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坚守常识

(2017-04-24 13:39:05) 下一个

坚守常识

叶云根石2015-02-08 09:24


文革中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个近乎荒唐的口号为何能够广为流传?其中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社员凭工分换取利益太少(一个工几毛钱),不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穷则思变,田边、地脚、河滩、荒地集体不用,可否作为社员的自留地?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赞成者有其理由:用集体不用的地,用业余时间劳动,在不损害集体的利益情况下增加个人的收入肯定是好事。反对者可能有其难言苦衷不便直说,有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诸如,“大公无私,一心为公”,“追求公平”,“走社会主义道路,小生产自发的产生资本主义”等等。总之,地宁肯空着,也不许种自留地,于是终于有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毫无疑问,这个违背常理,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口号,是一种官方意志、政府行为。站在国家的立场和角度,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增加产量的事应当是好事,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可见政府更深层的目标不是为百姓谋利益。所谓的人民公社,工商业改造,本质是打着公有的名义,掠夺人民财产,任何个人不得拥有生产资料,全民都是无产者,实现了“利出一孔”任何个人离开体制无法生存,理所当然地管住了百姓,这就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道理。掌握了全民的经济命脉,进一步,通过反右各种运动,控制言论,运用谎言愚民的办法维护既得利益。人民只有一条出路,“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安心做一颗螺丝钉”,因为愚民,于是又有一个新口号“知识越多越反动”。
把能量分成正负是当今的一大发明,“大公无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正能量,殊不知打着正能量的旗号偷天换日坑害了多少百姓。统治者害怕常识,逃避事实,把坚守常识,尊重普世价值,说成“西方一套”,虚构了一个“历史虚无主义”,把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说成了负能量。用“两个都不否定”考验百姓的智商。为何最聪明的“人民”常常被忽悠?季羡林老人经过文革后得出一个耐人深思的结论:“原以为真理越辩越明,谁知道真理越辩越糊涂”。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为例,仅需常识就能断出草和苗的价值,问题的根本在“社会主义的草”包含追求公平的价值理念,谁又能说“追求社会公平”有错?“资本主义的苗”含有动机是否高尚的问题。如果不谈动机,问题归结为:“效率”与“公平”之争,一些人偏爱效率,一些人看重公平,就没有是非了。
任何政治家看重的是结果,思考问题不是以价值目标为起点,而是依据现实目标寻找价值着陆点。如果当权的谈道德首先要考虑他的动机,因为他是利益攸关者。抛开了个人或集团的利益谈道德,可以做圣人,古往今来,皇帝不能当圣人,谁能保证皇帝在兜售价值的同时,不夹带私货?毛既想当皇帝又想当圣人,只不过骗术高超而已。教育不能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文艺更不能是。原因是教育充当圣人的责任,只有当权力真正远离教育,教育才能是真正的教育。
价值判断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价值观本身没有对错,关键看如何用,追求稳定没有错,但稳定压倒一切那就错了。盗亦有道,大家容易认同道,不小心跟着盗走了。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过分强调某种价值取向,妨碍或伤害了其他的价值取向。当不同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的时候,可能中庸是一个好办法。总之,应当作为常识,任何绝对的观念毫无疑问都是错的。例如,“党领导一切”是错误的,今天在网上看到冠名为任志强的权利定律,
“党领导一切,一定是权利高于法律,人民遇到问题就会向权利求助,运用关系解决(产生腐败);如果法律高于权利,人民就会向律师求助,通过规则解决;如果权利不为民做主,人民就会向黑社会求助,采取暴力手段解决”
价值判断不需要多少知识,任何价值不能违背常识,违背良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