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英国哲学家罗素书 《中国问题》

(2023-04-17 06:55:42) 下一个
百年前罗素提出的中国问题
 
2021-03-22 14:25:48 来源: 胡适门徒  
 

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20年罗素应梁启超等邀请,来华讲学。当时,正是中国五四运动的第二年。炎黄青年如火如荼,翘首以待,可以想象。无论是激进、保守,对他都是满怀期望。结果罗素不激不慢,不温不火,既劝中国人走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又对正在试验这一模式的布尔什维克持严肃批评,使得当时的中国人大惑不解。罗素结束在中国的讲学旅途之后,根据他在中国近一年时间的旅行与考察,于1922年正式出版了一本叫《中国问题》的书。

梁启超

罗素认为:“中国是一切规则的例外。”他感叹“没有比中国人的忍耐力更令欧洲人吃惊了”,说过一句至今饱含深意的话:“从每天上学的时间看,中国儿童最有思想。”对中国人的主要性格缺点,他以犹豫的心情谈了三点:“贪心,懦弱和缺乏同情心”。

中国必须走的路必须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第一,全盘西化,抛弃有别于他国的传统。那样的话,徒增一个浮躁好斗、智力发达的工业化、军事化国家而已,而这些国家正折磨着这个不幸的星球;第二,在抵制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形成拒绝任何西方文明的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只有军事除外)。日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同样的情形也很容易出现在中国,未来的中国文化与政治上、经济上的问题有很大关系,而这两种危险则是通过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而产生的。”

在罗素眼中,日本始终是中国祸患,而且是中国必须警惕的一个很坏的近邻。中国人必须充分重视日本的研究。同时,日本作为亚洲黄种人,在许多方面为中国树立了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自己贫弱的原因。因此,如何认识日本与处理好日本的关系,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

罗素

他从始至终都反对任何“乌托邦”式的理想,无论这个理想是以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名义。他认为:人类只不过是以一种矛盾的,心与物彼此依附又牵扯的动态方式而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理论百宝箱,也不存在道德,宗教或政治上的完人。我们只有从真实的人性和制度,社会环境出发,去一点一滴的认识自己和推动世界,打破文化与制度上的路径依赖,向着更好的方向艰难挪动,永不放弃。从人类文明和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些东西出发,将原来被粗暴撕裂的重新弥合,尝试用一种更好的制度和价值观来化解彼此的仇恨,追求在真相之上的真正的宽容与进步。  

罗素对中国文明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文化尤为重要。他说:“只要文化问题能够解决,无论采用那种政治或经济制度去实现这一目的我都接受。”

他认为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中国文化中善的因素多于恶。他曾这样写道:“要判断一个社会的优劣,我们必须不仅仅考虑这个社会内部有多少善与恶,也要看它在促使别的社会产生善与恶方面起何作用,还要看这个社会享有的善较之于他处的恶而言有多少。”通过这样的标准,罗素认为中国要胜于西方中包括英国。

孔子

他继续写道:“我们的繁荣以及我们努力为自己所攫取的大部分东西都是依靠侵略弱国而得来的。而中国的力量不至于加害他国。他们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来生存的。”

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王朝更替史,每个王朝都是从兴旺到衰落,做臣子的渐渐地不听从王命,政府几乎瘫痪,社会动荡不安。有时长达百年之久。等到新王朝取代了旧王朝,中央集权又再次得到巩固。

罗素认为孔子是个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的言论很少涉及超自然的东西,相反他更多地阐述了君王的治国之策,他所希望培养的美德不是彼岸世界的来世幸福,也不是要人们承受亚当和夏娃犯下的原罪,而是希望造就社会的繁荣。孔子在宣扬自己思想的时候也跟西方宗教的武断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罗素看来,孔子的思想也有两个弱点,即孔子特别强调族权和孝道。因为:“家族意识会削弱人的公共精神,赋予长者过多的权力会导致势力的施虐。”家族意识在整个国家的强化则很容易造成君王的极权专制。中国人的孝道是受人尊敬的,但是过分的强调家族的孝道则是:“……教诲人们对人类的某一部分尽特别的义务而将他人置之度外。”

卧冰求鲤

但是罗素认为中国人的孝道再怎么过分,他的危害性也不及西方人的爱国心。在他看来,因为西方人过激的爱国心容易导致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这是西方人经常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根源。对于公共精神的培养,对现代国家的治理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处理家族观念和爱国主义关系的时候应当谨慎行事。

罗素充分肯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减少了选拔官员时任人唯亲、行贿、受贿和胁迫的可能,造就了尊重学问、尊重知识的风尚、取消了士大夫阶层。但是科举考试制度也有显而易见的缺陷“科举制度以经书和纯文字为基础没有创造性。”诚然,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形式是可取的,但考试内容却应当彻底地摒弃。

跟大多数西方人不一样,罗素不相信中国人是“难以捉摸的东方人”,他认为中国人很诚实。但是罗素对中国人的“深谋远虑”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此他提出了一些列的问题“兢兢业业防患于未然是不明智的,为了防备将来可能发生的灾害而失去现实的快乐是否称得上深谋远虑呢,虽然一直在建造大厦,却一直无暇去住,我们将如此地度过一生吗?”

罗素

罗素认为中国人有一种冷静安详的尊严。中国人对粗暴对待他们的人很少以同样粗暴的方式回敬对方,他们认为这有损他们良好的品德。自信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品质,但是给罗素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的忍耐力。“他们坐等不幸自行消退,象汽水的泡沫一样自行消退”。

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其中对中西文化有一个比较,谈到了中华文化的三个方面高于西方文化:第一,人本主义高于宗教神学;第二,学而优则仕高于贵族血统论;第三,象形文字高于拼音文字。
廖彬宇:中华文化为什么伟大
我在上初中时,我学儒释道易,喜欢看这方面的书籍,老师说孔子是给人类带精神枷锁的,释迦牟尼是宣扬迷信的,老子是消极无为的,《易经》是算命看卦,看这些做什么!我听老师这样说,心里就很为中华文化的前途充满了担忧。为什么呢?因为可能因为这么一句话,会断送多少莘莘学子的慧命,从此与“道...
2018-01-05 08:53 · 转发(53) · 评论(66) · 赞(32)
 
英国哲学家罗素眼中的中华文明

罗素认为,中国伦理道德品质的某些方面非常高明,为现代世界所急需。这些品质包括心气平和,以理服人,不以武力相迫。如果中国人愿意,中国会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只求自由,不愿主宰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阅读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勃特兰·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笔者感到其中的一些论述和观点,对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百年前,罗素提出著名的中国问题,就是走出积贫积弱之后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他担心,在为独立自主而变得强盛的过程中,中国人会不会最后也走上帝国主义之路?罗素认为,如果给中国人自由,让他们从西方文明中吸收想要的东西,拒绝不好的东西,他们就有能力从自己的传统中获得有机生长,综合中西文明之功,取得辉煌成就。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防止两种危险。第一种危险是中国可能完全西化,变得没有任何特点,变成另外一个虽然懂知识、有工业实力,但焦躁不安、穷兵黩武的国家,让地球多遭一份秧。第二种危险是,在与外国侵略势力抗争的过程中,中国可能心态保守,强烈排外,只注重武装备战。在罗素看来,为求自立自强,中国固然要向欺侮他的西方列强学习科学和技术、工业和军事,但中国如果战胜列强以后却也像后者那样恃强凌弱,如果在掌握了实现价值的有效工具以后却把公正价值弃之不顾,那么他可以说是名胜而实败、外赢而内输。可以说,罗素一百年前的担心是有远见的。他当时就认为中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完全能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当然罗素的预言亦有许多我们不能认同之处。比如他说,“让人恐惧的是,在壮大国力、维护独立的过程中,中国可能变得足够强大,以强自恃,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这就是罗素的中国问题,或者说是关于中国的罗素问题。

总体来看,罗素作为近代世界一流的哲学家,他对中国、中华文明的认识、理解是超越他那个时代的,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客观理性的基本倾向。

罗素从中西特别是中美的对比中,来评判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向。他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是明智而高远的。他预言,如果能让中国人独立发展,他们最终会找到适合自己品格的解决方案。中国人自己慢慢找到的方案可能会稳定持久,而由外部强国不合时宜、生塞硬加定下的方案则勉强做作,终不长久。中国已经扔掉了几千年来盛行在本土的迷信思想,如果把所有进步民族都已经抛弃的欧洲迷信思想再捡起来,将会是一场可悲的闹剧。中国有一群青年人,志于改革,蓬勃有朝气。假以时间,他们定能复兴中国,创造出一些东西,远远好于破旧损蚀、难以致新的体制,而我们把这种体制称为“文明”。

罗素批评了西方特别是美国强迫别人的理念和做法,认为中国的道路应当由中国人自己选择和掌握。他说,“我们执意认为,我们的文明和生活方式远胜他人。所以,在遇到中国人的时候,我们自信地认定,能让他们像我们是至善。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宽容要求我们在处世之时,不仅自己能活,也让别人活。”他认为美国人一直都是传教士,不是基督教传教士,而是美国主义的传教士。虽然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传播的仅仅是基督教义,但其实是美国主义。“不能说美国一向让人敬重,仁厚开明。证据就是:只有这些美德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或者更进一步说,符合金钱利益,美国人才会选用这些美德加身求誉。如果不能,就说不适用。”

罗素在书中对中国发展、民族复兴的前景,特别是随之将带来新的文明形态,给予了充分的估计和展望。他在一百年前就呼吁中国人发扬复兴精神,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崭新的文明,和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古文明一样辉煌灿烂。他说,“如果中国人没有受到唆使而变成崇武好战一族,他们可能会创造出一种完全崭新的文明,比西方人一直努力创造的所有文明类型都要好。”如果中国在实现国内安定后,不去做强国硬塞给他们、一心只想满足物欲的活动,转而以自由之身追求科学艺术,建立更有效、更公平的经济制度,那么,中国将在全球发挥应有作用,将在人类急需之时带去一个崭新的希望。外国人之所以觉得中国人跟他们很不一样,多半仅仅是因为中国维系了一份古老文明,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观。

罗素认为,中国人自有一套东西,能为世界文明作出新贡献。他认为,中国伦理道德品质的某些方面非常高明,为现代世界所急需。这些品质中他最看重的是心气平和,以理服人,不以武力相迫。如果中国人愿意,中国会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只求自由,不愿主宰。中国要追求的目标不仅对中国很重要,对全世界也很重要。中国现在有了复兴精神,如果再能阻止外邦为非作歹,就有可能发展一种新文明,比世界上存在过的所有文明都优秀。从人类大视角来看,因懒惰散漫而在中国产生的恶要远远比欧美那种在全世界盛气凌人、颐指气使产生的恶所造成的破坏小得多。中华文明包含世界急需的要素。如果西方毁坏这些要素,就会害了自己。

罗素的思想在今天具有重要的价值。梁漱溟在50年前曾说,英国哲人罗素50年前预见到我国的光明前途。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成功的探索、奋斗中很好地回答了罗素的问题,也验证了罗素思想的深刻和富于远见。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致开幕词时指出,“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他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撰文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我们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沙文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罗素《中国问题》中的许多思想观点,可以让我们从一个百年前西方哲人的视角,更深入了解、看待中西文明问题,感觉到沟通理解、交流互鉴对于当前中西对立思维甚嚣尘上的世界多么重要,向全世界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是多么重要。(完)(原标题:一个西方哲人眼中的中华文明)(文章来源:团结报)

为什么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汉字有3个大缺陷?引起不少学者反对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逻辑学家,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其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等。其中,《西方哲学史》吸引了无数年轻人走上了哲学这条道路,就连梁启超和徐志摩等人都是他的拥趸者。

  为什么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汉字有3个大缺陷?引起不少学者反对

  大部分分析哲学家缺乏历史感,从而忽视历史问题和研究,但罗素是一个例外,他始终对历史和历史理论十分感兴趣,曾写过几十篇相关的论文以及一些书籍。那么,他为何说汉字有3大缺陷?这3大缺陷又是什么?

  1920年,梁启超邀请48岁的罗素到中国的各大学校讲学。于是,同年10月罗素来到了中国。他一边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讲学,一边阅读中国的书籍,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他在中国待了一年多便回到了英国,并写下了《中国问题》一书。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传统文化有3大特征,以及面临着3大问题,分别是文字问题、儒学问题和科考问题。

  为什么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汉字有3个大缺陷?引起不少学者反对

  在罗素看来,汉字是一种使用表意符号的文字。语言学商,一般把汉字称为“词符文字”,把西洋字母称为“音素文字”,因此他的说法也没错。相较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他认为汉字存在以下几个缺陷。一是汉字字符繁多,识读、书写困难,不容易掌握,而西方只有26个字母。二是汉字在字典、目录等方面不好排序,无法使用新式的莱诺排铸机。三是汉字无法准确记音,不方便表达外来词汇,尤其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

  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首先,罗素认为汉字的字符太复杂。其实,汉字的基本笔画就只有32种,由这32种笔画组成了成千上万个汉字,比英语复杂不到哪里去。举个例子,汉字中的“人”和英语中最简单的“man”相比,汉字是不是更简单?汉字中的“早上”一词只有9画,可英语中的“morning”从视觉上和实际拼写上都比汉字来得复杂。要是遇到成语或者句子,翻译成英语就更长了。虽说罗素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使用的是繁体字,但汉字在根据实际需要不断简化,如今早已没那么复杂了。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罗素自认为汉字比英文复杂,殊不知英语也不简单。

  为什么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汉字有3个大缺陷?引起不少学者反对

  其次,罗素说汉字在字典等方面不容易排序,无法使用莱诺排铸机,来讲讲什么是莱诺排铸机。它是西方人发明的一种机械排字机器,当时汉字在它上面根本无法排版。要知道,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印刷术,这说明汉字是可以在机器上排序的。果然,没过多久,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现在字典的排序方法主要有3种:拼音、部首和四角号码排法,在拼音未出现前,汉字可以根据部首和四角号码来排序,方便人们查找。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排序方法,只是罗素不知道而已,毕竟他在中国待的时间不长,无法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以,罗素所说的汉字第二大缺陷也不存在。

  最后,关于汉字不好表达外来词汇的问题,也有解决办法,例如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比如英文中的“CocaCola”,中文翻译为“可口可乐”,就是音译加意译的体现。另外,还有直接挪用外来词汇,例如“WTO”等,把一长串的英文直接简写成两三个字母,岂不是更简单?  

  虽说汉字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但它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做出改变,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