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实践《枫桥经验》没有谁想躺平

(2023-10-04 04:41:54) 下一个

实践《枫桥经验》没有谁想躺平

 


《枫桥经验》是:一是群众为什么懂得要这样做,二是证明依靠群众办事是个好办法。依靠广大群众,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反动势力中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新人。发动群众共同来做这一工作,使“几个好人夹一个坏人”的原则。经过感化教育,枫桥“一个不杀,大部不捉”、采取说理斗争的方式教育说服“四类分子”的做法,“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在1963年6月开展的社教运动中,枫桥区试点的7个公社的6·5万人中,共有四类分子911人,其中163人有比较严重的破坏活动,有67名“四类分子”被列为重点对象。

斗争会上干部、群众摆事实、讲道理,不打不骂,更没有捕人,且允许斗争对象申辩,因地制宜采取“文斗”的形式,通过说理斗争,就把那些认为非捕不可的“四类分子” 用“文斗”就把“四类分子”制服了。在暴风骤雨的阶级斗争年代里,这样做是要冒风险的,他们更不会想到,自己的大胆尝试,会在以后的几十年持续影响全国。枫桥人民公社就全中国而言是很小一块地方,但有了《枫桥经验》后,就是牢改犯释放后回到枫桥人民公社里,有人关心帮助安排工作,身心健康积报工作还有谁会想躺平吗?!

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常有这样的新闻:某某牢改犯己出狱,住在某某社会,是个危险人物,见到不要靠近。或某某逃犯,相貌描述一番后,警告民众,不许靠近,立即打报警电话通知警方。在某某社区要盖一座楼收容流浪汉,该社区立马举牌抗议,不准!影响我们社区的安全。吸毒救护站不能没在居民区,学校区。流浪汉服毒者站街女到哪儿,那儿都不待见。平日里在社区街坊邻里都是老死不相往来,隔壁邻居死人发臭了影响到了就打个报警电话。某人精神病了,生病了,抑郁了,神经病了都是自顾自。沒有人会关心,更谈不上会有人上门来问一下,帮助一下。如此的人际关系,都把某些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年轻人,犯过错的人,独居的人,抑郁的人,精神有病的人,流浪汉,吸毒的人等等都处于孤独无援之境地。何来人权民主?!

常在新闻中看到中国有许多年轻人《躺平》。按照网上的说法,躺平,抑或躺平主义,指的是人们决定放弃靠拼命工作来攒钱,不断产生焦虑而伤身的生活模式,而采取主动降低自身欲望,从而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生活哲学。神父、经济学家、道德家非但不反对这种精神失常现象,反倒往工作上投下神圣的光环。我们的世纪,被称为工作的世纪。实际上,它是痛苦、不幸、堕落的世纪。”

2023-05-17,中國國家統計局本週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16至24歲人口的失業率,上個月升至破紀錄的20.4%,意即每五名年輕人,就有一人沒工作。其中,大學畢業生的情況更糟,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卓賢撰寫的一份報告,畢業生的失業率是整體青年的1.4倍。

一些學生已經從緩慢就業,轉變成不願、不敢就業。也使得許多中國青年開始拒絕為公司打拚、拒絕《996》過勞文化。如今,他們放下昔日的《狼性》,选择《躺平》。然而,由於中國沒有針對失業青年的福利政策,許多年輕人得依靠原生家庭維持生計。

不管是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新生中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里,这些都是无解的难题。然而在毛泽东时代的一个人民公社社区内得到了解决。那就是:《枫桥经验》。

毛泽东时代一个农村人民公社的社员群众总结的《枫桥经验》真实情况:1965年9月2日的诸暨县公安局枫桥派出所的《情况简报》第八期,全面总结了《枫桥经验》的真实情况,文献的历史价值非常大,现抄录全文如下:

《关于贯彻依靠群众专政,少捕、矛盾不上交的方针的情况。》

八月三十日到三十一日专门召开了全区十四个政法社长会议,学习了人民公安十六期坚决贯彻依靠群众专政,少捕、矛盾不上交的方针的社论,然后发动大家对照文件精神,总结一年多来对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研究怎样做到治安好,矛盾不上交。会议以座谈的形式先务虚后务实,启发大家谈看法,讲体会,开展辩论,进行互教互学。

到会同志对比了运动前后的指导思想,斗争方法,拿出了大量的事实,尤其是原来认为不能就地改造,非上交不可的“橡皮碉堡”等尖子都被制服并接受改造的事例,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再不能用民主革命时期的杀、关、管、戴、斗的简单办法与敌人作斗争,深深体会到党中央毛主席关于依靠群众专政,少捕、矛盾不上交的方针英明伟大,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不少同志畅谈了运动之后对中央、主席提出的方针的认识和从思想不通到通、怀疑到相信、消极到积极的转变过程。

在座谈中大家还体会到有了正确的方针,还必须由正确的政策策略。从而又在区别对待、义务劳动、同工同酬、对待四类分子子女以及损坏集体经济的处理等问题上以对比的方法,说明正确执行政策策略,促使四类分子改造。宅土大队57岁的地主王亚钿原在大学教书,每月工资一百二十元,开除送回农村后,思想抵触很大,由于管教中正确地掌握政策,他虽从来没有参加过劳动,三个月也做了近四百工分,还满口赞美农村建设,表示要下决心改造自己。讨论最热烈的是二问题:

一是义务劳动问题。少数同志认为后十条与省委指示有矛盾,以谁为准,难以执行。经摆事实后大家认为后十条主要是限制地、富经济上升,省委指示从政治上、长远利益着眼,前者容易把群众引导到经济斗争上去,后者讲究策略,区别对待,即对四类分子改造有利,又能争取他们的子女、家属,按省委指示办为好。十四个公社除未搞运动二个公社外都按省委指示执行。

二是教育争取四类分子子女问题。有人说:“什么藤开什么花,什么花结什么瓜”。让四类分子子女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会“敌我不分,界线不清”,多数人不同意这个说法。大家认为子女是属于百分之九十五以内的,他们出身于地主家庭,有阶级烙印是对的,但与四类分子有原则区别,而且表现也不是铁板一块。

不少同志还摆了大量事实说明:过去把他们一脚踢开,结果消极悲观,表现很坏,有的甚至有严重的不满情绪和对抗情绪,现在吸收他们参加俱乐部’学毛选、个别表现突出的评上五好社员、吸收听团课等,悲观情绪不见了,多数表现很好,不仅调动了积极性,而且还主动揭发亲人的违法行为,教育他们好好改造,起到了我们所起不到的作用。这是个重要策略问题,必须正确进行这方面工作,但对这些人进行工作,必须同四类分子有区别,因为他们不是敌人;必须同社员有区别,因为他们带有阶级烙印。

座谈中,大家感到四类分子改造问题比较好办了,那些懒汉、二流子、流窜犯最头痛,最难办,群众意见也最大。不解决这批人,治安有问题,矛盾不上交也办不到。会上又有不少同志介绍了他们怎样改造懒汉、扒手、流窜犯的经验,尤其是像“破缸而逃”的骆娄松,“国际水平”的何振华等,介绍后很动听,大家感到了有办法,当即在会上排了队,全区比较有名的共有流窜犯18名,懒汉二流子51名,有的已经落实改造,没有落实的准备回去发动群众逐个落实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治安问题。

群众性的纠纷也很头痛,要求法庭处理,会上东溪公社介绍了集中力量,依靠群众打歼灭战,十天时间就地处理纠纷36起的经验。大家感到这个经验很好,回去也排排队,参照东溪的办法,打主动仗,矛盾不上交,把纠纷消灭在萌芽时期。

多数同志是半脱产,任务很重,怎么办?大家又共同研究了工作方法,认为:第一依靠党,向党委汇报,向基层干部宣传中央依靠群众专政的方针;第二依靠群众,抓好治保、调解组织,发挥他们的作用;第三搞试点,树样板,以点带面。每个政法社长都确定了试点。

报:区委、公安局。

抄:公安处、省厅、各公社政法社长。

该文件是宣传提纲,文件里多处提到了“枫桥经验”的新的提法,这套始于浙江诸暨枫桥,源自浙江公安的乡村社会治理实践经验,被伟大领袖毛主席慧眼识珠,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枫桥经验”已经深入基层,“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延续至今。

1973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从文件中提到“学习《枫桥经验》”来看,诸暨始终坚持“枫桥经验”,自觉维护“枫桥经验”,并且把“枫桥经验”当作诸暨的名片引以为豪。

河北省邢台市公安局1978年3月25日翻印“枫桥经验”文件,共印800份。

这份文件已经塑封保存起来了,从首页内容上可以看出这是浙江省诸暨县副书记杨金声在第17次全国公安会议大会发言。介绍十四年来坚持“枫桥经验”,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斗争的情况。

这些充满了公安元素“枫桥经验”的文献,作为档案史料佐证了公安机关首创了“枫桥经验”,佐证了“枫桥经验”始于枫桥,源自公安。这些“枫桥经验”成型前后的文献散发出乡村里的泥土香味和那个时代淳朴,非常接地气,非常生动,非常真实,非常切合实际,也就非常有生命力。

在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看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枫桥经验”诞生前后的文献,作者热血沸腾,感到非常不易,非常亲切,这些第一手资料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枫桥经验”的乡土性、可靠性、真实性以及可操作性。正因为典型的真实可靠可行,所以发源于乡村小镇的“枫桥经验”被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慧眼识珠,推向全国,并且历经60年还在发挥着中国特色的社会平安治理的价值,说明“枫桥经验”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选择。

作为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农村公安机关的基层治理的经验,本质内涵是“依靠群众,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这套经验在农村治理实践中得到实际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在新时代中又衍生出城市版的“枫桥经验”,为“枫桥经验”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使命,成为中国治理的“东方经验”,享誉世界。2019年以来,新时代“枫桥经验”已连续写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五中全会《建议》和六中全会《决议》,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格局。

首发2023-07-17·王兰生
作者:王兰生

原文题目:《从文献中探究“枫桥经验”发源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