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汪洋治贪引发广东官场地震 曾获邓小平赏识

(2018-05-21 21:51:59) 下一个

汪洋治贪引发广东官场地震 曾获邓小平赏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2日11:34  汉网

  

汪洋治贪引发广东官场地震曾获邓小平赏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作为“少壮派”官员,汪洋的仕途轨迹,似乎平淡无奇,但其出场,却显得异同寻常。

  政情人士分析,汪洋曾历任安徽省副省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重庆市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在地方打滚过,也在中央历练过,既有鲜明的“团系”色彩,又是难得的财经好手,前途无可限量,未来当有想象空间。

  有消息指,2007年十七大前夕,各地官员忙于宣传造势之际,汪洋也没有封锁“十一”黄金周期间重庆发生客车爆炸、导致27人死亡的消息;加上早前引发中外关注的重庆“最牛钉子户”拆迁问题,最终通过谈判方式得以妥善解决等等,都令他在民众和媒体的心目中加分,无疑增加了其在政坛的筹码。

  一位认识汪洋的人士如此评价:其升迁之快,与他本人严以律己、积极进取的做人风格密不可分。据称,在汪洋担任安徽省体委主任后,他的一位老朋友到合肥办事,想和他叙叙旧,汪当时已有自己的专车,却骑着自行车到火车站接他。

  不过,熟悉他的人表示,这远远不是汪洋性格的全部,工作中的汪洋表现出的超前思维和果敢作风,在他出任安徽省铜陵市长,真正开始主政一方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铜陵改革

  “娃娃市长”是汪洋在任职安徽铜陵市长时,当地政界及老百姓对他的戏称。

  汪洋于1988年11月出任安徽省铜陵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铜陵是个较小而且贫困的省辖市,在安徽并无特别重要的地位,但在铜陵4年,汪洋雷厉风行,颇具改革和创新意识,并做了一件轰动一时的事情,震惊海内外。

  1991年11月14日,《铜陵日报》发表署名龚声的文章《醒来,铜陵!》,呼吁“改革大潮汹涌澎拜。历史不允许我们躺在计划经济上酣睡了。必须解放思想,向一切僵化、陈腐、封闭的思想观念开刀”一场有关思想解放大讨论的序幕轰轰烈烈地拉开,在整个铜陵激起强烈反响。

  此文犹如平地惊雷,由这个贫穷的皖北山区(编者注:原文如此)传遍了神州大地。而汪洋就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令人振奋的是,15年前在皖北山沟吹响的“解放思想”的号角,在15年后汪洋主政之下的南粤大地再次响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但与其说是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

  汪洋当时在电视讲话中说:要改变观念!有人“养鱼怕偷”,“做生意怕骗”,就是不怕穷。这与此后中共领导人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谈话思想很接近,显示出汪洋敏锐的政治嗅觉。而铜陵的做法也引起了中央高层,尤其是邓的关注。

  主政铜陵时,汪洋还对当地旧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且住房制度、用工制度、干部管理、机构设置等等都被列入改革计划,多家全民国有企业列入改革范围。整个改革被推上高潮。

  但是,这些改革举措很快就招致了许多保守势力的反对。

  为了平息这场纷争,中央高层放话:可以先行试点。此后,《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一篇社论:《醒来,不仅仅是铜陵!》

  对是次改革,汪洋自己评价:拟定方案,难得出奇;启动实施,顺得意外。而铜陵百姓也对他这个“娃娃市长”的做法从怀疑到逐渐认可,并评价他:聪明能干、思维超前、魄力很强、做事果敢。

  铜陵改革的成功让世人瞩目。中国青铜文化节即是从1992年开始的,汪洋当时的主旨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直至今日,铜陵人依旧会不由自主地把后来的铜陵市长与汪洋作对比。

  “铜陵改革”让汪洋获得了邓小平的赏识。有说法称,邓南巡回京途中在安徽蚌埠停留,并特别召见了汪洋。也有香港出版的相关图书如此描述:“1992年邓小平南巡来到安徽合肥,接见安徽有关领导,时任铜陵市长的汪洋也被点名要求参加。会见后,邓对汪印象深刻,认为其是个人才。”

  知情人士透露,关于邓小平接见汪洋的说法版本不一,很难有人能准确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邓显然在见汪洋前就已注意到他。

  果然,此后不久,汪洋即调离铜陵,担任安徽省省长助理兼省计委主任。1993年,38岁的汪洋出任安徽省副省长,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副省长,并继而进入省委常委。

  在皖省工作期间,汪洋鲜明的施政风格,给当地官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称,汪洋的超前意识很强,在任常务副省长分管财税工作时力推一项改革,连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都说他“年纪不大、胆子不小”。

  很少有人知道,汪洋还是个孝子。

  但自从离开宿县以后,汪洋就很少回到家乡。尤其是后来,他也想把母亲接到合肥、北京长年居住,但都被母亲婉言拒绝了。汪洋在安徽省任职期间,每年春节都要回宿县看望母亲,母亲认为路费很贵,表示打个电话就可以了,不必每年都回。

  汪洋到北京工作以后,时间更加紧张,回老家的机会也愈发稀少。6年间,只有一次春节回家看望母亲,而且还是悄悄地,没有带秘书,也没有惊动地方政府,汪洋自己乘坐火车从北京回到了宿县。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又悄悄地离开了。

  知情者说,整个过程非常安静,即使他们家的邻居也没有感觉到,他的母亲也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过。

   重庆治吏

  由于汪洋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干练、超前的改革思维,再加上其有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的任职经历,使得中央在考虑西南重镇重庆市委书记的人选时,迅速锁定汪洋。

  记者多方调查获悉,国家在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致力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但收效并不明显。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的核心城市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重点,急需一个年富力强、有魄力、有能力、有眼光、能把握大局的当家人来规划和协调大的区域经济整合,汪洋正是合适人选。

  2005年底,汪洋空降重庆,正式履新。据信,这一人事任命是考量其曾在国家计委工作,熟悉经济课题,并参与制订“十一五”规划,对中国经济未来5年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楚,可助力这座中国最大直辖市新阶段的发展。

  此外,中央曾为解决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等因素而决定重庆直辖。8年间,重庆主城区获得了发展,但三峡库区却困难重重。而在处理库区矛盾方面,汪洋富有经验。2004年,四川大渡河兴建瀑布沟水电站,汉源县约10万人将被迫迁移。由于居民不满政府的土地征收赔偿方案而引发抗议,并与警方发生冲突。当时,就是汪洋带着胡温的四点重要指示前往汉源平息。

  平息“汉源事件”,让外界对汪洋的手腕与才干评价颇高。

  当地官员称,汪洋对中央三峡库区的政策了解透彻,也因做过宣传工作,他知道如何把握舆论,让全国知道重庆在三峡工程中所作的牺牲,从而争取到中央和其他省市对三峡的支持和投入。

  在汪洋的强力治理下,截至2007年4月,重庆已迁移三峡库区移民102.4万人,完成了113.8万人任务的90%。汪洋当时自豪地说,“对于三峡百万移民这个世界级难题,我们已是胜券在握了。”

  汪洋到任后,重庆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重庆官风被严厉整顿。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在重庆2006年遭遇特大旱灾时,汪洋到农贸市场视察,菜农坐在地上回答他的问题,随行人员便态度傲慢地两次叫菜农站起回话。汪洋突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从菜农箩筐里抓起一个大青椒,转身砸向该工作人员,事后表示:“今天我对有些工作人员不客气,干什么要群众站起来说话?我们是人民的公仆,站着的当然应该是我们!”

  也有人指汪洋是在作秀。但后来的一些事实让这种论调很快破产。

  一个突出事件就是,震惊2007年中国新闻界的“最牛钉子户”事件。

  汪洋最广为人知的事情是以开明、冷静、务实的态度解决了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当时,“钉子户”户主杨武爬上孤岛般的楼顶大喊:我要见汪洋!

  舆论一下子将汪洋推到了风口浪尖。

  汪洋没有寻求有关部门封锁媒体的报道,没有动用执法部门“硬来”,而是指示各方与户主积极谈判,并最终以一种理性、和平的方式圆满解决了此事,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称赞。

  有媒体说,汪洋此举为各级地方政府解决同类纠纷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板。还有媒体甚至戏称,汪洋通过了“考试”并获高分。

  香港《亚洲周刊》评价说,“最牛钉子户”结局皆大欢喜,汪洋为胡温强力冲关通过的《物权法》、为大陆私权保护,写下了一个理想的注脚。

  而就在“最牛钉子户”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之际,汪洋的另一个重大举动在山城重庆火爆出炉。

  2006年年底,重庆市出台了一份传媒改革文件,在全国首开先例。文件要求,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重庆日报》二版刊发消息,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

  汪洋的一句“让读者习惯到二版找汪洋”,让重庆新闻界至今仍记忆犹新。

  南粤新政

  2007年,任职重庆两年之后的汪洋,奉调南下,主政广东。

  汪洋履新广东时曾表示,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

  不过,汪洋所面对的挑战不少,因为今天的广东已不是以前那个拥抱改革,时刻希望走在前沿的广东了,而是官场积弊重重。所以,汪洋要使广东再次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就必须另辟蹊径。

  当年邓小平铺开改革新局时,广东也是他十分重视的地方。杨尚昆、任仲夷、习仲勋、吴南生等中共元老,均曾主政广东,力推改革。1992年邓小平向极左阵营开火,为市场化改革打气,也是通过南巡广东实现。

  在就任广东省委书记后召开的第一次省委全会上,汪洋就给各级官员以“当头棒喝”,一口气说了22个“解放思想”,并号召各级领导发扬当年“杀开一条血路”的精神。

  此外,汪洋还大力推动“双转移”经济战略,即进行全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把落后的密集型企业驱赶到广东偏远地区,然后在原有的地方进行产业升级。汪洋还主张企业“该倒的就让它倒”,让发达起来的企业去施惠普罗大众,问题是,受到全球金融海啸牵连,广东近来有五万多家企业倒闭,庞大的失业潮迫使总理温家宝站出来表态“该扶的就要扶”,这种中央与地方互杠的罕见现象,令外界多所揣测。

  广东媒体甚至报导,在去年举行的广东省特区工作会议上,汪洋还坚持说,“不管别人怎么说,双转移要坚决,‘腾笼换鸟’要坚决。千万不要因为要保增长,不管什么都继续上”。

  与“解放思想”和“腾笼换鸟”相伴随的,则是广东官场的持续震荡。

  知情人士透露,广东虽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但本土官员的保守意识却由来已久。

  比之更甚的,则是广东官场的贪腐之风。

  2009年,广东爆发官场大地震,原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省纪委书记王华元、深圳市长许宗衡因严重违纪,被中纪委革职查办,广东官员人人自危。知情人士表示,陈、王、许的落马,与汪洋的强势治贪有关。

  另有消息指,汪洋治贪,曾得中南海意旨,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亦曾亲赴广东,坐镇督办治贪查黑。

  香港媒体指,解放思想,整肃官场,是汪洋主政广东后的得意之作。但广东本土官员对汪洋阳奉阴违、消极支持,使得汪洋治粤阻力重重。

  分析人士说,查办贪腐案,对于汪洋来说,既是一次政治考验,也是一次政治契机。汪洋如果在其任内大力刷新广东吏治,引领广东经济更上层楼,其仕途再上一个台阶亦未可知。

  观察人士分析,广东官场历来排外倾向严重,所以中央空降省委书记时,通常以兼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方式来强化其权威,以便开展工作。而汪洋是政治局中资历最浅的委员,虽然有安徽、重庆工作的地方经验,但这些省市的地位仍难与广东相提并论,故部分广东官员对其持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看他到底能否压得住阵脚,能否带领广东走出新天地。

  正因如此,在一次省委会上,汪洋还痛斥广东官员的优越感,要求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增强忧患意识;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同时,汪洋还痛批50名代表缺会,要求纪委严查,此举迅速震慑广东官场。

  时至今日,多方事实证明,汪洋治粤已显成效。

  “个性官员”VS“资深网友”

  有人士分析,人口众多的中国从来都不缺官员,缺的只是个性鲜明、敢于直言、有所作为的官员。而汪洋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个性官员”。

  汪洋的个性表现在,敢想,敢说,敢做,敢为,敢爱,敢恨,敢背弃官场规则,敢与上级意旨相争辩,不按官场常理出牌。

  一个典型事件是他对广东媒体的批评。

  当地媒体为了抢风头,争先报道汪洋的调研。但汪洋对这些报道也“烦”了,说:“我下去调研,跟群众交谈,这有什么新闻性?也真难为了摄影记者,每次要拍出不同姿势,我又不是体育运动员,运动员摆不同的姿势还有意义,我拍来拍去不就那个样子吗?有些报道里,大会才刚开,就说‘大会一致认为’,这不是糊弄群众吗?”

  汪洋的一番话,对当地一味跟风的媒体无异于当头棒喝。

  除了是一名个性官员,汪洋还声称自己是一名“资深网友”。

  2006年,汪洋被评为“年度网络知识分子”。这一消息成为2006年度网络界最热新闻之一。许多网友“挖掘”到,汪洋与网络竟有深厚的渊源!

  汪洋到重庆上任后的一系列执政措施和理念深得重庆网民赞赏,被网友称为“汪帅”;2007年重庆经济工作会上,汪洋使用笔记本电脑开会,6月汪洋公布个人电子邮箱向全球网友征集建设“新特区”的意见,并两次约见提意见的网民,20多次以个人名义回复提意见的网民。

  主政广东后,汪洋继续延续了其“资深网友”的品格。

  中央某大报资深评论员与汪洋曾有过接触,他对汪洋的做派深有感触。

  该评论员说,2008年5月17日,他应邀到岭南大讲坛作了一次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大争论》的演讲,广东有人觉得汪洋的“解放思想”有点空,但他当即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讲述了一个他在广东切身经历的事实:湛江书记公开述职大会。一把手述职各处都有,但湛江很不同。湛江的做法是,述职大会之前,11位一把手的述职报告都在新浪网发布,欢迎网友“拍砖”。

  重要的是,这个大会,从始至终都由湛江电视台和当地网站同步直播、全程报道,湛江市民都能看到。

  令该人士特别感慨的是,市委把11个市区县的网友对述职报告的“拍砖”打印成册,发给与会人员。网友对当地情况很是了解,有些评论很不客气,连他自己都有点受不了。

  湛江的改革探索随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央某大报还进行专题报道,给予充分肯定。

  而就在湛江市一把手公开述职之后的第五天,2008年4月17日,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在广州珠岛宾馆和26位网友进行了一次座谈。汪洋的开场白就颇具网络特色:“过去你们在网上‘华山论剑’,今天我们在珠岛‘当面拍砖’。”


 
汪洋言论:
汪洋:党委政府要为新闻舆论部门撑腰
汪洋:防止开会内容“一个调”撰写报告“一个样”
汪洋细说权力观:慎言慎独慎微 还要加上“慎欲”
汪洋:“双转移”是顺势而为不放弃劳动密集产业
汪洋:“快”不容易,“好”更不容易!
汪洋对重庆打黑“巨大成绩”表示祝贺

【链接】醒来,铜陵!



                  龚声



  当历史的脚步匆匆跨入本世纪最后十年的时候,每一个铜陵人是否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自己。

 

   十年磨“剑”锋自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铜陵人以“开山取宝、凿石求金”这一锲而不舍的精神,为铜陵生存、发展开拓出颇为辉煌的新天地: 

  ——1990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社会总产值增长3?郾5倍,国民收入增长2?郾6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郾7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郾3倍。1990年与1985年相比,在省辖九市中,我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分别居第5位、第2位和第2位,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也居第3位。统计数字证明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铜陵在前进; 

  ——“铜陵特区”已早为人们所淡忘,而淡忘的又岂止是这一名称:工业持续22年“单打一”采冶铜已被有色、化工、纺织、电子、建材五业并举、齐头奋进所取代;农业也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农、林、牧、渔、工、商、运、建综合发展的大农业;铜官山下、天井湖畔,水、电、气管线密如蛛网,成片的厂房、住宅楼各呈风姿……这一切都寓示着一个新的工业港口城市正在孕育之中。 

  每一个铜陵人、每一个熟悉铜陵的四方宾客,都会为铜陵的飞速发展而自豪。人们知道,这10多年是铜陵建市以来最辉煌的时期,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居民受惠最多……

  同处一江景不同

  然而,当我们拿起理性的放大镜,回顾我们所走过的每一个履痕时,便会在辉煌中看到不足、看到令人震惊之处: 

  1990年与1985年相比,全市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产值增长了31.9%,但销售收入利税率却下降2.85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下降2.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产值率下降16.89个百分点,留利水平下降22%。无情的数字告诉了人们一个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即在“六五”末期效益水平已经很低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我市的主要经济指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惊人地下降了。 

  高速度为什么没有带来高效益?与沿江地市县相比,同处一江景不同。这是为什么?!1989年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人均创利税,全国是3851元,全省是2501元,而铜陵仅有1741元。 

  我们还常常为铜陵“七五”的高投入而沾沾自喜,但殊不知,投入像一根“魔棍”,变化多端,既可以变为“宁馨儿”,又能够化为“丑八怪”。截至1990年底,市属地方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债务总额已高达8.23亿元,其中外债3058万美元。这些债务的61.2%(5.03亿元)要在1992年以前还清。而1990年实际只还了0.4亿元,其中还有0.15亿元是靠免税还的。按照现有企业的盈利状况推算,我市每年的债务利息都难以全部偿还。高投入为什么没有带来高产出? 

  除此之外,不足和差距还有很多很多: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产品的结构层次和质量档次仍然偏低;农业的保障体系相当脆弱,生产力水平亟待提高;各项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 

  对这些,一些有识之士心中充满了困惑与焦虑。铜陵为什么不能发展的更快一些?为什么不能解决别人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边,倾听着大江东去拍岸的涛声的时候,不能不深深地思索:怎样才能医治好我们身上的“疾患”,以健壮的体魄,去创造铜陵更辉煌的明天?!
 剔肤见骨找病根

 透视铜陵这个既健康又染疾的肌体,不同识见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诊断”。但是,一个最准确的诊断,已经由历史老人作出了,这就是: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未及时更新,精神还不够振奋,商品经济意识淡薄。这些“病源”互相渗透,彼此诱发,产生了阻碍我们前进的一个又一个“病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不强:有些部门和单位,以“自我”为中心,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办,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推。外地进城劳动力的管理,与此沾点关系的部门都抢着伸手揽,而集资修路建桥等,有关单位就拼命往后退。企业兴旺的时候,各个部门都想去捞一把;企业困难的时候,不少部门都撒手不管。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处理工作以文件为中心,以条条为标准。有个企业为了优化生产布局,曾经打算将企业的内部结构作适当调整,但有关部门却从条条出发,不给配套政策,使企业调整无法进行。一个外商很有兴趣的微波炉项目,本应在铜陵落户,但这个说资金不落实,不能批立项,那个说没有立项不能给资金。各用各的文件,各持各的道理,扯皮扯了一年半无结果,外商一气之下跑到大连,人家半天就立了项。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表现在其他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上。文化、教育、卫生、宣传、组织、统战等部门部署工作,有不少可以也应当与经济工作相结合而没有结合,就在知觉或不知觉中影响了经济建设。某厂党委一位领导,在一次和主管部门干部交谈时,竟说“生产上的事我们一概不管”。在这样的干部心中,哪还有“中心”的地位? 

  商品经济观念薄弱:在商品经济已占很大比重的今天,我们相当多的厂长和经理至今仍在迷恋产品经济的“温床”:争保护、要计划有门,闯市场、搞经营无术,全然没有效益观念。麻纺产品严重积压,就是不能进行有效地推销和处理。有些企业,舍得花钱搞基建、盖办公楼,却不愿花钱抓技改,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强烈的反差。 

  就是抓技改,也是无头苍蝇瞎忙乎。某厂搞技改,投资几百万,试车几个月,产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报捷之声犹在耳边,却停止了生产。一查,原来是工艺、技术早已落后的项目。在农村,则有相当一部分人“种树怕吃亏、养鱼怕偷、办工厂怕倒、做生意怕骗”。这怕那怕,就是不怕挨穷受苦。商品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们的一些企业,愿意花钱买轿车、搞装潢,就是不愿花钱培养人才,不愿接收大学生。现有的人才不敢用、不会用,外面的人才不给进,企业靠什么求生存、图发展?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但我们的一些经济主管部门和企业,市场观念十分淡薄。多数企业的销售工作十分薄弱,中央的政策不敢用,省里的政策不会用,市里的政策不知道用。市府(90)50号文件对处理积压产品等问题,规定得很宽、很明确,可就是有那么一些经营者不学习,不研究,任其产品涨库积压。我市拥有的销售队伍数量,不说与江浙比,就同桐城县的10万销售大军比,也相距甚远。

 精神状态不振作:从机关到企业,都有那么一些人,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目标不明,任务不清,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在今后3年应该实现什么目标,今后5年能达到什么水平,采取哪些办法和措施,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心中无数,却泰然处之。一些干部“过糊涂日子当太平官”:坐机关的,不知道要研究哪些问题,搞好哪些服务;办企业的,不了解市场如何变幻,不懂得新品种怎样开发;搞农业的,讲不清粮食产量多少,水利设施如何,多少人温饱没解决。有一些干部,整天长吁短叹,畏首畏尾:处理积压产品怕亏损,开发新产品怕没市场,进行技改怕缺资金,处理不合格工人怕遭报复。还有极少数干部,或浑浑噩噩,或谋私钻营,有的竟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改革意识不浓:经济社会工作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靠深化改革才能解决。

  但我们的不少同志,仅仅把改革叫在口中、写在纸上。大家都赞成住房制度改革,但适当提高房租、多住房子多拿钱,一些人就大叫大嚷受不了。公费医疗的漏洞众人有目共睹,但不少人又不愿承担改革的风险。在居民区进行安装有线电视的试点,受益者都说是件大好事,但一提要自己掏点钱,又说“这不能算是办好事”。都说分配不合理,但在企业实行质量工资制,又有人说技术低的工人吃了亏。“铁饭碗”都说要打破,但让违纪工人下岗,或作出处理,就有人四处说情。在他们的眼里,改革都必须对自己有利,个人不能作出任何一点牺牲。 

  对外开放观念差:铜陵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之旁,又是皖江开发开放四城市之一。 

  可我们的一些部门单位的领导、职工又是怎样对待开发开放呢?今年初,当南京市一位副市长率团来铜考察时,在城外转了一个多小时方才摸进城,其原因就是本市入口处连个起码的标记也没有!一位外商结束访问离铜时,要用美钞兑换人民币去结账,但有关人员正在学习,还说:“对不起,业务暂不办理!”一位意大利商人来铜陵住旅馆,面对积满灰尘的窗户、掉了螺栓的马桶盖和污迹点点的被套,他问道:“这像做生意的吗?”我市第一个较大的中外合资项目——金光延压加工有限公司,从立项到审查,从筹资到审批,前后费时近两年,盖了几十个公章,才得以上马。如果不是外商有耐心,这个项目早就告吹了。 

  以上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又没有及时正视它、解决它,才导致铜陵过去某些方面的落伍和现在某些事业发展上的裹足不前。 

  解放思想是先导 

  思想的解放常常是正确行动的先导。1978年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赢得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赢得了全国10多年的大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经济要开放,首先思想要解放。开展“理思路、抓落实、奔小康”的大讨论,意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此,每一个铜陵人都应积极参与。当然,思想的解放往往需要进行痛苦的反省。鲁迅说过:“我常常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铜陵人,在大讨论中,都不应讳疾忌医,而应当勇敢地拿起时代的解剖刀,割除自己灵魂深处的一切毒瘤和病根。如果我们继续抱着僵化的思想、陈腐的观念、封闭的意识、萎靡的士气,那么,不是危言耸听,在迎接新世纪到来的十年接力赛中,我们铜陵将被别人抛得更远! 

  改革大潮澎湃。历史不允许我们再躺在产品经济上酣睡了。环顾神州,时不待人:沿海经济上去了,山东经济上去了,省内各城市也在你追我赶。每个有志的铜陵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怎样才能无愧于脚下这块浸满烈士鲜血的土地?! 

  醒来,铜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