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静流年(原创)

细品时光,轻捻岁月,慢煮光阴。
正文

许立群轶事:(五)为人处世

(2018-12-14 19:02:04) 下一个

九十年代中,我们和公婆的合影。右一:笔者。

--

与年轻时节相比,公公的晚年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幸的是,经过长年的治疗,他的病情逐渐好转。在家人、友人、秘书、司机和佣人的精心照料下,公公自始至终过着一种简素、祥和、安宁的日子。

我结婚以后,一直与公公婆婆同住,这让我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地了解公公许立群

在我的心目中,公公是个廉洁简朴的人。

公公的卧室也兼作书房。沿着左侧墙壁,一字形摆放着顶天立地的书架,上面的书卷分门别类,挤挤挨挨,有些书籍已经老旧不堪,但却仍旧珍藏着;在明亮宽敞的玻璃窗前,有一张长方形书案,与之相配的是一把木质环形靠背座椅;房间的正中央放着一张单人床,紧挨着床边的是一套淡灰色沙发和一张深棕色咖啡桌;公公读书、写作、待客、休息,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个空间里。

夏季,公公常穿短袖白衬衫;其余的三季,则常穿素色毛衣和中山装;一年四季,脚上穿的都是黑色布鞋;无论家居、访友乃至参加重大会议,他永远都是一身的朴素。公公从来不下餐馆,经年累月,一日三餐,全都在家用餐,逢年过节亦不例外。儿女结婚时,都是请了亲家,在家吃个便饭而已。

公公的生日留影。左起:我的小女儿、公公、婆婆、小外甥。

公公和婆婆外出时,是有私人轿车的;但,公公从不允许孩子们用车,主要是不希望我们感觉有任何特权。1982年的春节时分,北京一如既往的天寒地冻;那年的大年初一是我结婚的日子,也是我搬入公婆家的第一天;我父母家住在海淀区,公婆家住在东城区,两家住的并不近,况且是出嫁,我总有一些生活用品要带过去,大包小裹的;但即便如此,我们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绝不会用公公的车;那天早晨,我先生坐着公车来父母家接我,我们再一同乘公车回公婆家。来参加婚礼的家人,也都是自己乘公车抵达我的公婆家。

我们结婚时,正好赶上北京讲究新式家具的时期,但公婆主张我们要从简。最终,我们只在新房中添置了一张双人床和一个立柜,其余的都是旧家具;尽管如此,我们的新房还是比我大姑子当年的新房要“华丽”。

对于这些生活琐事,我们几个孩子全都习以为常了。

在我的心目中,公公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除了去社科院开会和去外地考察以外,公公总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

无论秋冬还是春夏,公公每天都要爬景山,从不间断;当爬山一事,日渐艰难时,公公便改成长途散步;如此这般,公公从来没有放弃过锻炼身体,这让他直到谢世时,腿脚依然灵便。

每天,公公的时间大多是在文字中遨游,尽管大脑受伤后,记忆大不如从前,但他依旧喜欢阅读和写作;他订了各种报刊杂志,逐字逐句地研读,然后,或做笔记,或与婆婆交流;公公更喜爱读史书,一点点的,他将淡忘了的史实再慢慢地捡拾回来。每日清晨,公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听新闻;每日傍晚,公公必定会端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公公有不少故友,经常互访,大凡有朋友来访时,他们便在一起畅聊很久。

公公的饮食颇有规律,饭量均衡,荤素搭配,不吸烟不喝酒,只饮绿茶。当然,公公也有爱吃的菜肴,作为南京人的他,特别喜食盐水鸭;南京的亲戚到访时,经常带来盐水鸭,公公吃到那种原汁原味的特产,喜不自禁。

在我的心目中,公公是个和蔼可亲的人。

平日里,公公的话虽不多,但他却关爱着每个家人。当年,我读书的则重点在经典名著和人物传记上,但对历史却兴趣缺缺;公公觉得,读史能够品味人性,所以,他建议我也试着读;他送给我一本他自己早年的书,那是他在延安时写的,是当年的畅销书;书中,公公将朝代更迭的大事记编写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文字简洁,内容有趣,主线清晰,老少皆宜,使我受益匪浅。

在移居美国之前,我的小女儿始终住在爷爷和奶奶家。女儿刚出生时,我有些担心,怕孩子吵闹影响了公公的休息,但公公却从不介意。女儿自幼聪颖乖巧,她两岁开始识字,三岁开始修习钢琴和绘画,四岁已能阅读初级童书,公公觉得他的孙女是个早慧的女孩,对她疼爱有加。闲暇时,公公喜欢看着自己的孙女读书、画画、弹琴、玩耍。

公公和他心爱的小孙女(我的女儿)。

女儿自幼从师习琴。

在定居美国之后,我常与公婆通信,婆婆的信总是写得很长,公公则是在婆婆的信尾处写上一小段,并多次表示,看到我们在美国的生活小照,他感到非常欣慰。

公公的状况能够恢复到这样的水准上,婆婆和我们都很知足。然而,世间万事,变幻无穷,很多出人预料的事情,往往就发生在不经意间。

 

(未完 待续)

欢迎光临:我的个人网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