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针灸在文革期间的普及

(2020-12-12 08:06:34) 下一个

针灸在文革期间的普及


针灸发展史是作为中医药中的一个分科己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数千年而不衰,  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  自从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形成了医学的雏形。到春秋战国之际,医巫分离,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生之进步。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

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针灸逐渐衰退,处于发展的低谷阶段。当时医者多重药轻针,尤其是以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诞理由,废除了太医院的针灸科,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并得到较快发展,中医中药受到很大冲击,加之当朝统治者极力排斥、歧视甚至妄图取消中医,针灸更是饱受摧残。民国时期,政府不重视中医中药,竟然有人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议案,更使针灸走向衰退。由于针灸确有疗效、经济方便而深受老百姓喜爱,在中国民间应用仍较为广泛。一些针灸工作者在民间成立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不同形式的针灸教育,培养针灸人才等,为保护和传承针灸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针灸事业的发展,制定政策法规、采取得力措施,促进针灸学的普及和提高。1955年4月15日,毛泽东针对中医讲了这样一段话:“针灸是中医里面的精华之精华,要好好地推广、研究,它将来的前途很广。有些同志坚持努力,是有成绩的,也证实了中医政策的提出是正确的。中国医学的经验是很丰富的,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要有同志去整理它。这项工作是难做的,首先是卫生部行政领导上不支持,去年七月以后可能好一些,但还没有具体行动。我是支持的,我可以当卫生部长,也可以把这项工作做起来。不要以为我不懂医就不能做,这不是懂不懂医的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年代许多事件并不因年岁的增长而有所消退。为了忘却的纪念----文革期间的中医针灸之事反而常记常新,特别是当时的新生事物不断,其中的一些经历也一直留到今日,按说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出来,但是查出来反而没了趣味,于是今天便在这里说上几件,鲁迅先生说的不错,这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针灸》按说,古老的中华医疗精深博大,针灸也是其中精华。当时几乎所有医院,特别是军队医院都特别提倡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治疗理念,几乎所有西医医生也都尝试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那个时节,每个医院几乎各个诊室,都有一个人体穴位图。几乎每个医生人手一套针灸医疗器械,这些针灸排在一起,从大到小包成一个医疗包,随身携带。新华书店最多的医疗书籍也是利用针灸治疗各种常见病的方案。

在文化大革命的那个时候,从全国各地大城市的三级大医院到农村人民公社各生产大队红医站的赤脚医生们,几乎所有医护人员多少都会一些针灸治疗的方法,他们在学习针刺疗法时为了掌握针灸本领,常在自己身上试验,寻找感觉正确掌握寻找到穴位,然后再为病患者服务。而在各科室的治疗室里,病患者身上常常插着大大小小的针灸,其中一些还接上不停抖动的“针刺电动治疗仪”。文革那个年代,只要走进医院,就能看见如同现在的医生给病人打葡萄糖盐水点滴一样。不过区别的是现在打点滴为了收钱多些而已,  而文革时代给所有患者都是针灸是免费的,即方便又经济环保还能有效治好病的那一幕幕,让人很难遗忘。

 在文化大革命的那个年代,针灸就是这样普及的,以至于在普及针灸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那就是发明了各种“针刺电动治疗仪”、各种各样介召学习的针灸书籍、各种类型的银针各个大小药店随处都可以买到。更重要的是对《针刺麻醉》的尝试。其实针刺麻醉,则是文革期间针灸技术的又一佳话。从京沪等各城市中的大医院到人民解放军的驻地军医院和野战医院,以及各军种的军医院校教育部门、再到农村人民公社的赤脚医生的培训,无论中西医的何种手术,针刺麻醉在那个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按今天的理解,针刺麻醉绝对是一个好的理念,他不仅绿色,环保,对人体伤害最小,成本也最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主任陈中伟的断指再植手术就是用针刺麻醉成功进行的。在传统中医的世界中,人的躯体就像我们生活的土地,有山峦沟壑,有江河湖泊。经络,像是一个无形的神秘的网络,连接着五脏六腑。在特定的位置开启阀门,神秘河网就开始发挥神奇的作用——驱除病痛。开启阀门的钥匙,就是针灸。

提起针刺麻醉,张女士很得意地说:“我当年剖腹产就是用针刺麻醉的。”张女士是北京一家报社的资深记者,她接受针刺麻醉结合药物局部麻醉的方法,剖腹产生下现在已经40多岁的女儿。在40多年前的上世纪70年代,针刺麻醉在毛泽东的倡导之下,被应用在各种手术中,其中针刺麻醉实施剖腹产手术是让当时的西方人和现在的中国人最不可思议的手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1972年到中国拍摄了纪录片《中国》,影片中详实记录了一名产妇在针刺麻醉下接受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产妇是北京一家电子工厂的工人,35岁,第一胎。医生熟练地把数根银针插进产妇双腿和腹部特定的位置,连上电麻仪。医生切开产妇腹部以后,镜头转向产妇的脸,她正在和护士讲话,面带微笑。安东尼奥尼在影片中说:“在中国做的75%的手术,在对病人进行初级麻醉时,用的就是这些细针,它们触及神经,切除痛感。甚至医疗技术,他们也想证明他们能依赖古老的教导,用简单的工具超越障碍。”针刺麻醉的效果曾经让中国医务界感到无比自豪,针刺麻醉被推许为“新生事物”、“文革成就”的传统中医治疗技术。

一般认为针刺麻醉创始于195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尹惠珠,用针刺麻醉对病人进行扁桃体摘除术取得满意效果。1970年5月上海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针刺麻醉学习班。根据资料,当时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203个单位开展针刺麻醉,累计病例达57156例。其中1966年6月后积累的有24538例。手术种类接近100种,几乎遍及各科常见手术。

1971年7月18日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正式报道了“我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创造成功针刺麻醉”的消息:针麻技术突破了外科手术必须使用麻醉药物的旧框框,这种技术具有安全、简便、经济、有效的特点。美国总统尼克松首度访华要求参观针刺麻醉,推动了针灸在西方世界的流行。针刺麻醉,也就是在手术前后,利用小小银针刺入指定穴位,达到麻醉效果;在那个年代宣传推广,据说对于中小型手术,特别是小型手术的局部麻醉还是有效地。在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影片中,特意用很长篇幅介绍了文革期间,一个剖腹产的手术全过程,针刺麻醉采用一个一尺长的针灸刺入孕妇,整个手术期间,孕妇仍旧可以医患谈话交流,令人惊奇。

针麻如此,在文革那个年代还有一个更绝的,那就是:《聋哑人说话》,  “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不错,那个年代,十年、二十年的哑巴说了话!十聋九哑,就是哪个年代才知道的这个道理。文革期间,聋哑学校相当有名,社会上没有不知道的。反倒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有这样一类的学校。那是因为,毛主席派遣了从地方到部队的各级医疗队,入住聋哑学校。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聋哑孩童,甚至聋哑老人。很多部队医疗小组,进入各类的聋哑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有一部分学生有了变化,多少可以用支支吾吾的发音说了话。尽管不是痊愈,但是却开始有了交流。后来,聋哑学校和部队组织了一个演出,还记得聋哑孩子站在舞台上唱“东方红”,喊“毛主席万岁”的情景。

文革期间,还有许多今天看起来充满奇迹的事情,不仅以上这些,还有:张秋菊90多斤巨大肿瘤的摘除;断肢再植技术;优选法的广泛应用与推广;杂交水稻的发明;彩印法电影胶片制作推广等等。文革期间,面临苏美争霸,战争阴影不断,当时国家经济压力很大,资源匮乏,以上许多奇迹之事,就是事实存在着。有医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改变了对针灸的态度。例如,一位80多岁的老人到诊室就诊,老人患肩周炎,肩膀疼痛而无法抬起手臂脱下衣服,为了让老人脱下衣服便于在他肩膀上用针,在病人腿部“条口”穴位用了针灸,过了一会,老人自己就能抬起手臂了。看到眼前的效果,医者不得不承认经络和针灸的奇妙。

人们注意到类似经络现象大约在西周之前,春秋战国时的《道德经》《庄子》中都留下了经络学说的蛛丝马迹。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也找到了经络学说的最早证据。春秋、战国是经络学说的起源时期,在两汉时期,针灸被人们广泛用于调理、治病,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地位在药物之上。中国历史上最珍贵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谈到很多经络、针灸的理论。直到东汉末年,由于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的大力提倡,中医药物才开始蓬勃发展。到唐朝,针灸经络曾一度进入低迷的时期,明朝中期,重新迎来兴旺的发展。近代,经络学说顽强生存下来,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于经络学说来说是里程碑式的转折,关于西方记者接受针灸治疗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尼克松访华期间对针灸的推崇,针灸在中国的发展迎来新的时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和韩国对经络学进行了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出现了“经络敏感人”以及特殊经络方法等等理论。那个时期的中国医生都知道毛主席的一句话:一根针、一双手、一把草。“一根针”指的就是针灸。这些倡导把中医针灸推向狂热的高潮,针灸治愈耳聋之类的新闻被广为传颂。

早先人们发现一些穴位,以及穴位与穴位之间的联系(经络)存在着皮肤电阻等的多种生物学上的改变,到了70-80年代,由解放军309医院牵头,进行了针对20万人的临床调查,调查结论是:用多种物理方法适度刺激在正常人中可以诱导出沿着中医描绘的某些经络线路的一些特殊的感觉异常或皮肤改变,并可引起相应远端的一些变化,故把这种现象规范地称之为“循经(络)感(受)传(导)现象”。稍后,人们用同位素等方法也发现了类似现象,可以说声、光、电、同位素等化学方法等,在不同人种和某些高等动物身上都发现了类似的非神经、非淋巴、非血管的集聚效应。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关于经络的争论中,可能有一半人相信有经络的存在,另一半人否定它的存在。但经过不同技术手段的研究后,人们不得不开始相信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而“经络”理论则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和总结。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1970年代向世界推广针灸疗法,列出适用于针灸疗法的40多种疾病,并建立了很多针灸研究基地,上海是其中之一。世界范围内,有几十万名针灸师,英国有3000多家中医诊所,其中大部分诊所以针灸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适当应用针灸学说和针灸术,可以增进健康。比如针刺麻醉,针刺适当穴位,可启动调节系统,起到镇痛的作用,和西医用麻醉药阻断痛感神经不同的是,针刺是通过刺激穴位,让人的身体自我调节,达到镇痛的效果。针刺麻醉在安全的前提下应该适度推广,这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相当于现在说的瑜伽、气功等等。不仅在文化哲学上需要多元,生命、医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也应该多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