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卡夫卡《城堡》读书笔记

(2023-09-26 15:38:00) 下一个

文/静语

 

  1. 2023 22

 

《城堡》是现代文学的先驱,用古典的叙事方法展现一种荒诞隐喻的故事。

 

我平时写作,所以阅读时比较在意作者的写作技巧。由于还没有读完全书,所以还无法从框架上体会故事的结构。

 

从表现手法上,对比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这部作品明显有不少的新意。

 

比如情节中作者安排了很多不确定性,好似抽象视觉艺术里为观众带来的无限的延展性。K是否真的是城堡事先请来的土地测量员。在酒店的电话之后,K心里想这么说,城堡已经任命他为土地测量员了。这似乎告诉读者,事先K是不知道的。后面K竟然不认得他的两位老助手等等的情节都展现了故事的荒诞和不确定性。

 

作者写作时用了不少的隐喻。比如他认为故乡的教堂更崇高(我姑且认为是他理想中教堂或者人生追求的样子);他一心想接近但很难进入的城堡外观看上去却是相当寒酸的小城镇(如果城堡隐喻的是一个社会权利中心的话,那么看似平常的机构内却是相当神秘和繁复的)。

 

读懂《城堡》恐怕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及社会状况,以及作者认可或者思考的价值观等等因素综合来看。

 

《城堡》象一个拼图,每个人会依据自己的认知拼出不尽相同的模样。很有趣的一次思想之旅。

 

  1. 202323

 

还在不断地阅读。说实话,除了工作和家务,每天可以阅读的时间真的不多。

 

今天我想谈谈小说的语言。

 

这部小说的语言可以概括为平实与冷静。我个人是不太喜欢那种堆叠华丽、精致词藻的作品的,给人以虚假的表象。卡夫卡用这种讲故事般的叙事风格,增加了虚构故事的可信度。试想如果用夸张刻意的语气描述一个荒诞的故事,是不是太浮夸了?

 

小说中K是一个高个子的30多岁的异乡人。按说异乡人没有立足之地,多少会有些局促不安。但作者的描述里却有着一种似乎无所畏惧的自信,一种局外人的冷静。

 

我在思考作者第四章写老板娘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带着目的(虽然不知道目的是什么)去接近城堡的,但为了此目的和想去融入社会而去娶他上司的情妇,听起来不可思议。他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1. 202324

 

我一直想搞清楚为什么K想进入城堡。读到第四第五章的时候,这个答案初见端倪。

 

第四章中,K说他想经受住权势的威慑,能站稳脚跟,无拘无束地说话。第五章说远在天边的权势在维护着远在天边看不见的事情,而他是进攻方,要为自己奋斗。我想他是想通过挑战权威来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让我想起了堂吉柯德,堂也是一直在和看不见的东西搏斗,并且意志坚决、充满斗志。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K,都在为自己坚持的东西在奋斗着,内心都有着一种不服的精神。所以作者用K作为主人公的名字,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名。这个名字可以是你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他,是我们每一个人,使得读者思考的外延更广泛。

 

K或许指代的是作者本身卡夫卡,英文中K也有指代king(国王)的可能(扑克牌中)。作为个人,自己才是自己的王,去主宰自己的人生(由于作者是德文写作,这点姑且是我的联想)。K虽然是个小人物,但他行事说话都流露出不畏权势的姿态。把上司的情妇据为己有,是不是也是另一种的挑战和进攻?

 

我愿意用更为多元的角度来看待《城堡》,它影射了社会学中的问题,个人心理层面的追求,也包含了哲学中人生意义的探索等等。它包容了很多层面的探讨。

 

  1. 2023925

 

今天借由谈结构再谈谈卡夫卡写这篇《城堡》的动机。

 

《城堡》是简单地以时间轴为基础的直线条的叙述。几乎没有倒叙、穿插或者套叠的其他结构设计。

 

我觉得卡夫卡心理层面有不少千千结,加之其性格,才造就了看似飘忽不定又执拗的文学表现。他有太多现实中不满不解的问题想表达。他让别人毁掉他的作品大概是对自己的写作不甚满意,或者是他对现实不再抱有希望,却不料开启了现代流派的先河。如果这篇在结构上再有繁复的设计的话,更会加重迷宫的难度。

 

至此,这本书表面上讲的是个人和政府机构抗衡的故事,第五章借村长之口花了大量的篇幅在介绍机构运作的混乱。K发出的质疑是:这种可笑的混乱却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想想当今社会的所谓晋职称,高考中所谓特长生或者特殊地区的录取等等);K说我在这里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还滥用法律,我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吸引读者往下探寻的引诱,很巧妙。作者总是在不经意中撒下诱饵,在你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说,好吧,让我看看你到底想干什么吧。)

 

第八章作者写到城堡像是一个独自静坐的人,无人可以打扰他内心的平静。第八章结尾K认为当他切断和他人的联系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自由,同时也有一种绝望之感。如果将进入城堡是获得自由、找到真理的途径,而现实却是在拨开层层迷雾后,让人深感绝望的境地,这会让K或是卡夫卡,或是所有寻找真理的人们多么难以接受的结局。

 

荒诞,很多现代作品都在表达现实的荒诞及荒谬。机构设置的荒谬、官僚作风的荒谬、爱情的荒谬、婚姻的荒谬、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荒谬、以爱的名义去控制的荒谬、人生意义设定的荒谬、阶级的荒谬……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下,细思唯恐,我们生活的现实中不就是这样无时无刻不出现这样的荒谬吗?

 

当我们摆脱了给予的教条,那些约定俗成遵守的条条框框,作为主体的人在客观世界中真是一位主体吗?我们受到过多少的裹挟?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又可以以自我意志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在哪里?我们走到最后,是否也在自己看似坚持又有时模糊的人生追寻中,游弋在世界这个村落里,却永远进入不了我们理想中的那个城堡?

 

文学是人学,可怜的人类!人类都是被人类自身给玩死的。可怜又可悲!

 

  1. 2023 26

 

卡夫卡虽然讲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他却是用生活经验里得来的很多日常描述来填充内容,这样会使读者有代入感,让故事显得更真实。

 

比如他写了K与弗利达第一次在一起时,一个沉浸在情爱里女子的狂热痴迷的表现;或者第六章老板娘讲述她与克拉姆老爷旧爱时,K对爱情与婚姻的分析;还有机构里雇员自圆其说又活灵活现的官腔形象……读者会惊叹敏感的卡夫卡是多么会观察人类和洞悉人性啊。

 

他的作品像是一副精致的大幅刺绣,你需要稍微拉开点距离,让自己不在细节中过度纠缠,而迷失在他想真正揭示的思想之外;你有时又不得不受到精美细节的吸引要停下来去欣赏回味。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吧。

 

已经读到《城堡》的第15章了。感觉就像是在一堆杂乱无章的物件中在试图找一个金戒指。冗长的对话,琐碎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作者似乎根本不考虑读者的感受,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顾自地自言自语。

 

你们这里的人是天生对官府抱着诚惶诚恐的敬畏态度,出生后又有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从四面八方不断向你们灌输这种敬畏心理,你们自己也竭尽全力配合人家向自己灌输。作者借K的口阐述出来,现实也确实如此(省略几百字……

 

15章是最长的章节,具体叙述了由于阿玛莉娅把一位官员对她写的一封下流的信撕了,却被污蔑为不尊重信差,其家人也遭受人们的排挤。这一章揭露了城堡里的老爷们对女人为所欲为的态度。我有一个疑问,对于这样一个城堡,平民不能接近,却充满着官僚、丑陋的地方,K要进去干什么?如果K代表坚持正义的一方,那么他的目的是否是去见证一下正义和邪恶正面交锋时刻,自己正义的胆量?就像他在第四章中所说,经受住权势的威慑,站稳脚跟,并且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话。

 

迄今为止,这是我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出的作者写这本书的主要意图之一。在网一样杂乱的世界,K以一种局外人的姿态,去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权势。

 

  1. 202327

 

今天一位同事告诉我,单位里的CEO可能终于愿意和工会谈谈了。我回答说,权势和老百姓的关系就像是卡夫卡的父亲和卡夫卡。

 

我们的工资十几年都没有涨了,新冠疫情期间官方还发电子邮件感谢我们的付出(接受新冠病人并且派员工支持养老院)。一把手自己的工资据说6年涨了30万,其他医院员工在抗议后也都涨了工资。我们也刚抗议完。我们单位前两天又举行一年一次的答谢员工的BBQ(仅一人一个汉堡),大部分员工都不去参加。现场冷冷清清,出来的却是配着近景照片成功举办的新闻。

 

今天读到一些卡夫卡的生平,一个内心敏感又赢弱的人(没有贬义的意思),对幼儿时粗暴的父亲(并没有打过他,只是在他吵闹时关他在阳台),三十岁时心存着怨恨写了封长信,却没有递交。他没有结婚,爱着一个从容貌和性格都显不出柔美甚至我看来些许强势的女性(心理学上极符合逻辑)。他和那位女士合影时,他是站立并且前倾紧紧地斜靠在坐着的她的身边,用一支手的手背(注意是手背)紧挨着她。他复杂的心理在这张照片中显露无疑。一种内心依靠又疏离的状态,他不会是一个内核很稳的男人,更很难和担当挂起钩来,他一生都不可能和人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亲密的关系。

 

至此,我对此书的评价是作者内心的投射,一种他一直困惑的外部强权与自我赢弱内心的冲突,他想寻找到一种突破的方式,他的这本书没有写完,他的一生也没有找到。

 

他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开启了现代文学隐喻、荒诞、意识流及魔幻现实的先河,对后续作家有启示的作用。

 

我们每一个人在某个时刻也和K一样,有着对力量悬殊的强权无可奈何的状态,一次次地抗争,一次次在官老爷的重重说辞和障碍里前行,我们最终看到那个城堡的入口了吗?你说。

 

下午终于把全书听完了(请原谅我日益昏花的双眼吧)。第18K先通过和弗丽达的谈话讨论了爱情。卡夫卡笔下的爱情绝不是一些人沉迷的偶像剧,而是哲学性的讨论。我不用探讨这一词,是因为我觉得卡夫卡或者K的眼中,已经将情欲、灵魂的需求、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女人的温情、社会背景影响下利益的权衡等等,这些爱情概念下的内涵与外延的方方面面,已经明察秋毫了,至少K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K进入比尔格房间之后,通过和一个官员在睡房里的谈话,K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这也符合他以前预设的所谓自由自在的谈话的效果)。然而当K回到现实中还是沉入了始终被压抑的状况。

 

1920章通过佩碧之口,分析了女人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手段,在权利地位的阶梯上攀爬的。

 

小说没有写完,小说带给读者的思考也永远无法停止了。作者将他想揭示探讨的问题隐藏在虚构的故事背后,让每个人找寻。

 

我必须更正前面我所说的卡夫卡内心赢弱的话。一个这么冷静、耐心,担负着所有的压力,还依旧在人生路上苦苦探寻的人,内心是有着勇敢的力量的(当然每个人都有柔弱的时刻)。无论外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多大,K或是卡夫卡并不是那个缴枪投降、坐以待毙的的那一个,他在疲惫中仍在坚持着前行。

 

我想是到了粗略读完一遍,说all in all的时刻了。卡夫卡运用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通过主人公K想进入城堡的故事,在讲述个人与权势较量的同时,哲学性地探讨了人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人生困境、深层孤独、爱情、地位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被驯化而又冷漠的大众、心灵的自由等等。

 

卡夫卡是现代文学的鼻祖,地位永远都在那里,这是他生前无论如何没有预料到的,他在41岁闭上双眼前要求烧毁掉他所有的作品。

 

他说他是文学本身,毫无功利心地对文学和人生哲学性的思考,造就了卡夫卡。这位敏感、洞察力超强的卡夫卡,用笔下的文字,留给了世人一笔精神财富,值得尊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Wendy60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gy0724' 的评论 : 多谢阅读和鼓励。
lgy0724 回复 悄悄话 很久没有留言的习惯了,特别登录来留言。非常棒和精彩的读后感。分析的也很难独到,深刻。希望读到更多你的读后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