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曾家人和看客心态是怎样形成的?

(2018-09-20 04:52:48) 下一个

曾家人和看客心态是怎样形成的?

 

 


曾家人在他们的身上固然有很多可笑可悲可恨的东西,比如既然有钱出国游玩还在乎多出一个晚上的住宿费吗?  处处尽显守钱小气占便宜的心态。老人不懂外国规则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年轻的儿子还是什么分公司的总经理不懂尊纪守法吗?  出了事不是理性解决一付泼妇作法让人恶心。但"高贵的看客们"还不知情曾家人真实面目下也透露了"看客们"及外国警官们思想深处看不起低端人口的封建等级观念。

在异国他乡的握有武器的警官面前,  曾家人虽然是"曾男之前有过的恶行及曾男的父母其实是"惯犯",之前就曾用类似的"一哭二闹"手段".....等,  但在外国警官不知情下到底还是个"弱者"。 而"看客"们的特点是无聊、神情麻木、对人冷漠而无同情心。“看客”们作为一种群像是为了表现“看客”特点的普遍性,让人觉得“看客”们的悲剧正是如今中国人的普遍的悲剧,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又如之前谋体报导的一个受到老男人性侵的女孩跳楼自杀时的"看客"一样。

满纸“仁义道德”而骨子里全是“吃人”,  钱!  钱!  钱!  占便宜!。这是"国民弱"的根因,也是几千年封建愚民政策的结果。

封建礼教毒害人具有强烈的欺骗性,使被毒害者不仅不自知,反而不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无形中成为封建礼教毒害低端人口的“帮凶”。

封建礼教的本质是凶残、怯懦和狡猾,同时手段残忍而卑鄙,并且有十分的麻痹性,自私自利! 让受害人不但不自知反而不自觉的维护着封建礼教,将这一流毒一代代的传下去。

鲁迅深知封建礼教对国人的毒害,对封建礼教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形象而生动地暴露了中国的“国民弱”,而国民之所以如此之弱就在于他们的愚昧,而愚昧的根源就是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毒害。

鲁迅说,暴露“国民弱”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怎样才能根除“国民弱”的弊端呢?  那就是“掀翻这筵席,毁掉这厨房”,即彻底地推翻封建统治,扫荡封建礼教。因此鲁迅先生的作品对封建礼教的揭露是无情的,也是系统而深刻的。

《狂人日记》草拟了反封建礼教的檄文,也是其作品反封建的总纲,而此后的《药》、《故乡》、《祝福》则是具体而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是如何“吃人”的。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至今已有百年,作品中的“狂人”,实则是一个从封建营垒中来,自身遭受礼教毒害而又清楚认识到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清醒者。因为,文中的“狂人”在列举其所见、所遇之后紧接着便是理性的思考,总归“狂人”的理性思考有如下几个内容:

赵贵翁等人仇视“我”是因为“我”曾经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

孩子们“似乎想害我”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中国的历史全是“吃人”的历史;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吃人的人既凶狠又怯懦,同时也是狡猾的;

“我”应该劝转“吃人”的人;

劝转“吃人”的人几乎不可能,因为“吃人”世代相袭,甚至“连小孩也都狠狠的看我”;

“吃人”的人的“老谱”是给被吃的人冠以莫须有的罪名——“狐狸的狡猾”;

“吃人”的事还在延续,就连“我”也无意中吃了人;

要改变现状,必须从下一代着手——救救孩子。

……

由此看来,“狂人”根本不狂,在他的理性思考中指出了封建礼教的本质是凶残、怯懦和狡猾,同时手段残忍而卑鄙,并且有十分的麻痹性,让受害人不但不自知反而不自觉的维护着封建礼教,将这一流毒一代代的传下去。

结论是封建史是满纸“仁义道德”而骨子里全是“吃人”。这是国民弱的根因,也是几千年封建愚民政策的结果。

此后的多个作品如《祝福》、《药》、《孔乙己》等从多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方式。

(一)麻痹人的灵魂,使之成为愚弱的被统治者。

这方面主要是从“看客”身上表现出来的。鲁迅作品中对看客的描写非常多,而“看客”作为一种群像是为了表现“看客”特点的普遍性,让人觉得“看客”的悲剧正是中国人普遍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看客”的特点是无聊、神情麻木、对人冷漠而无同情心,如《孔乙己》中的看客。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固然有很多可笑的东西,如宁愿站着喝酒也要穿长衫,透露了他思想深处看不起劳动人民的封建等级观念;  把会写一些没有用的字看成自己的学问和本领的迂腐,以及想做清白的人而又无法清白却又偏要死争面子的矛盾心态。

但孔乙己到底是个弱者,而看客们对他的取笑也实在荒唐,因为看客们取笑孔乙己的,正是孔乙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如无法营生,不得不干些偷窃之事,被打而留下的伤疤,以至最终因偷窃而被打折了腿,只能用手走路。

如果说先前看客们的笑还有些可笑的成分,到后来看客们的笑就让读者挂上了眼泪,因为后来的笑是把别人(一个弱者)的痛苦作为笑料的,这就有了一种极其悲凉的色彩,而作者的目的正是要渲染这种悲凉色彩。

通观《孔乙己》,孔乙己在看客们的“笑”中出场,又在看客们的“笑”中消失,全文充满了“笑”,而读者的心里全是“悲”。这正是以乐写哀的效果,因为笑声的背后让读者体味到了比孔乙己悲剧更可悲的东西,那就是看客们无聊荒唐的笑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和麻木,甚而带着刻毒的意味。

这冷漠、麻木与刻毒甚至还一代一代的往下传,因为就连“我”这个未上年纪的“小伙计”也受此感染而变得毫无同情心,这正是民众的悲哀。

如果说《孔乙己》中的看客主要表现了无聊荒唐与冷漠,那《药》中的看客们便是极度麻木与不觉悟。

夏瑜本来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然而他的死,人们“潮水一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去看热闹,甚至连血也被小栓吃掉了。对他的狱中斗争、劝牢头造反、说阿义可怜而被打,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人,“驼背五少爷”,还是“二十多岁的人”都说他“疯了”,这三个年龄段,其实是一个概括,作者要告诉人们,在场的人,无论老少都异口同声的说夏瑜“疯了”。

一个为人们谋幸福的革命者就是这样在看客们的目睹下被杀,在看客们的骂声中血被吃,这是何等的悲哀,然而在夏瑜的悲剧背后,隐藏的更为可悲的对象是这些神情麻木、毫不觉悟的看客。这也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感。

(二)封建礼教毒害人具有强烈的欺骗性,使被毒害者不仅不自知,反而不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无形中成为封建礼教毒害民众的“帮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阿长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的读书人被美女蛇呼唤名字,面对美女蛇那可爱的脸蛋,不仅答应了,而且还对着他笑了,于是便中了美女蛇的计,夜间这美女蛇便要来吃他的肉,而这却被前来闲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便将一个内藏“飞蜈蚣”的盒子给了书生,让他夜间放在枕下,结果美女蛇来吃书生的肉时却反被“飞蜈蚣”吸了脑髓。书生得此教训后当然正经读书了。

这个故事,对于听故事的小孩来说当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细想起来,却是长妈妈在宣扬封建礼教的教义。因为这个故事的实质是儒家和佛家互相吹捧从而达到互相宣扬教义的目的。

儒家宣扬“非礼勿闻,非礼勿为”,“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故事中的这位书生不仅“闻”而且“视”并且“笑”了,这是儒家教义所不能容忍的。这当然要受到惩罚,那就是肉要被吃,这是儒家用以警戒读书人的。那前来闲谈的老和尚是佛家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体现了佛家所宣扬的“佛法无边”,因为这个和尚可不一般,他不仅一看就知道这书生上了美女蛇的当,而且还知道降伏美女蛇的方法。这样佛家又借此宣扬他的佛法无边。

因而这个故事看来是满足小孩的好奇心,其实在无形中却教育了小孩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且要相信佛祖是伟大的,佛法是无边的,使小孩无形中受到了毒害。所以说阿长不仅自身受到了毒害,而且还将这种流毒传给了下一代,从而成了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如果说阿长是在潜移默化中毒害了后代,而《故乡》中的闰土就是明令孩子要恪守封建礼教了。

闰土原本是一个活泼的项戴银圈的敢于月夜刺猹的勇少年,然而三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却神情那么麻木,一见面便叫“我”老爷,还令他的儿子给“我”磕头,完全失去了当初兄弟相称的亲昵,只剩下封建礼教的等级差别。

这不仅是闰土的悲哀,更是下一代的悲哀,因为,照这样调教下去,三十年后的水生又是一个今天的闰土。这是闰土的悲哀,更是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毒害,而被毒害者不仅不自知,反而由信奉而不自觉地将这流毒用来毒害下一代,使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愚昧、麻木下去。

这类人物的又一个代表便是《祝福》中的柳妈了。柳妈笃信佛教,她埋怨祥林嫂嫁了二夫而死后将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这使祥林嫂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陷入极度的恐惧中,而柳妈的好心:要祥林嫂去捐门槛,则是办了件大坏事。这柳妈在祥林嫂死亡的路上狠狠的推了她一掌,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因为捐门槛后的祥林嫂不仅没被封建礼教所容,反而深信自己因赎罪未成将被锯成两半。这是儒教与佛教连手迫害下层人民的见证。

由此可见,阿长、闰土、柳妈,自身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而不自知,却反过来不自觉地用封建礼教去毒害他人,成了封建礼教“吃人”的帮凶。

(三)食人的灵魂,使其变成了行尸走肉,从而将那些试图反抗者迫害致死。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可悲的,究其根因是因为以鲁四老爷为首的封建礼教的卫道者认为她嫁了两次,是一个“不干不净”的人,从而予以岐视,这给了她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而柳妈的言论又让祥林嫂陷入精神痛苦而不能自拔,旁人的冷嘲热讽更使她感了世态的炎凉,由此而变成了一个精神木然的人。

作者为了渲染这种悲剧,突出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尽力从祥林嫂的外表上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连死,也似乎死得不是时侯,竟然死在了大年三十人们祝福之时,所以鲁四老爷骂她是个“谬种”。

然而祥林嫂又是可爱的,这不仅表现在她的朴实、勤劳和能干上,更主要表现在她对自身命运的抗争上。先是男人死了,自己偷跑出来“打工”,这本身就是对封建家族权力的抗争;  听了柳妈的话,赶紧去捐门槛,其目的是要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

然而祥林嫂的可爱中却表现出更为可悲的东西,那就是他的抗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如她死活不肯嫁二道,目的是要保住自己的贞节,这是封建贞节观的具体体现,而“捐门槛”更是对封建礼教的认同:别人认为她不干不净,她自己也认为自己真是不干不净的;  别人说她死后将被锯成两半,他深信不疑,乃至临死还问我是否真有灵魂。这正是封建礼教对她长期毒害的结果。

至此,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是如何将一个朴实勤劳的“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的祥林嫂一步一步逼向死亡的。我们常说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然而在祥林嫂的悲剧中,我们却闻到了浓浓的血腥味。

封建礼教是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系统而形象的揭露,其矛头是直指腐朽的剥削制度,这是鲁迅先生的高明处。这样就形象的告诉人们,只有消灭了寄生虫和剥削制度,才能彻底解放人们的思想,才能真正地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孔乙己"是封建礼教《高考制度》的牺牲品,在"孔乙己”的身上固然有很多"封建礼教"的东西,如高考中举了又出国留学了又当地主了就是"高贵"人了,"高贵"人就要维护"高贵"人的礼制。曾家人如以"高贵"人的身分出現就不会被如此礼遇了。偏偏曾家人以如"乞讨"〔其实有钱! 就是一付守钱小气占便宜的地主心态)者占便宜的心态出现。因而损了"中国人"的脸。.....处处透露了"孔乙己"思想深处看不起劳动人民低端人口们的封建等级观念; 把会写一些没有用的字看成"孔乙己"他们自己的学问和本领的迂腐,以及想做清白的人而又无法清白却又偏要死争面子的矛盾心态。所以即便是农民出身的变为"高贵"的地主阶级后显然要尊守孔儒一套的礼制了。于是就"满纸“仁义道德”而骨子里全是“吃人”, 钱! 钱! 钱! 占便宜!。这是"国民弱"的根因,也是几千年封建愚民政策的结果。"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各位留言!
满池娇 回复 悄悄话 满纸“仁义道德”而骨子里全是“吃人”, 钱! 钱! 钱! 占便宜!。这是"国民弱"的根因,也是几千年封建愚民政策的结果
------------ 读博主的这段话, 我好像能看到博主的表情。
怒其不争, 哀其不幸
skyapril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您的文章。有深度的好文。也可能触到某些人的神经,让他们反感。也让我想起鲁迅说的,日本人当街杀中国人,周围围了一圈中国人呆呆的看热闹。他们一定在假设同胞是犯了大罪。如果发生在今天的国外,那被杀的中国人就是咎由自取,给华人丢脸了。共通点是这些人“并且有十分的麻痹性,自私自利!” 象鲁迅笔下的国人,缺少的是同情心,充满的是看客的心态。
lovNordstrom 回复 悄悄话 写得挺长的。真的有人看吗。你这样蹭热点,好吗?
Wiserman 回复 悄悄话 引: “封建礼教的本质是凶残、怯懦和狡猾,同时手段残忍而卑鄙,并且有十分的麻痹性,自私自利!”

=============

大不同意呀!建议用脑筋多想一下。。。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江瑟瑟"指正。
江瑟瑟 回复 悄悄话 "在异国他乡的握有武器的警官面前曾家人虽然曾男的恶行及曾男的父母其实是"惯犯" - 病句,不通
登录后才可评论.