂尼(Giovan Battista Bertini)的作品,于1842年完成。

在大理石拱顶上我们能看到飞舞的天使,天堂里的圣徒主教和受祈福的基督则位于拱门的上方。

瑞科(Recco)被誉为是圣人的故乡,每年有一个星期天以瑞科冠名,每逢那天的游行活动中,都会有将棕榈树和橄榄树作为礼物从瑞科送到多摩大教堂的传统。

圣巴托洛梅奥是米兰多摩大教堂内所陈列的雕塑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其中一件,是伦巴第雕塑家马可•达格拉特(Marcod Agrate)1562年的作品。

渔夫巴托罗梅奥是追随基督的一位使徒,他被指派到世间宣讲耶稣的话语。根据传统,巴托洛梅奥的足迹一直延伸到了亚美尼亚,那里的国王波利米奥、及妻子受感化转而信奉基督教,同时巴托洛梅奥还在其他十二座城市中从事传教活动。这些变化后来引起了当地神灵和祭司们的嫉妒,他们要求波利米欧国王的长兄亚斯蒂奇(Astiage)逮捕他。最后,亚斯蒂奇颁布了处罚令,活剥了巴托罗梅奥的皮,并将其斩首。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可•达格拉特的这件雕塑展现的是手里拿着福音,被剥了皮的巴托罗梅奥的人像。

这件雕塑的最大特点在于作品有力地体现出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入了解,这也是16世纪雕塑作品的一个普遍特征。作品突出表现了被剥去皮肤的身体,以及殉教者薄如锦缎,滑到身后的皮肤。

在十字形耳堂朝南的一端,有一座圣母祭台,是别名为斑比亚(babaia)的雕塑家阿戈斯蒂诺•布斯蒂 (Agostino Busti) 的作品。这座建于1543年的祭台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并由多色大理石桂支撑。祭台中央是一面浮雕,那个正在爬楼梯的可爱小女孩便是圣母玛利亚。在楼梯的顶端,一位被一群虔诚的信徒包围着的犹太牧师正向小女孩张开着双臂。楼梯两旁是玛丽亚的父母、安娜和吉奥奇诺(Gioacchino),右边是手拿着贡品的忠实信徒。透视法的运用以及优雅的人物造型是该作品的主要特点,它体现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风格。

位于上方的16世纪玻璃彩绘以圣马丁为主题,大教堂内其中一部分最古老的玻璃就在这幅彩绘中。先知们的小面孔是由米歇里诺•达•贝索佐(Michelino da Besozzo)绘制的,其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初。

(七)祭台

在大教堂的左侧殿内有一个名为”圣卡洛十字架'的祭台,礼拜堂左侧为圣玛丽亚•马迭菜娜(Santa Maria Maddalena)的塑像,右侧的塑像则是玛丽亚•迪克洛夫。

在祭台的中央,树立着神圣的圣卡洛十字架。曾经,大主教携带着这个十字架和圣钉,领导着游行的人群试图去阻止爆发于1575至1576年的那场可怕的瘟疫。

正是如此,位于上方的玻璃窗画向我们描绘出了当时十字架搭建的情景,创作于1577年,是佛兰德大师雷诺多•达•翁布里亚(Rainoldo da Umbria)和瓦菜里奥•芬当代尔(Valerio Perfundavalle)的共同创作的。在下方可以看到圣•埃琳娜(Sant'Elena)的肖像,而位于中央的则是“被发现的十字架”。

这里有一个传说:有一个曾经在瓦莱里奥大师的作坊里做工的男孩,为了给店主开了一个玩笑,这个男孩将作坊里用于为玻璃彩窗增添更多黃色和金色细节的藏红花放进了店主女儿婚宴上的米饭里。客人们吃后都很感到惊讶,觉着米饭的味道非常独特。从那以后,最具代表性的米兰烩饭就这样诞生了。

在祭台脚下安葬着红衣主教卡洛•玛丽亚•马蒂尼(Carlo Maria Martini)的遗体。

大教堂的地面部分是从1585年开工修建的,由卡洛•博罗密欧(Carlo Borromeo)最欣赏的艺术家佩莱格里诺•提巴迪(Pellegrino Tibaldi)设计,以取代之前的地面。厚实的坎多利亚大理石板上镶嵌着贝壳和花卉等哥特式与巴洛克式风格的图案,这些装饰成分选用的是来自提契诺州的红色Arzo锕锉大理石和位于科莫湖附近的瓦雷纳黑色大理石。

由于1935年地面收到了严重磨损,按照原来的设计,教堂内部中殿,侧殿和侧廊的地面全部被重新铺设了一遍。

(八) 考古区

在今天米兰城的士壤下,埋藏着一座已经消失了好几个世纪的城市。进入大教堂的考古区域,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广场在大教堂修建之前的容貌。这个广场在当时已经是十分重要的宗教中心:这里曾建有两座主教堂,一座是圣玛丽亚•马吉奥教堂,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它的規模占据了今天大教堂所在的所有区域。另一座是建于公元4世纪上半叶的圣塔提克拉 (Santa Tecla)教堂,今天我们可以在教堂后殿的考古区域看到它的遗址。这里曾经还有两座洗礼堂,分别是圣斯特凡诺(Santo Stefano)洗礼堂,其遗址位于大教堂后殿的下方;以及圣乔万尼洗礼堂,位于教堂墓地下方的考古区域。

坎多里亚大理石从位于马乔内湖附近的托切镇,经过提契诺河和纳维利奥格兰德河,被运送到米兰市内的圣乌斯托角码头;再通过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Veneranda Fabrica)设计的水闸系统,最后到达距大教堂建筑工地仅几百米的、也就是今天的拉赫托大街。为了能够进入市内,船夫们得使用一个密码:“a.u.f”,是"Ad usum fabbricae”的缩写,也就是“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专用〞的意思,这样船夫们就可以顺利地通过而无需缴费了。

在伦巴第大区,这种表达方式仍能在当地习语“A ufo"中找到它的历史痕迹,意为“免费”。

圣乔万尼洗礼堂与圣•特克拉拉(S.Tecla)遗址一起,构成了大教堂墓地下方的考古区域,也是今天在米兰市内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古罗马时期的城市遗迹。公元四世纪下半叶,作为古罗马帝国由八城市之一的米兰,主教奥雷里奥•安布罗乔 (Aurelio Ambrogio),也就是被众所所熟知的圣•安布罗乔(S. Ambrogio),盼望在此修建一座洗礼堂。

洗礼堂的平面为八角形的,设计灵感源自古罗马时期的陵墓纪念堂,里面的壁龛朝向中央巨大水池的边缘,水池边有三级台阶。整个建筑采用了珍贵的大理石和金色马赛克加以装饰。在公元387年,安布罗乔曾在此为亚戈斯蒂诺•帝•易珀纳(Agostino di lppona)进行了洗礼仪式。14世纪末,因需为大教堂的修建腾出空间,洗礼会被迫拆除。虽然洗礼堂外立面的地基还可以看到,但它很快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掉。直到1961年,在米兰地铁1号线的施工期间,洗礼堂的遗址才被再一次发现。

(九)福音书

在第一展厅左侧的第二个陈列柜里,可以看到阿里伯托的《福音书》,这是一部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重要作品,其历史可追溯到1018-1026年,是由大主教阿里伯托嘱托一家米兰的手工作坊制作的。这部《福音书》,以金,银,以及各种颜色的瓷釉,并运用掐丝工艺和珍贵宝石加以装饰,被公认为中世纪时期金匠艺术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在《福音书》的第一面中,故事的情节发展由18幅彩色画面展现出,基督的画像位于中央,身躯被固定在十字架上,在他的两旁有两名士兵和圣母玛利亚等。

进入第二间珍宝展厅内,一件非常珍贵的宗教仪式饰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被称为科利比的主教冠。这件设计独特的主教头饰是由中美洲的阿兹特克工匠于十六世纪中叶制作的,是由新世界天主教传教团献给教皇皮欧四世的礼物,之后教皇皮欧四世又将它送给了他的侄子卡洛•博罗密欧。头饰上布满了粘贴在帆布和龙舌兰纸上的热带鸟类的羽毛,从棕色到绿色,从红色到黑色,色颜非常绚丽。

在主教冠上还可以找到代表着耶稣和玛丽亚的名字,耶稣受难图,四个福音传道者以及象征怜悯的交织字母。

传统上它被称为“圣卡罗十字架〞,是在一块金板上雕琢完成的,上面镇有宝石和天然水晶。这件做工精湛的金色十字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出自于伦巴第地区的一间手工作坊。它的外形为希腊式十字架,交叉处镶有4颗天然水晶,下方是花蕾底座。在十字架正面的交叉处有一个椭圆形的耶稣浮雕像;左右两端分别为圣乔万尼和圣母玛丽亚的雕像,圣安布罗吉奥的雕像位于下方。十字架的顶端有一只鹈鹕,这是耶稣的象征。在十字架的另一面刻有神圣的上帝,四名福音传道士分别位于十字架的四个末端。

在大厅左侧的墙壁前矗立着一件名为“永恒的上帝”的人面雕像,是贝尔特拉米诺•达•罗(Beltramino da Rho)根据十五世纪早期大教堂首席雕刻家雅科皮诺•达特拉达(Jacopino da Tradate)的模型采用铜制压花和镀金工艺雕琢而成的作品。这件作品最初被放置在主祭台上方的拱顶石上,为当时一项规模庞大的装饰工程的一部分,虽然这项工程随后因故被迫取消了。艺术家以一种令人惊讶的自然主义雕刻手法,巧妙地将上帝面庞的每一个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您看,他前额和眼睛周围的皱纹、胡须和飘逸的头发都是如此栩栩如生!这就不难想象为什么这件雕塑被视为金匠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了。

在这间展厅内汇聚了数量众多的小型雕像,它们曾被放置于大教堂立柱的顶端上。柱顶,顾名思义,是由支撑大教堂五个殿堂的52根立柱的顶端部分。柱顶的雕刻画面大部分或讲述着圣人和与之相关的事迹,或刻有福音传道士和源自圣经旧约中的人物形象。

其中可较容易地辨认出身着僧袍,胸前有圣疤痕迹的圣弗朗西斯科和石匠的守护者圣卢西亚,在盘中的是圣卢西亚的双眼。即便在今天,每逢12月13日的圣卢西亚节那一天,大理石工匠们和在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从事各种工作的人们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圣卢西亚几个世纪以来守护者大教堂的建筑者们,他们的双眼一直受着大理石粉末和碎块的威胁。

这是一件绝无仅有的艺术品,其细腻的人物描绘与极具前瞻性的艺术表现力都会令每一位参观者人为之惊叹,挂毯是于1468年由米兰大主教斯特凡诺•纳迪尼(Stefano Nardini)捐贈大教堂的。连续不间断的全景场面展现出耶稣受难的四个片段。挂毯是由四张画毯无缝隙并排拼制而成的。这四个片段分别为:通往卡瓦里山的道路,耶稣受难,被从十字架放下的耶穌和耶穌复活。这张不可估价的法式佛朗明哥挂毯采用了黄金,白银,羊毛和丝绸等珍贵材料编织而成,其画面是出于一位活跌在布魯塞尔或巴黎的画家所绘制的草图:作品何为是一件是稀有珍品,是斯福尔扎时代佛兰德和伦巴第地区之间艺术交流的珍贵见证。

展厅内陈列有从原始位置上移除的玻璃嵌片,这些嵌片自20世纪50年代博物馆开馆以来一直为馆内藏品的一部分。这些玻璃嵌片来自不同的玻璃彩窗,现在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向我们展现出从15世纪到16世纪玻璃制品技术的演变过程。布展采用了背光照明,不仅指明了这些玻璃嵌片所处的原始位置,同时也能让您更好地观察到它们的颜色和细节。

在哥特式大教堂中,玻窗彩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当阳光传递着神灵的信息透过玻璃窗照亮教堂的殿堂时,即便是那些不懂文字的信徒也能从玻璃彩窗上的画面中了解到关于神明的那些故事。

三联画描绘了苍穹、动物和人类的起源,属于大教堂后殿区域玻璃彩窗《圣经旧约》的一部分。玻璃嵌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为朱塞佩-阿金博尔多 (Giuseppe Arcimboldo)的作品,他曾在1549年至1557年期间效劳于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为教堂玻窗彩绘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图纸方案。

(十)圣母像

自1774年12月便耸立在大教堂中央塔尖上的米兰多摩大教堂圣母像是世界公认的米兰城市的象征。

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之际,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委托订制了一件完全忠于原作设计和尺寸的圣母像复制品,以让所有的信徒和到来的游客能够近距离地观赏到这个重要的城市象征。

复制品是由那不勒斯的Nolana del Giudice铸造厂为米兰的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制作的,采用失蜡铸造技术,并在青铜表面上采用了24K金箔烫金工艺。圣母像复制品先后在世博会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展厅,伦巴第大区行政大楼和多摩大教堂后堂区域进行展出,现己在米兰大教堂博物馆内的连接博物馆和圣哥塔尔教堂的一个美丽庭院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在庭院中,还有一座建于14世纪的美丽钟楼,以及维斯坎帝宫古老的拱廊遗迹。

威尼斯艺术家雅各布•罗布斯蒂(Jacopo Robusti,别名丁托列托,Tintoretto),是意大利十六世纪绘画模仿流派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部作品完成于16世纪40年代,描绘了路卡福音书中“发生在圣殿内的耶稣与老师们的讨论”这一段情节。耶稣十二岁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去耶路撒冷朝圣,过逾越节。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耶稣独自一人来到圣殿,和法律老师们展开了宗教经文的讨论。

丁托列托的绘画手法笔触自由,赋予了画面极强的动感和很大的空间深度,这从以灰色粗壮的立柱取代寺庙的墙壁而得以突出。这幅画在经过近期的修复以后,画面的层次感和光泽度又重新得以了恢复。

早在16世纪便被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家和历史学家乔治•瓦萨里评价为一件"绝美的艺术品”,“在天使护送下的玛塔莲娜”出自于雕塑家安吉洛•马里尼(Angelo Marini)之手,他也被称力“西西里人”,因为他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安吉洛•马里尼随着费朗特•孔扎卡(Ferrante Gonzaga)来到米兰后,于1548年和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签订了劳务合同,并于1560年起开始定期领取薪酬。这件雕塑为16世纪50年代的作品,从雕像柔美丰满的轮廓和丰富的衣襟褶皱,充分地展现出了西西里雕塑流派模仿主义的艺术风格。

这座雕像最初被放置于大教堂外,1943年8月当米兰遭受轰炸时,雕像被移至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的仓库中,并自1953年以后保存在大教堂博物馆内。

圣卡罗 (San Carlo)于1610年11月4日分别在罗马和米兰举行的两场宗教仪式上被封为圣人。 这张用于覆盖祭台正面的帷幔是当时摆放在教堂祭台上的华丽饰物中仅存的少数物品之一。帷幔的制作工艺反映了当时米兰的刺绣业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位于中央的圣卡罗肖像是一块缎面刺绣,出自安东尼娅•佩莱格里尼Antonia Pellegrini之手。而华丽的金银刺绣部分则是由彭佩欧•贝卢斯科尼 (Pompeo Berlusconi) 按照塞拉诺 (Cerano)的设计采用金银丝刺绣工艺完成的,这种工艺涉及到在织物表面配以细小的金属螺纹装饰。这样,圣卡罗的座佑铭“Humilitas”即博爱 和意大利文中红衣主教头街的首字母K,以及圣卡罗红衣主教博罗密欧 (San Carlo Cardinale Borromea)的五个首宇母S-C-C-A-M便交替出现在帷幔上。

这间展厅中展示有五件浅浮雕的模型,这些浮雕现位于大教堂正门上方的五面月牙窗中。这些绘于1628或1622年的单色设计图其作者是画家乔万尼•巴蒂斯塔•克雷所皮(Giovanni Battista Crespi)别名塞拉诺(Cerano)。画作的主题由卡洛•博罗密欧 (Carlo Borromeo) 确定。的确,这五位圣经中的女英雄正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而这座大教堂又正是为玛利亚修建的。装饰主题分别为夏娃的诞生、吉亚莱和西撒拉、朱迪达和欧罗佛内、以斯特和阿苏尔诺,以及沙罗默勒和沙巴女皇。

在单色设计图完成以后,再将画面通辻赤陶工艺呈现出来。当陶制模型获得审核后,便开始进行浮雕的工艺流程,其最终作品就是今天我们在教堂正门上方所看到的。

展厅内的最后一件展品,圣阿伽比托,是一件较为独特的雕塑作品,由马可安•东尼奥•普雷斯蒂纳里(Marco Antonio Prestinari)于1607年完成的。阿伽比托是一位年轻的殉教者,生活在古罗马皇帝奥里亚诺Aureliano时代,他因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而遭受监禁和折磨。根据传说,阿伽比托被鄉在一棵树上,头朝着地面,身体暴露在炉火中。五天过去后,狱吏们发现他被松了绑,伤口也愈合了……,其实这是由上帝派来的一位天使来拯救了他。

普雷斯蒂纳里的这件雕塑作品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创了人体倒立造型的先河,体现出雕塑师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刻了解和他细腻自然的雕刻技法。因此马可•安东尼奥•普雷斯蒂纳里被认为是17世纪伦巴第地区最令人关注的雕刻家之一。

圣卡洛在1565年至1584年之间曾任职于米兰的大主教。在其任期期间的1576年内,米兰市爆发了瘟疫。一天,圣人卡罗出现在一次例行仪式游行中以祈求瘟疫的结束:他赤着双脚,带着绳索,身着深色的法衣,面部表现出忏悔的神情,并高举着悬挂有圣钉的十宇架在游行的队伍中前行。画面中清晣可辨的圣钉至今存放在大教堂内。在画面背景中,可隱约看到教堂广场,身着白衣的信徒和仍在修建中的多摩大教堂。这幅画来自米兰的圣安东尼奥阿巴特(Sant'Antonio Abate)教堂,是由画家费德•加利西亚(Fede Galizia)于17世纪初创作的。正是由于这幅画展现出了大教堂的一段有趣的历史片段,1919年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购买了这幅作品。

在这间展厅内,再次见证这件也许是多摩大教堂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耸立在大教堂主塔顶上的金色圣母像,被认为是米兰城的标志之一。

在朱塞佩•佩雷戈为塑像《圣母升天》完成的三件模型中,有两件保存在展厅的陈列柜中,其中那件上了釉的无头陶像便是最终定稿的塑像模型。

正是从这个模型,朱塞佩•安提涅蒂(Giuseppe Antignati)用胡桃木制作了这件塑像的木雕版本,随后金匠朱塞佩•比尼(Giuseppe Bini)再根据木雕完成了最后的青铜镀金圣母像。另外,最初固定在大厅中央的铁制大型骨架上的铜板于1967年被新的不锈钢结构所取代。

(十一)多摩大教堂的巨大模型

这座按照1:22的比例搭建的多摩大教堂的巨大模型,是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保存下来的最为古老的一座模型。此模型搭建于1519年,以取代之前的另一座。根据切萨尔•切萨里亚诺(Cesare Cesariano )的证词,之前的那座模型在一场火灾中毁于灰烬。模型高度超过5米,长约8米。它的完成历经三个多世纪。模型随着大教堂在实际修建过程中出现的整改而进行过多次修改。对于教堂特别重要的部分建筑项目,还需制作出相应的局部模型。

1888年,吉塞佩•布伦塔诺 (Giuseppe Brentano)在一次有关大教堂外立面重建工程的国际竞选赛中胜出。在随后的1897年,大教堂模型经历了最后一次修改。虽然其设计方案在1902年被最终抛弃,但在模型中仍然能看到布伦塔诺的设计理念。展厅内的模型为竞赛以后做出的最后一次修改,自上世纪50年代起,大教堂模型便成为博物馆众多藏品中的一部分。

大厅内还展出有17世纪由弗朗西斯科•卡斯特利(Francesco Castelli)和卡洛•布兹(Carlo BuZzi)设计的外立面模型,以及19世纪末由卢卡•贝尔特拉米(Luca Beltrami)设计的模型,均属于那次竞选赛中的参赛作品。

(十二)“露台”和顶部风景

参观完米兰大教堂内部,我们从侧面走出登上多摩大教堂的露台。我们被大理石瓦片石板所震撼,每块瓦片石板那么重、也很结实。漫步在教堂露台是我们这一次旅行令人难忘的美妙经历。露台于19世纪向公众开双,是世界上最广阔的观光露台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分为两级:位于低处的走廊和高处的中央露台,地面均铺以饮多利亚大理石板。登上露台,从这里可以欣赏到城市的美景。可惜那天下雨,据说在晴朗的日子,能有机会眺望到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和环抱着帕达纳平原的的山脉。丰富的屋顶装饰元素为大教堂提供了独特透视角度,对应的后殿区域,我们在露台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国际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元素,这也是米兰大教堂主要建筑特点的体現。首先,所有135个尖顶的造型都各不相同。然后是教堂的排水口,又称力滴水兽,总共150个,可以将雨水从8000平米的露台上排出,排水口的末端部分通常以奇怪有趣的造型加以装饰。最后是猎鹰尖顶,是一种沿着大教堂顶部外围延伸的顶饰。猎鷹尖顶为大理石材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石匠们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自由把握建筑细节修饰的设计和主题。例如,在顶饰中,飞扶壁中的建筑元素有着实用的功能,可以引导在沟渠中并最终汇入滴水兽的兩水。在这些建筑元素上可以看到月亮和太阳等造型的细节修饰,是教堂丰富精致的细节修饰中的一个实例。

顺着250多级台阶,我们从低处露台登上了中央露台,它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从这个独一无二的视角中不仅米兰绝美的城市景色尽收眼底,还能欣赏到屋顶上的飞扶壁、猎鹰尖顶、教堂建筑外围的顶饰等装饰元素、教堂135个尖顶、成千上万的雕像以及米兰市的象征,被世人广知的圣母升天金箔塑像等。

从露台上可以看到由众多建筑元素装点的塔尖,塔尖上坚立着1800多尊雕像,它们其中大部分的高度达17米;圣母升天像位于规模最大的主塔尖顶端,由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克罗切(Francesco Croce)指导于1765至1770年之间完成。圣母像是由表面有黄金浮雕装饰的铜板制作而成,并于1774年年底被安放在主塔尖的顶端上。

通向大教堂中央露台的阶梯建于20世纪初,我们会看到一些奇异而独特的细节修饰部分:比如伟大诗人但丁•阿里吉埃里的肖像,用于登山运动和体育运动的器材,如网球拍、拳击手套和篮球的装饰造型。自二十世纪初,石匠们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艺术创作才能,这便是为什么我们能十分容易地发现一些诸如小青蛙或鸟巢等不常见的细节修饰元素。

圣母像的高度超过4米,千1774年落成。在天空中的圣母升天像伸展着双臂,目光向上。这件作品是由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的首席雕塑家朱寒佩•佩雷戈 (Giuseppe Perego) 于1773年创作的。

被称做为 “骨架”的内部结构,为不锈钢材质,重量超过700公斤:其实,塑像的“骨架”最初为铁制,但因腐蚀生锈于1967年被拆除,现保存于多摩大教堂博物馆的一问展厅内。当前塑像的“骨架"是以压花铜片覆盖,表面涂有金箔。依靠在圣母手臂上的戟具有避雷针的功能,塑像每隔30至40年就需重新进行一次镀金工序,最后一次是在2012年。

在中央露台面朝南眺望市区,可以向下俯视皇宫的全景。皇宫曾经为米兰公爵的官邸,之后还是西班牙和奥地利总督的下榻之处。皇宫建筑的西翼区域现已被开辟为多摩大教堂博物馆,同时为米兰市政府布展提供临时展区。在建筑背后还可以看到于1330年由米兰公爵阿佐内•维斯康蒂下令修建的圣哥特多教堂的古老钟楼。整座钟楼完全采用了伦巴底哥特式建筑风格,由建筑师培科拉尼负责工程的修建。钟楼的建筑体由陶土筑成,于14世纪安装在钟楼上的时钟为米兰乃至整个欧洲境内最早的时钟之一。当时这座时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并被周国地区的人们称之为"Contrada delle Ore'。Fabbrica del Duomo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期间对圣哥特多教堂进行了维修。在右方,可以看到一座高106米,总共26层,名为维拉斯卡的大楼,其独特的建筑外形体现在它最后8层的楼层面积大于下面的楼层。位于皇宫右侧的阿仁加里奥宫是“二十世纪博物馆”的所在地,馆内收藏有20世纪精美的意大利艺术作品。

在中央露台可以看到一座座气势宏伟的飞扶壁,它们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而且为疏导雨水的沟渠提供了支撑作用。这些沟渠连接着大教堂总共150个排水口。其中有一个排水口的设计尤为奇特,是以怪异的海豚为造型。它其实是一件形如怪兽的塑像,有着海豚的脸,狮子的爪,蛇的尾巴并且身长双翅。只要您仔细观察一下,便会注意到雨水流过的痕迹。雨水先从怪兽的身体流入,然后再从其口中流出。按照中世纪的传说,将这只怪兽放置在这里是为了恐吓“恶魔”,不让它们靠近大教堂。

时钟宫 (Palazzo delorologio) 直至今天仍是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 del Duomo di Milano的所在地,是由建筑师皮耶罗•佩斯塔加利 (Pietro Pestagalli)于1841年至1866年之间在大教堂后殿的后方设计完成的,其修建目的是将仓库、大理石存放处、研究室、作坊和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规划在同一座建筑物内。时钟宫的修建是对大教堂周围土地进行再开发再利用项目中的一部分。这项士地开发计划曾是十九世纪中胡有关米兰城市规划讨论的中心话题。这座建筑物得名于由建筑师朱塞佩•范多尼 (Giuseppe vandoni)设计的,置于大楼顶部的时钟,时钟两旁分别为代表白天和夜晚的两座人形雕像。另外,时钟宫还珍藏有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 del Duomo所有的档案资料,这些珍贵的文件记载了大教堂和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几个世纪的历史。

在中央露台朝东北方向、也就是朝维托里奥•厄曼纽尔 (Corso Vittorio Emanuele)大道的方向看去,映入眼帘的便是卡雷利塔尖(Carelli)。马可•卡雷利是14世纪米兰商界中最为显赫的家族中的成员之一,从事着羊毛贸易。他在一生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临终时,決定将自己所有的财富,总共35000多枚杜卡迪金币捐赠给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 因此,卡雷利作为多摩大教堂历史上最慷慨的捐赠者被人们铭记。在这笔款项中,一部分用于1395年教堂第一个塔尖的建造。

在尖顶的上方矗立着圣乔治的塑像,这件身宇盔甲的人像可从他左手中的旗帜辨认出他的身份。圣人的脸庞被认为是从米兰历史上第一位伯爵吉安•伽拉佐•维斯孔蒂的肖像中所获的灵感。哥特式风格的塔尖于1404年竣工,由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共同完成的,同时也标志着大教堂整个建筑工程的正式开工。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始,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迅速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大教堂免受即将爆发的战争袭击。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卷入战争之中。然而,尽管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拆除所有以历史和传说故事作为画面装饰的彩色玻窗,大教堂建筑主体的绝大部分并没能躲过战争的浩劫。其中,大约四十余座置于塔尖顶部的塑像被摧毀,在大教堂的正门处至今仍能清晰地看见空袭后留下的痕迹。虽然教堂塔尖所受的破坏有限,但那个顶端竖立有小金宇塔和圣比亚吉奥塑像的塔尖遭受了严重的损毁。这个塔尖曾经位于大教堂北侧走道的第一级,也就是面向维托里奥•厄曼纽尔大道的方向,然而在空袭之后因无法对塔尖施行修复而被迫将其拆除。

我们参观露台时,看到有些大理石素雕看起来很新,而大多数看起来较旧,以为是大理石的质量不同。后来我们问工作人员,才得知这些看起来很新的素雕其实是复制品,原来的旧的素雕由于常年的风雨已经不同程度的损坏,经过修复后就放到博物馆去了。原来我们在大教堂博物馆里看到的很多素雕全是从大教堂这里替换出来的。

2012年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启动了名为 “为塔尖的维护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您的名字载入史册“的筹款活动,旨在让所有公民,包括私人、公司和协会,都能积极参与到大教堂的保护工作之中,对多摩大教堂及其135个塔尖的维修工程给予支持。只需1欧元,您的名字便将永载史册,并永远与大教堂的塔尖联系在一起。据说大教堂有很多地方就是以前的很多信徒分别捐的各种石头,所以看上去颜色五颜六色,很不均匀,但也别具一格。

(十三)五扇正门

参观完露台,我们下楼又重新来到米兰大教堂的入口,去还语音导游系统。大教堂拥有五个正门入口,这些位于入口的青铜大门便是大教堂内最后完成的作品之一。位于主门左右两侧的大理石门框上配有花卉,水果和动物等丰富的装饰元素,在其上方为弦月窗,上面的浅浮雕向我们讲述着夏娃诞生的故事,雕刻在铜门上的浮雕则以花叶饰风格的艺术手法将圣母玛丽亚的欢乐与忧伤完美地呈现出来。浮雕为雕刻家卢多维科•波格里亚吉(Lodovico Pogliaghi1)1906年的作品。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兰曾遭受到地毯式的空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当时炸弹碎片对门面造成的破环。

在大教堂的五扇正门中,最后一扇铜门是由卢西亚诺•明古兹(Luciano MinguZzi) 设计的,他曾经在1950年在由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主持的一次竞选赛中胜出。之前曾是大教堂最后一个在建部分的教堂第五扇正门,终于在1965年落成,标志着大教堂整个建筑工程的全面竣工。

多摩大教堂管理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的历史事件通过在大门镶板中的浮雕呈现出来。正如在上方左侧的第一个场景中,大主教安东尼奥•达•萨鲁措在Antonio da Saluzzo在听取了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以后,于十四世纪末批准了修建一座新主教堂的提议。在其它的镶板中还可以分别看到的场景有:在吉安•伽拉佐•维斯孔蒂(Gian Galeazzo Visconti)带领下的由贵族组成的队伍;大教堂建筑设计的展示;民众的捐赠;大理石的水路运输,以及圣•卡洛与瘟疫患者的对话。

位于大教堂五扇正门上方的弦月窗中的浅浮雕均是以《 圣经旧约》中的女性人物为题材,是乔凡•巴蒂斯塔•克雷斯皮(Giovan Battista Crespi), 别名“切拉诺”(cerano)的作品。萨拉莫内与沙巴女王的会面出现在右侧的第一个场景中;第二个场景为朱迪塔斩下欧罗浮雷的头颅;位于中央的第三个场景以夏娃为主题;第四个则为加尔列杀害西纱拉;第五个场景展示了艾斯特尔与阿苏尔斯诺的婚礼场面。这些作品的模型均陈列在多莫大教堂博物馆内。

(十四)米兰大剧院

还掉语音导游系统后,我们就离开米兰大教堂,去参观意大利米兰大剧院。米兰大剧院(也称:斯卡拉歌剧院,意大利语:Teatro alla Scala 或 La Scala)是世界最着名的一所歌剧院。歌剧院于1778年8月3日正式启用,当时名为Nuovo Regio Ducal Teatro alla Scala,首日上演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歌剧《重建欧洲》(L'Europa Riconosciuta)。在世界艺术史上,很少有一座剧院像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那样,被看成是完美的化身、建筑的典范。它不仅是一座华美的大歌剧院,同时也是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歌剧的象征,甚至还是意大利音乐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剧院遭到轰炸破坏,整个演出大厅片瓦无存。战后,意大利政府拨出巨资,以当时最高的标准重建,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剧院之一 。被誉为“歌剧之麦加”而其最着名之处便在于它顶部的“钻石”。米兰大剧院是世界上看台层数最多的歌剧院,总共七层,室内总面积比3个网球场还大,是全意大利最大的歌剧院,也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好的剧院,是世界三大着名剧院之一。

我参观米兰大剧院需买票每人12欧元,大剧院里面有一个博物馆,陈列了一些有名的演员的道具和乐器。很多明星在这里演唱过,如多明哥、帕瓦罗蒂等在里面唱过歌剧。观看大剧院演唱的票价不便宜,我们也就没有凑这个热闹,参观一下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参观完米兰大剧院,我们又回到米兰大教堂附近找了一家评论不错的餐馆吃了晚餐。之后又逛了一会商店,就结束了米兰的旅游计划。第二天我们到机场退税,然后乘飞机在伦敦转机后回到旧金山。回家后,称体重还是走之前155磅,旅行的海吃胡喝居然没有变胖,说明地中海的健康饮食确实不假。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正明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hine21' 的评论 : 谢谢您花时间阅读
shine21 回复 悄悄话 nic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