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无边

一年之际在于春,人生最爱秋色浓。随心耕种,无意收获。
正文

入乡随俗

(2017-11-17 18:23:19) 下一个

深受国之常言入乡随俗的影响,从踏出国门的第一天就惦记着如何早日能融入世界这个大熔炉,把自己炼成一块有用的钢铁。被熔炼的滋味人尽皆知。随说不上历尽辛苦,却可以说苦中有乐。

出国多年,慢慢改变着许多习惯。 不信你注意一下自己车里播放的CD光盘,就会发现多了些Country music。情绪低落的时候也会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听忧伤的”Blues”。文化的潜移默化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可从小形成的生活习惯却需要经历一些过程,并不断的有意强化自己才能改变。

第一次欧洲留学的时候,出了不少的笑话。记得有一次圣诞前夕,我们研究室的一帮德国人让我带他们去一个中餐馆聚会,自然少不了帮着点菜。桌上只有我一个是来自东方。大家高兴的谈论着什么已不记得,只记得我兴致勃勃的品尝着各个美味菜肴时,有个年轻的女孩注意了我很久之后笑着问我,是否我们国人吃饭时都会发出响声。我这才从她那迷惑的笑容里突然意识到自己也许有些失态。可又不能不答。便硬着头皮告诉她说,我们中国人在餐桌上是很有规矩的,一般不这样。只有为了向主人表示准备的菜肴十分美好时才故意咋嘴的。说完自己心里都觉得好笑。可同桌上的朋友却满心欢喜,不约而同的咋起嘴来。随后又勾起了他们对中国的许多问题。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之后在我家邀请的一次聚会上,发现他们都不时的咋咋嘴。而且一反常态,在最后并没有用手指去刮弄碗碟之中的最后一点食物,每道菜盘里故意留下少许。已避主人担心备少之嫌。此时我才恍然大悟。他们一定是在那次圣诞聚餐会上听我说过的。多少年过去了,想起此事仍不免好笑。我很佩服这些欧洲同事的包容和理解。因为这无疑只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而已。

之后到了公司工作,也发现公司文化和对雇员的要求与以前在国内受的教育完全不同。有个刚从国内来的员工,待人和蔼,勤快认真。大家都非常喜欢。可是有一天正直上午繁忙时节,大楼的火灾警报器突然响了起来。这位同胞正在一个关键的实验当中。由于宝贵的实验材料和几天时间的准备都来之不易,她先快速完成手中的步骤,然后把材料包好并放进冰箱。当然,她便成了最晚一个出楼的员工。让应急小分队的人员报告给里公司负责安全的主管。然后就成了大会小会的批评典型。让她实则“冤枉”了一番。美国公司认为,任何情况下,不是财产而是人员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虽然大楼里许多地方都设了灭火器,而且也都训练过职员如何使用。但是如果你对情况危险程度的判断没把握或没有其他同事帮助时,不鼓励你去试着灭火,而要先尽快的从快速通道逃离现场。这和国内宣扬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国家财产,争当“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教育大相径庭。因此必须记住,财产损失多少都可以弥补,唯有生命的丧失是不可弥补的。

生活习惯是后天形成的,改变往往其实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母语的形成则是从出生时的哇哇学语就开始了。语言文字表达上的差异却人云里雾里。曾经为公司介绍过一个同胞的求职面试。第一句就把许多的美国同事搞晕了。他的姓翻译成英文就只有一个字母“E”。如此简单,无论如何不能和美妙的汉字相提并论。无奈样解释,我那位可怜的哥们还是多次被改称

由于汉语拼音的最早设置无法考虑到和最流行的英语兼容,导致许多诸如此类的笑话。然而,文字上的差异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还是要归咎于我们双方祖先思维习惯上的不同。虽没人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却不难大胆的猜测,这可能纯属一念之差。

象形文字的祖先可能比较喜欢绘画,也比较勤快。借你一匹马,我就在墙上画上一匹马。你住在河边,就画上一条河。形象生动,一目了然,不会有歧义。拼音文字的祖先不擅长画画,比较喜欢玩弄石头树枝之类的东西。易物时就随手在地上插个树枝,摆块石头做为记号。也许他们还比较“懒”。借的东西多了也不去找新的物件式样做符号,而是手边的树枝和石头进行各种的组合。慢慢的,拼音文字的祖先锻炼了很强的符合记忆能力,而我们的祖先却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绘画技巧。方式一旦固定,就会引导后人寻迹而去。仿佛是出发点的一个小小岔路口。两条路上的人越走越远,铸就了今天两种语言文化如此大的差别。多少代之后,甚至我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深受影响。

虽然在国外工作多年,接触无数同事。除了一些特别的名字比如“Cash, Goodenough,Rich,Doug等以外,有时要快速记住陌生西方人的名字仍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不但如此,面对汉语拼音出来的国人名字也常常是颠三倒四。石磊,不仅是名字,还会瞬间在眼前投射出一个立体的四块石头。而第一次看到“Lei Shi”的时候,我却要琢磨一下顺序。“石雷呢,还是“垒石”。看到一个新来的“Yu Shi,就不免会在脑子里琢磨究竟是“食了鱼呢,还是被鱼食了”。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就在我们的基因里定了思维习惯不过,和那些不知摸还摸得,摸还摸不得的阿拉伯兄弟相比,美国人的名字还是好记多了。每每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名字给人带来的困惑

除了文字和拼音不同引起的笑话外,发音上的歧义则更让人啼笑皆非。一次和美国同事闲聊的时候,提起了他在中学学习汉语时的第一节课。那可能是最常用的两个词了“Yes/是的”和“No/不是的”。却让他们一班上的美国学生目瞪口呆。因为这两个词的发音十分类似“shit" and "bullshit"。

所以,如果你想挑战一下你那些英语同事的听力和反应,不妨邀请他们来参加国人的Party,并为他们一一介绍你的中国同事吧。

“Welcome to today’s party! Please allow me to introduce my family and Chinese friends to you first: This is my wife “T(媞)”,“D(迪)”is my daughterWho(虎)” is my son over there; Here are some friends: She is “He(何)”, he is “She(社)”, and I believe you all know who I am, right? I’m “You(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